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女”,古已有之,本义指美女,一般解释为年轻靓丽的女子。现泛指所有女性,年龄太大者当然另当别论。广东话称年轻美丽的女子多曰“靓女”,外省即曰美女。“靓”者,美也。浓妆艳抹的美女或且世间万物几乎都可用“靓”赞之。宋•张先《望江南》词:“青楼宴,靓女荐瑶杯。”清•赵翼《阳朔山》:“或如靓女拥高髻,或如武夫戴莪弁。”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一首很美的诗,意思并不深,却最有风人之致。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是—首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反映农村青年男女恋爱约会的好诗,内容健康向上,感情朴实真挚。描写了青年男子对情人的爱恋之情,颂扬了静女可贵的性格特征。它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值得人们品读寻思。诗作不但感情鲜活健朗,而且极富喜剧色彩。《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静女不静,也是诗作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静女》所描绘的爱情就像一块璞玉,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而为了让它闪烁更加美丽的光彩,每位欣赏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用真情、用心灵去打磨它,赋予它艺术上美的质感。至于那些带有政治性、世俗功利性的所谓鉴赏更是对《静女》的亵渎和玷污。历代解读者大多说它是为了讽刺时事,所谓“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欧阳修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把两情相悦的自由恋爱曲解成“淫奔”。看来《静女》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不同人的内心世界。
这个“静女”,许多人解释为娴静的少女、安详的姑娘,这是误解。小伙子按时到达约会地点,迟迟看不见心上人,急得抓耳搔头,直在原处打转转儿。此时这复杂而焦虑的心情可以想象,使得约会的情节跌宕起伏,气氛既活泼愉快,又幽默风趣,颇带戏剧色彩。此时姑娘天真活泼、聪明调皮的特征也因此而得以丰富和补充。流露出小伙子对姑娘的无限深情。诗中的话是一个小伙子的口吻,从诗中看,“静女”是很爱这小伙子的,对小伙子又是送礼物,又是约会的。可是,她明明跟人家约好了在“城隅”相见,到了时候她自己却躲了起来,让人家“爱而不见”,弄得小伙子“搔首踟蹰”,她却在一边儿角落里偷偷地笑。这么一看,这个姑娘哪有一点安静的样子,纯粹是个爱玩爱闹的疯丫头。笔者认为这“静女”若解释为安静的少女、幽静的姑娘,是不合诗意的,是不妥当也不合情理的。
中国古代的那些约束妇女的“规矩”,是随着历史一步一步形成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完备”的。先是周代的“周礼”,这主要是约束贵族的,对下层人不大管用,后来是汉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再往后是南宋朱熹的理学。到了南宋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才算是真正完善,所以不可以用朱熹以后的封建理学来解释整个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诗经》的时代,各种让女孩子安静的礼俗还没有形成,当时的社会也不见得需要女孩子安静,女孩子自己也用不着像后来的闺中之女那样以“静”为美约束自己。写相见时赠物,借赞赠物,含蓄地抒发对静女的爱恋之情。这—章总共17个字,就用了三个“美”字,不但不嫌重复累赘,反倒使感情的浓度和深度得到增强,达到纡曲回环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深化了女子多情、纯真和坦率的性格特征。从联想中也流露出男青年对姑娘早有爱恋的深情。《静女》本是一首充满了天然的活泼的极富动感的爱情诗,如果突然冒出来了一个安安静静的“静女”,诗味就大打接扣了。
解释《诗经》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最有影响、最权威的就是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前人的注释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同时,他也时时不忘通过解释《诗经》,阐发自己的理学思想。朱熹在解说这首诗时就说“静者,闲雅之意”。今许多人对“静女”的解释就是源自这里的。“静女”的正确解释应该是“靓女”,“靓”通“静”,读jìng,意为美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引用贾谊《鸟赋》:“澹乎若深渊之静”,可是,到了《汉书•贾谊传》这句话就变成了“澹虚舟乎若深渊之靓”,“静”成了“靓”,可见,这两个字在古代是相通的。《汉书•扬雄传》:“稍暗暗而靓深”,《文选•杨雄甘泉赋》李善注:“靓即静字耳。”元•贡师《拟古二首》“意态闲且靓,气若兰蕙芳”。泰颜师古注“靓,即静字”。《说文句读》:“靓者,静字之假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既然是有“琴瑟在御”,应该是载歌载舞,怎么可以“静”?这个“静”也就是“靓”,美好的意思。“静女其姝”中“静”、“姝”是同义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翻译过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女孩约我在城外相见。若译成:一个安静的女孩约我在城外相见,那多没意思。应该恢复历史的真面目,应该将“静女”解释为“靓女”,美貌的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