
戴有山的著作《长城:穿越千年的守望》,以深邃的历史视野与人文关怀,将这座横亘千年的建筑奇迹从砖石堆砌的冰冷符号中解放出来,赋予其血肉与灵魂。书中,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象征,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的具象化载体,承载着文化传承、人性挣扎与时代变迁的多重叙事。
历史纵深:从“墙”到“魂”的蜕变
作者并未停留在长城的表象描述,而是通过梳理其从春秋战国到明代的修筑历程,揭示其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民族融合。全书共在14处通过不同维度提到了长城促进民族融合这一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从秦朝的移民实边政策,后来被汉朝继承和发扬,到了明代,这种辅助长城防御的措施继续沿用。随着长城的不断延伸,移民实边政策日益成为促进长城内外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以及到长城未解之谜9中长城的未发现宝藏,长城作为“文明的宝藏”,长城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虚无缥缈的金银传说,而在于其承载的军事智慧、民族融合记忆与文化遗产。这种对长城从“墙”到“魂”的蜕变的描述,正如《换个角度看历史》系列所述,长城最初是诸侯国为抵御游牧骑兵而建,但其意义远超军事功能。秦代统一六国后,长城成为权力的象征;汉代通过河西走廊的延伸,将其与丝绸之路的命运交织;明代戚继光的防御体系创新,则让长城成为冷热兵器并用的“国家防御系统”。书中还特别指出,清代长城虽转向对内防御,却意外成为民族融合的见证,这种视角打破了传统的历史定论,凸显长城的复杂性。
人文叙事:砖石之下的人性温度
在戴有山的笔下,长城不仅是帝王的野心,更是无数普通人的血泪史。通过对全书的检索,共在43处提到对长城的保护,特别是在慕田峪模式:世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县域实践样本:迁安长城遗产保护经验两个章节中,列举了从多“长城守护者”的案例,迁安组建24名专职长城保护员队伍,定期巡查、记录病害并上报,如冷口关保护员吴树平等人持续20余年驻守一线。“24+N”志愿模式退役军人事务局与长城管理中心联合成立“长城红志愿服务队”,吸纳百余名志愿者参与环境清理与文化宣传,拓展社会参与广度。这些长城保护都大部分是志愿者,没有任何报酬,当他们巡护长城时有时还会与村民发展冲突,有时还需要与自然的搏斗(如鹰袭、雷击、蛇阻),本书对他们的讴歌既是对个体生命的礼赞,也折射出保护与破坏的永恒矛盾。作者借此叩问:当长城从军事堡垒变为文化符号,我们该如何平衡其历史价值与现代功能?这一问题与《长城》散文中游客刻字的乱象形成呼应,呼吁对文化遗产的敬畏。
文化哲思:封闭与开放的辩证
书中对长城“封闭性”与“开放性”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作者在第五章全球视野下的文明地标中通过对康熙坚持不修长城、1900年至1949年:从战争掩体到民族精神图腾、卫星影像揭示的隐形长城:荒漠中的生态屏障及长城未解之迷6长城在古代民族关系中的作用中都对长城的历史和当代功能进行比较研究。长城是自然对人类历史的二次创作,长城作为军事逻辑的消解,刀剑与烽火湮灭的同时夯土墙的分子结构仍在与风沙对话;长城作为生态逻辑的重生,昔日阻断游牧骑兵的长城,今日成为阻拦沙丘的绿色防线。这种跨越时空的功能转换,既是对“人定胜天”的反思,也是对文明韧性的礼赞——正如荒漠中依托长城残垣绽放的沙冬青,生命总能在最荒芜处找到支点。援引影视作品《西长城》中兵团人的精神图腾,将长城与“西长城”并置,前者象征抵御外敌的屏障,后者则是屯垦戍边的开拓精神,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双重长城”。同时,戴有山并未回避长城的局限性:明代长城的固若金汤未能阻挡清军入关,印证了“封闭终不能封闭”的历史规律。然而,书中更强调其现代意义——正如外层空间视角下的长城成为人类文明的唯一可见痕迹,它已从“民族封闭的象征”蜕变为开放自信的见证。
现实观照:守护与传承的当代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承载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爱国情怀。其当代使命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保护,更需通过文化阐释与创新传播,将长城精神升华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这一命题要求守护与传承并重,让历史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中国将长城保护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框架,旨在通过系统性保护推动文旅融合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以遗产保护为核心的长城文化带。作者在最后一个篇章《时空坐标中的长城》中,对中国15个有代表性的长城遗址进行详略得当的介绍并给出浏览建议,这15个长城遗址各具特色,既有保存完好的城墙和敌楼,也有丰富的历史和自然风光,将历史与当代进行了有效的链接。从技术修复到文化赋能,从社区行动到国家战略,长城的守护与传承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其本质是通过文化遗产的“活态化”,构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注入时代活力。
结语:一部跨越时空的精神史诗
《长城:穿越千年的守望》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熔于一炉。从烽火台上的箭孔到敌楼内的冷兵器,从帝王的权谋到百姓的坚韧,作者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敏感,编织出一部跨越千年的民族史诗。正如路内在当代作家路内的著作《花街往事》中以市井烟火折射时代巨变,戴有山亦通过长城的每一块砖石,叩击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既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亦有“敞开胸襟迎八方”的胸怀。
此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曲献给当代热爱长城的普通人的一首赞歌,也在提醒我们:真正的长城,永远筑在民族的脊梁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