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中华传统>>正文
中红网-孙悦恒:论治国之道
作者:孙悦恒
浏览次数:
2025-04-14 10:39:24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中国几千年来,出现很多开国英明的和中兴之君,也出现很多治世能臣,明君如何使得国家安定,很大原因在于任用贤臣,人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统治阶级是否具有才能和品德修养,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强大和兴盛。当然统治阶级的君臣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好坏,也决定一个国家能不能强盛。

    一、中国古代是以礼乐治国和以道德治国的,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

    周公旦通过系统化的礼乐制度构建社会秩序,将政治伦理与文化仪式深度融合。他制定的礼乐体系涵盖祭祀、婚丧、朝聘等社会活动,如《礼记》记载:“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通过《诗经》雅乐规范君臣关系,以“尊尊”“亲亲”原则强化宗法制度。例如,周代婚礼被设计为“合二姓之好”的家族庆典,需遵循“六礼”程序,既巩固家族纽带,又传递“夫妇有义”的伦理观念。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不仅是音乐器具,更是礼乐制度的物化象征。其“一钟双音”技术暗合“礼别异,乐和同”的哲学,配套的编磬、礼器与乐舞场景,完整再现了先秦礼乐仪典的宏大场面。隋唐时期,随州刺史隋文帝以“修明堂,定礼乐”为治理纲领,通过礼乐重塑道德秩序,推动“礼法合一”。

    舜帝以孝悌为本,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德治传统。他耕历山时“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时“雷泽之人皆让居”,通过自身德行感化民众。摄政后推行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选贤任能,广开言路,形成“只为苍生不为身”的治国理念。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统治者应以道德教化为治国核心。他反对“不教而杀”,主张通过礼乐教育培养人的道德自觉。例如,孔子在《大同》篇中描绘的理想社会,以礼法共治实现社会和谐。

    汉代吸取秦亡教训,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辅”,将儒家仁政与法家刑律结合。如《春秋繁露》所言“阳为德,阴为刑”,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德治主导地位,同时以法律约束行为,形成“礼法合一”的治理模式。唐太宗李世民虽尊崇儒家,但实际治国中融合道家思想。他采纳魏征“主静去奢”的谏言,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同时注重道德教化。《贞观政要》记载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政策,与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思想高度契合,最终实现“米斗不过三四钱,外户不闭”的盛世。

    这些案例表明,礼乐治国通过文化符号构建秩序认同,道德治国则以顺应自然实现社会休养生息,二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政治“外儒内道”的治理智慧。

    二、选拔贤臣、任人唯贤是国家兴盛的重要保证,选人用人是政权存亡的核心。

    中国古代历史上,选拔贤臣使得国家兴盛的例子不胜枚举,春秋时期,齐桓公在鲍叔牙的推荐下,重用曾与自己为敌的管仲为相。管仲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燕昭王为振兴燕国,筑造黄金台,广纳贤士。乐毅、邹衍等贤臣的加入,使燕国从衰败中复兴,成为强国。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的改革使秦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主流思想,促进了汉朝的繁荣与稳定。唐太宗李世民广纳贤才,重用魏征、房玄龄等贤臣,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明宣宗朱瞻基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贤臣,推行仁政,关心民生,促进了明朝的繁荣,史称“仁宣之治”。

    中国古代历史上,亲近小人导致国家灭亡的也有很多。

    汉成帝荒废朝政,宠信佞臣淳于长。淳于长通过谄媚上位,大肆收受贿赂,导致朝政腐败,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加速了西汉的崩溃。诸葛亮曾提醒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但刘禅后期听信宦官奸臣,导致蜀汉政权腐败,最终被魏国所灭。夏桀任用赵梁等奸臣,残酷压榨百姓,最终被商汤推翻,夏朝灭亡。秦二世胡亥重用宦官赵高,赵高结党营私、指鹿为马,最终导致秦朝迅速灭亡。唐玄宗晚年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导致朝政混乱,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三、政府是要以民为本的,重视民众利益,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

    黄宗羲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唐太宗李世民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孟子·离娄上》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些都说明政府要重视民众利益,与民为乐,制定政策要利益人民,这样国家才能昌盛。

    汉文帝在位期间,多次下诏减免田租。他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甚至在某些年份全免田租。这种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废除了连坐法和一些肉刑等严苛刑罚。例如,缇萦救父事件后,他下诏废除肉刑,这一举措体现了对民众生命和权益的尊重,缓和了社会矛盾。汉景帝延续了汉文帝的政策,进一步减轻田租,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同时,他还减少了百姓的徭役负担,让百姓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景帝时期,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他下令劝课农桑,允许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的地区垦荒,并且兴修水利工程,如治理黄河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基础。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将民众视为国家根基。他推行均田制,按照贵族品级、人口等因素分配土地,使农民有田可耕。减少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让百姓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从事生产和生活。例如,在贞观年间,他尽量减少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避免过度役使民力。积极兴修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同时,他还注重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社会秩序和保障百姓生活。他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禁止地方官吏随意增加赋税和徭役。鼓励垦荒,对新垦荒地给予一定期限的免税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增加。同时,他还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的苦难。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一方面,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规定田赋为“三十税一”,并且严惩贪污腐败官员,防止官员搜刮民脂民膏。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规定开垦的荒地归农民所有,并且长期免税。同时,兴修水利工程,如对都江堰等水利设施进行修缮,提高了农业灌溉效率,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

    因此,国家强盛由于多方面的,只有选拔贤能的人做官,我们的政府清正廉洁,真正为人民做事,我们的政治就会清明。以道德法律治国,加强道德教化,出现“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盛世。行正道,正义必胜,让中国越来越强大。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伏羲台殿宇台阶背后的数理涵义(组图)
·下一篇:无
·伏羲台殿宇台阶背后的数理涵义(组图)
·孔子到底为《易经》做了什么——孔子的易学贡献综述
·中红网-张学领:介之推与寒食节
·特稿:清明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与吴国发四首绝句
·“让古老的汉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巨野县汉文化研究中心赴刘
·陕西石峁遗址新突破:4300 年前 “石头城” 实证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虔游潭柘寺(组图)
·中红网-李飞跃、隋胜男:寻索中华文化之美(组图)
·为何中华文明能够再度复兴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中红网-孙悦恒:论治国之道
一套礼品书的回忆
中红网-石寨生:一张珍贵的明信片(组图)
翻案不得人心——对程美东关于皖南事变的历
清平乐·精神世界正在取代物质世界
建行研修中心井冈山党性教育研修院:承办建
红色头条:陈云逝世3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八
中红网-李天文:奋力推进学雷锋活动“升级版
中红网-寿儿张:有中国在天塌不下
“好客山东·齐鲁1号”主题旅游列车的开行给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