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贺敬之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担任执笔,另一个合作者是丁毅。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根据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真实传说,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歌剧题材,改写成电影故事片、现代京剧、芭蕾舞剧、歌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延续着不朽的生命。
在中国歌剧史上,能够将深邃的思想主题和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刻画结合得如此巧妙有机、展现得如此感人至深的剧目,《白毛女》是开天辟地的第一部,成为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传说中的故事经过舞台艺术的加工,尤为动人心魄。有人为杨氏父女的遭遇失声痛哭,有人对黄世仁、穆仁智怒不可遏。以激情的笔墨揭露黑暗,它痛诉了当时广大农民血与泪的生活,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表现受剥削的农民与共产党革命的亲切关系。“想要逼死我,瞎了你眼窝,舀不干的水,扑不灭的火,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我要活”! 唱词是民歌体新诗,语言明白如话,节奏明快,旋律流畅。
当《北风吹》的旋律从乐池中流淌而来,一个久远的年代仿佛苏醒,剧场观众席一片阒静。待那抹熟悉的红色飘然而至,唱词轻启,许多在座的老人早已泪流满面。“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从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的首场演出至今,已经过去四十多个年头了。但今天观看此剧,仍感到新鲜、动人。2015年12月26日的北京,这首传唱了整整70年的《北风吹》再次被唱响,著名歌剧《白毛女》又一次回到了观众面前。不同的是,这是它第一次以3D舞台艺术片的创新形式面世,开创了国内歌剧3D艺术片的先河。在影片首映式上,北风呼啸下的皑皑雪山,雷暴雨下的黑夜,一幕幕逼真的场景让现场观众对“白毛女”喜儿的故事更加感同身受。
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一台白毛女,一个黄河大合唱影响了几代人。“薪火相传”的含义在这一次复排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70年过去了,《白毛女》这部诞生于延安的经典歌剧,形式、剧情经历了多次改编,凝聚了几代人的情感记忆,歌剧《白毛女》打上时代的烙印,是歌剧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并为我国歌剧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吸收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采用中国北方民歌的曲调,将中国的民族艺术与西方的歌剧艺术相结合,深刻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思想主题。
原作者贺敬之同志亲自为剧本把关。第一代喜儿的扮演者是女高音歌唱家王昆,1945年首演之时,她只有20岁。王昆将一个穷人家闺女激烈跌宕的一生演绎得活灵活现。郭兰英则被公认为第二代喜儿的代表。同样作为新版《白毛女》艺术指导的,还有第三代喜儿的演员代表、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彭丽媛。数代前辈亲身垂范指导,也让本次喜儿的扮演者雷佳不负重望,身负正能量的美名与传承的重任。第四代喜儿雷佳的成功演绎,让这部红色经典又一次征服了当下观众。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王昆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政委乔佩娟担任新版《白毛女》的艺术顾问。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彭丽媛教授担任该剧艺术指导。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用“质朴的诗”来形容新版《白毛女》,“它保持了原作的情感、心理、个性,又随着时代发展带给观众新的阐述和理解,让观众感受到了大地、泥土、庄稼、空气本身的冲击和感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在观看完北京的演出后,激动地评价说:“重人本、接地气、通民心。坚持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原则。”它所提供的创作经验,是成功的、丰富的、深刻的。
《白毛女》一出值得每个中国人永远铭记在心的戏,不光是它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还蕴含着因时而变的艺术魅力。从歌剧《白毛女》的复排巡演大受欢迎可以看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来自人民、回报人民,这些一以贯之的艺术创作理念正是《白毛女》这样的艺术经典能够跨越近70年历史时空,历久弥新、常演常新的关键所在。中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民族歌剧《白毛女》终魅力不减,从1945年在延安唱响至今,在一个全新的文化语境中, 70年后歌剧《白毛女》复排巡演。对此,心里头有了更深的感触。我曾有过一丝隐忧:一个“土得掉渣”的文艺作品还能激起当下观众情感的波涛、激起台上台下的审美共鸣吗?现在巡演已经结束,《白毛女》所到之处几乎座无虚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它艺术魅力的覆盖是全方位的,艺术魅力的穿透是超越时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