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是尊贵的象征,尚黄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习。有人说中国人是黄种人,所以尚黄。这是缺少史实根据的推论。也有人说,花(华)卉多为黄色,合乎“自然之性”,所以黄帝(华夏人)尚黄,也难以服人。其实,中国人尚黄的风习是西汉中期才确立的。在此之前,中国人并不尚黄。
夏尚黑,殷商尚白,周尚赤,已较为可信。从现代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殷商陶器白色的较精致,多作祭祀用品,主要由贵族使用。关于殷人尚白、周人尚赤的习俗,《礼记》中有多处记载。秦人尚黑,汉初尚赤。此前华夏民族并未确立尚黄的观念。
董仲舒对邹衍的五行说作了进一步发挥和阐释,五行相生相克,每个朝代都代表了五行中的一德。在金、木、水、火、土五德中,木居东、尚青;火居南,尚赤;金居西,尚白;水居北,尚黑;土居中央,尚黄。五色之中,黄为“中和之色”。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的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变革。贾谊、司马迁等人也都赞同尊土德尚黄之说。此后,不仅西汉、东汉相沿不改,而且后世历代王朝都以黄色为尊贵。
至于黄色种人之说,始于近代。大航海时代,西方发现澳大利亚棕色人种,自马来向北到中国东南沿海都有棕色人种血统,引出了黄种人的概念。后来错误的把几乎所有蒙古人种都归为黄种人。
世界三大人种类型: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高加索人种)、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种)和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白色人种、棕色人种和黑色人种属于世界人种的二级子类。蒙古人种偏白、马来人种偏棕,都介乎于白色人种和棕色人种之间,属于世界人种的三级子类。所以,把黄色人种与世界三大人种并列为第四人种类型,逻辑上不够严密。
其实中国人肤色并不都是黄色的,放眼全球,还算是比较白的。除了一些北欧高寒地区以外,欧美很多国家,包括被划分为白种人的阿拉伯人,很多还比中国人肤色深一些。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审美标准也是肤白貌美,《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卫庄公的夫人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说明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的审美,至少对女性的审美,“皮肤白嫩”就成为很重要的标准。直到今天,这种审美依旧没有改变,中国素有“一白遮三丑”的说法。
18世纪中期,即近代人种划分之前,西方人在描述中国人的相貌特征时,认为除了长相和他们有差别外,肤色也几乎没有区别,中国人的肤色大多也是比较白皙的,只是在中国内部南北略有差异,南方人皮肤相比北方人略暗一些,类似于欧洲内部的北欧人与南欧人的差别。
奇迈可(Michael Keevak)在《成为黄种人:种族思维简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09月版)一书中说,随着工业革命后西欧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从原本的仰视到平视,进而到俯视、不屑,伴随着的是在描述中国人肤色时,也不再使用白色。
1758年,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再次修正了他对东方人的肤色描述,将fuscus改为luridus,这个词的意思比微黄更黄,而且是贬义词,暗含着病态和不健康。黄种人的划分,从这里开始逐渐定型。
黄种人的说法虽然起源于西欧,带有一定的贬义,但在中国却意外得到推崇,因为中国文化中,黄色反而代表了明亮和尊贵,和西方恰恰相反,比如中国人都会唱那首歌中的一段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实际上中国人皮肤并不黄,当初之所以被划分为黄种人,依据是随着西方的崛起,需要给东方人创造一种有别于他们的肤色,最后选定了带有贬义的黄色。在西方,黄色代表色情,他们用以污辱中国人。
今天,我们初步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在世界上取得了一些话语权,必须雪尽百年耻辱,把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污蔑和贬低彻底消除!我们是龙的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