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原融县)融水镇,有一个能容纳万人的大型溶洞,被誉为“天下第一真仙之岩”的老君洞。洞内不仅天生丽质,钟乳玲珑,唐宋以来,许多名人墨客摩崖题壁,胜迹繁多,又被赞为历史博物馆,吸引着中外的游人。在岩洞右侧三十多米高的崖壁上,一幅三四米长方的摩崖大书《清远军》,与另一副巨大摩崖《融州》为邻。洞内满壁题刻,仅宋碑就有17块之多。其中岳飞麾下独臂将军王佐所题的“真仙洞”,字径尺半,笔力挺拔。而北宋元祜党人沈千曾孙沈所立的“元祜党籍碑”,尤为珍贵。游人至此,无不驻足凭瞻,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发思古之幽情。在洞里朦胧的光线中,沿着历史的隧道,追朔远去的悠悠岁月——
“清远军”三个大字,与民族英雄岳飞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作为宋代开拓融水的灿烂篇章,永远留在后人心中。
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宋皇非常重视祖国南疆屏障的融州,将其升为军州,置清远军节度。大观元年(1107),还从广南西路二十五个州中“割融、柳、宜、平、允、从、廷、孚等九州为黔南路,融州为帅府,宜州为梁郡”(《宋史2239页》)。使融水古城成为黔南桂北地区幅员辽阔、物财宏厚、军事强盛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宋皇朝的一块风水宝地。当时融水镇称清远镇,为华南九大镇之一。(详见附注)
宋皇把皇家亲属琼州总督赵鼎任命为首任清远军节度使。又在宰相司马光逝世以后封諡清远军节度使;司马光的曾孙司马备后来又正式任命为融州副都督,可见宋皇对融州重视的非凡程度。
宋高宗于绍兴四年(1134)八月二十五日任命民族英雄岳飞为融州清远军节度使。将岳飞由正四品的正任镇南军承宣使超升为从二品的清远军节度使皇帝在任命书《制词》中写道:“……镇南军承宣使,神武岩军统治、充江南西路,舒蔌州,兼荆南鄂岳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纸置岳飞。精忠许国,沉毅冠军,身先百战之锋,气盖万夫之敌,机果果达,谋成而动则有功,威信置明,师行而耕者不变。久宣劳于边围,实捍难于邦家,有公孙谦让不伐之风,有叔子怀柔初附之略,……嘉乃成功,茂兹信尝,建旄融水,以彰分困之变;授钺斋坛,以示元戎之重。全副西南之寄,外当风轮之雄……可特授予清远军节度使。”
历代志书和论文都有明确记载,如《柳州府志》载:融城西门外,有长五十五丈,宽五十丈的教场是当年黔南路军帅府演兵场,教场北面的将台,是岳飞任清远军节度使讲武的地方。清《融县志》记: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高宗初任清远军节度使。198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岳飞传》(王曾渝著),《岳飞传》(邓广铭著),均记载岳飞于宋绍兴四年八月二十五日任清远军节度使。不过,岳飞是否来过融水,尚无更多文献佐证。宋承唐制,将一些要冲大郡作为节度使的“节镇”。 节度使是武人升迁梯级中最荣耀的虚衔。但节度使只是虚衔,一般“不必赴镇”。节镇和武将的军事辖区也无须一致。清远军设在广南西路的融州(治融水,今广西融水县),岳飞本人从未去过此地。
但是岳飞的任命是毋庸置疑的,而他对融水的影响也是世代相传,经久不息。据前辈老人相传,融城的城廓格式,就是按照岳飞的抗金思想设计的。清《融县志》记载:“融城建自唐时。”宋代大兴土木,官员谭寿昌负责,“废旧城,把东北三面,筑土城,创外廓,周围九里,东临大江,西南环以带水。”为示抗金,铭记耻辱,不设北门,只设东,西,南三个城门,体现了对北抗战,对西南和平。笔者于1992年5月应邀赴湖南韶山出席《中国一百个著名乡镇文化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湖南社科院主办编写)巨著首发式座谈会,曾与参会的江苏浙江名镇代表交换意见,证实南宋城区均具有抗金时代特点。
明代诗词文学家官中书殷弼(广东举人,羊城先生),旅融写下了《灵岩赋》,凭吊先烈岳飞的业绩,他写道:“凭高一呼,山灵答响。回吊武穆之爱国,冷然兴悲。谓山川之钟灵,仰真仙之长养。”歌颂了岳飞精神在玉融山水之间的回响。
清代融城诗人欧阳丹谷在《融州百韵集》中唱道:“将台自古壮军威,废址犹存武穆名。”对岳飞发出了缅怀深切的敬意。
民国县志关于清远军设置以后,对融水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作了如下精辟的阐述和概括:“唯自宋置清远军后,民族来自湖南、河北、广东、江西、福建者日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