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来,出现很多开国英明的和中兴之君,也出现很多治世能臣,明君如何使得国家安定,很大原因在于任用贤臣,人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统治阶级是否具有才能和品德修养,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强大和兴盛。当然统治阶级的君臣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好坏,也决定一个国家能不能强盛。
一、中国古代是以礼乐治国和以道德治国的,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
周公旦通过系统化的礼乐制度构建社会秩序,将政治伦理与文化仪式深度融合。他制定的礼乐体系涵盖祭祀、婚丧、朝聘等社会活动,如《礼记》记载:“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通过《诗经》雅乐规范君臣关系,以“尊尊”“亲亲”原则强化宗法制度。例如,周代婚礼被设计为“合二姓之好”的家族庆典,需遵循“六礼”程序,既巩固家族纽带,又传递“夫妇有义”的伦理观念。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不仅是音乐器具,更是礼乐制度的物化象征。其“一钟双音”技术暗合“礼别异,乐和同”的哲学,配套的编磬、礼器与乐舞场景,完整再现了先秦礼乐仪典的宏大场面。隋唐时期,随州刺史隋文帝以“修明堂,定礼乐”为治理纲领,通过礼乐重塑道德秩序,推动“礼法合一”。
舜帝以孝悌为本,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德治传统。他耕历山时“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时“雷泽之人皆让居”,通过自身德行感化民众。摄政后推行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选贤任能,广开言路,形成“只为苍生不为身”的治国理念。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统治者应以道德教化为治国核心。他反对“不教而杀”,主张通过礼乐教育培养人的道德自觉。例如,孔子在《大同》篇中描绘的理想社会,以礼法共治实现社会和谐。
汉代吸取秦亡教训,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辅”,将儒家仁政与法家刑律结合。如《春秋繁露》所言“阳为德,阴为刑”,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德治主导地位,同时以法律约束行为,形成“礼法合一”的治理模式。唐太宗李世民虽尊崇儒家,但实际治国中融合道家思想。他采纳魏征“主静去奢”的谏言,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同时注重道德教化。《贞观政要》记载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政策,与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思想高度契合,最终实现“米斗不过三四钱,外户不闭”的盛世。
这些案例表明,礼乐治国通过文化符号构建秩序认同,道德治国则以顺应自然实现社会休养生息,二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政治“外儒内道”的治理智慧。
二、选拔贤臣、任人唯贤是国家兴盛的重要保证,选人用人是政权存亡的核心。
中国古代历史上,选拔贤臣使得国家兴盛的例子不胜枚举,春秋时期,齐桓公在鲍叔牙的推荐下,重用曾与自己为敌的管仲为相。管仲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燕昭王为振兴燕国,筑造黄金台,广纳贤士。乐毅、邹衍等贤臣的加入,使燕国从衰败中复兴,成为强国。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的改革使秦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主流思想,促进了汉朝的繁荣与稳定。唐太宗李世民广纳贤才,重用魏征、房玄龄等贤臣,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明宣宗朱瞻基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贤臣,推行仁政,关心民生,促进了明朝的繁荣,史称“仁宣之治”。
中国古代历史上,亲近小人导致国家灭亡的也有很多。
汉成帝荒废朝政,宠信佞臣淳于长。淳于长通过谄媚上位,大肆收受贿赂,导致朝政腐败,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加速了西汉的崩溃。诸葛亮曾提醒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但刘禅后期听信宦官奸臣,导致蜀汉政权腐败,最终被魏国所灭。夏桀任用赵梁等奸臣,残酷压榨百姓,最终被商汤推翻,夏朝灭亡。秦二世胡亥重用宦官赵高,赵高结党营私、指鹿为马,最终导致秦朝迅速灭亡。唐玄宗晚年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导致朝政混乱,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三、政府是要以民为本的,重视民众利益,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
黄宗羲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唐太宗李世民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孟子·离娄上》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些都说明政府要重视民众利益,与民为乐,制定政策要利益人民,这样国家才能昌盛。
汉文帝在位期间,多次下诏减免田租。他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甚至在某些年份全免田租。这种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废除了连坐法和一些肉刑等严苛刑罚。例如,缇萦救父事件后,他下诏废除肉刑,这一举措体现了对民众生命和权益的尊重,缓和了社会矛盾。汉景帝延续了汉文帝的政策,进一步减轻田租,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同时,他还减少了百姓的徭役负担,让百姓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景帝时期,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他下令劝课农桑,允许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的地区垦荒,并且兴修水利工程,如治理黄河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基础。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将民众视为国家根基。他推行均田制,按照贵族品级、人口等因素分配土地,使农民有田可耕。减少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让百姓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从事生产和生活。例如,在贞观年间,他尽量减少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避免过度役使民力。积极兴修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同时,他还注重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社会秩序和保障百姓生活。他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禁止地方官吏随意增加赋税和徭役。鼓励垦荒,对新垦荒地给予一定期限的免税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增加。同时,他还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的苦难。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一方面,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规定田赋为“三十税一”,并且严惩贪污腐败官员,防止官员搜刮民脂民膏。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规定开垦的荒地归农民所有,并且长期免税。同时,兴修水利工程,如对都江堰等水利设施进行修缮,提高了农业灌溉效率,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
因此,国家强盛由于多方面的,只有选拔贤能的人做官,我们的政府清正廉洁,真正为人民做事,我们的政治就会清明。以道德法律治国,加强道德教化,出现“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盛世。行正道,正义必胜,让中国越来越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