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亦称扇屏。原为用于遮挡、装饰的实用物,通称屏风。是我国传统室内障蔽器具,其正面多粘贴绢画。而屏条是在立轴的基础上,将竖幅形式与屏风相连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组为单位的独立装式搭配。屏主要分为条屏和通景屏。为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独特家具,所谓“屏其风也”。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遮拦、协调、点缀等作用。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有限的空间不致于一览无余。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艺术之美。精湛的屏风融浮雕,书画艺术于一体,为中国独创的古老艺术品。
起初我们先祖的家居陈设是非常简洁的,随着社会变革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家具中的屏风制作也应运而生了。最早大多放在床后或床侧,后逐渐由固定的发展为活动的,灵活的式样和功能也不断出现了各种变化。屏风的诞生,开始是专门设计于皇帝宝座后面的,称为“斧钺”。它以木为框,上裱绛帛,画了斧钺,成了帝王最高权力的象征。史料中也有记载:“天子当屏而立”。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屏风开始普及到民间,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了人们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屏风的产生,与我国建筑及传统文化有关联,旧时的土木结构建筑虽气势宏大,尤显空荡松散,是为遮风才创制。其制作精致秀美,纵观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立式屏风、折叠式屏风等。后来出现了纯粹作为装饰的插屏,它娇小玲珑,独树一帜,饶有趣味。古时,王侯贵族的屏风制作非常讲究,用了云母、水晶、琉璃等材料,在镶嵌工艺上,用了象牙、玉石、珐琅、翡翠、金银等贵重物品。这种具有遮掩、美化居家作用的艺术品,由此上升到可谓极尽奢华的境界。然而,文人雅室及民间的屏风制作大都崇尚实用朴素。而这种大有陈设素屏者,雅观、大方、朴实的风格亦不失为美之佳品。自魏晋以来,此风大盛。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素屏谣》曰:“当世岂无李阳冰篆文,张旭之笔迹,边鸾之花鸟,张藻之松石,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明了其对素屏的崇尚之意。古诗“绕屏山烟树,何处是家乡”就是描写屏风的精妙。民间的素屏与帝胄之家的华屏相比,真是别具一格而韵味悠闲。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唐代诗人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把屏风作为一种美的器物统称代名词。湖北隋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漆木雕座屏,雕刻有微妙唯肖的蛇、蛙、鹿、雀、凤等动物以及彩漆描绘的花纹图案栩栩如生。在马王堆出土的大量汉代漆器中,就有油漆彩绘屏风,长方形,下有足座承托精雕细刻。山西出土的北魏时期的山水景物、人物故事彩绘屏风更是图文并茂耐人寻味。
屏风的种类丰富多彩,从形制上划分有围屏、插屏之别:插屏,多为单扇亦称座屏,形如立镜,下有座架,屏面插入底座。形制比较高档复杂的还配有顶帽,底座配站牙,组合而成,气势宏伟,又便于移动、拆装。也有屏面和底座为一体的,但大多是小型的。如折屏,又称曲屏。由多扇连接组成,并可折叠。造型上也有平板和落槽之别。一般为双数组合,如四扇屏、六扇屏、八扇屏、十二扇屏等,每扇之间以挂钩、反铰相接。摆放时可曲可直,开合自如,可宽可窄,比较灵活。又如挂屏,顾名思义即悬挂于墙壁之上的挂屏。大多为成对、成组成条幅式,也有扇形、桃形、菱刑、梅花形的。再如炕屏,即在炕上安置一幅小型屏风,作为装饰之用,故称炕屏。也有的床榻将围子设计制作成屏风格式作为隔离遮拦。桌屏,亦称砚屏,是摆放在桌案上的小型屏风更是别具特色,也是宋代以来骚人墨客比较普遍使用的装饰摆件。其形式又有镂空式、封闭式、镶嵌式,透明、半透明等款。从题材上划分:除历史典故、文学名著、宗教神话、民间传说、山水人物、龙凤花鸟、珍禽异兽外,还有一种博古屏风。从题材上讲,“博古”与广泛采用的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相比,以古香古色的器皿及精美配饰件为主题,多配以插花,别有一番书卷气,高雅别致。难怪柳永《迷神引》诗曰:“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真乃“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好一个“六曲连环接翠帷,高楼半夜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也莫怪诗人李商隐有此诗作留存,从寓意上讲,有“论古不外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之意。尽管中国传统的屏风工艺五花八门、名类繁多,可古人还是对屏风情有独钟。因为它融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既有美学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它的美学价值除了体现在屏风自身的材质、工艺技巧上,就是在屏风上作画题诗,赋予屏风以更浓郁的文化底蕴及精深的美学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