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四大冤案” 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光绪三年平反昭雪妇孺皆知的故事,曾轰动全国各地,百年来风传大江南北。杨乃武,浙江余杭镇人。1841年生,1873年8月考取举人。他是一位有才学并富有正义感的人,平反-出狱后应沪《申报》老板安纳斯脱•美查之邀,担任特约撰稿人,为该报看译稿及撰写新闻稿。笔者有意无意地收集到有关他撰写的楹联,隐约窥见他处世为人的一个侧面。联曰:
“鲁厩焚如,孔子问人不问马; 钱江潮涌,将军问马不问人”
这副对联是杨乃武写给当时的杭州将军瑞徵的,并由此搭救了一位牧马人的性命。清同治初年,有位牧马人给瑞徵牧马。有一次他把马放牧到钱塘江边的草坪上, 时值秋日钱塘江涨潮,那潮水说涨就涨,顿时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牧马人收马不及,有一匹马不幸被汹涌的潮水卷去。恰巧被潮水卷去的偏偏又是将军的爱骑。当时瑞徵闻讯大怒不已,将牧马人关起来,并声称要杀牧马人来祭他的爱马方足以平其愤。牧马人妻子听后心急如焚,四处奔走求人均无办法。慕名杨乃武急公好义,就星夜赶到余杭镇,一头跪在杨乃武面前哭诉此事。杨听后气愤万千地道:“启有此理,当今朝廷提倡尊孔,却不懂孔子爱民的学说,就此事而言, 民连马都不如” 毅然愤笔执书代她写了一张呈状, 并附上该联句, 要她呈递瑞徵将军。瑞徵心平气和地看了呈状,尤其是那副楹联。意识到杀人祭马是违背孔孟之道,若一意孤行又怕触犯众怒,不好收场。便释放牧马人。“一联救命” 成了余杭一带的佳话。牧马人全家十分感谢杨乃武,逢年过节像走亲访友一样常去拜望,到儿孙辈乃来往如故。
某楹联故事载有杨乃武题写在余杭县衙照壁上的讽联曰:
“大清双王法; 浙省两抚台” 当时,各种陋规名目繁多, 百姓纳税交银子有火耗之说,每两要加收三.五分; 交皇粮要抛折耗。每户把粮倒入斛中要堆满冒尖,粮胥用脚踹三下,堆尖之粮溢撒地上,且不准农户扫取 。俗称“踢斗淋尖” 这些所谓的“火耗”“ 折耗” 实际上都落入了贪官污吏的腰包中。清代就此明令禁止这些陋规,但屡禁不止。余杭县衙我行我素仍照旧行事。杨乃武气愤不过,认为这是违反了朝廷谕旨和巡抚布告。就到县城控告粮官的舞弊行为。当时的县官老爷就是后来极力诬陷杨乃武.小白菜的刘锡彤。粮官的舞弊及税官的火耗是在刘某默许下进行的。并且刘获得的利是“大头” ,对此控告自然百般塘塞不予受理,并认为杨多管闲事。杨乃一介书生且生性鲠直,据理抗辩。并上书责备县官刘某包庇下属舞弊,不为小民作主。刘锡彤闻之不由恼羞成怒,将他斥逐出衙。但杨乃武亦非等闲之辈非省油之灯也。一怒之下在余杭县衙照璧上泼墨书上此联。余杭之市民奔走相告,无不拍手称快,与此同时也悄然埋下了后来被诬陷入狱的祸根。
由此以后便有了这副脍炙人口的“无情对” 广为留传,世人传诵:
“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学台充刑台,乃武归天”。 好一个斯文扫地,乃武归天,楹联别具特色让读者叹为观止。 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七,余杭县豆腐店伙计葛品连因饮食不当引发寒热症,其本身患有丹毒症顿时冷热交攻,寻医救治不及一命呜呼。其母一直怀疑儿媳葛毕氏(因相貌美丽人称小白菜)与本县举人杨乃武偷情。便添油加醋鸣冤于余杭知县,杨乃武被葛母无故诬陷入狱。杨虽坚不屈供、据理申辩,但刘为余杭县衙照壁上的讽联耿耿于怀,多方施毒计诱逼小白菜、钱宝生诬供,并将严刑拷打,小白菜难抵酷刑屈打成招。杨乃武被缉拿受审不堪皮肉之苦,含屈招认。刘锡彤匆匆将案情上报,浙江巡抚、杭州知府均未查明真情,便呈报刑部“案情确凿,无冤无滥” 拟定秋后小白菜凌迟处死,杨奶武斩首示众。其姐杨菊贞典当细软首饰虽两次京控,三司会审均未能为杨平反。后经刑部侍郎、著名的两代帝师翁同和将案卷所谓的奸夫、奸情、卖砒、谋害、旁证、邻证等方面提出疑问,并多次呈上奏章,慈禧老佛爷才钦派浙江学政、礼部侍郎胡瑞澜为钦差大臣重审此案。可谓一波三折,时浙江巡府杨昌睿官官相互,威胁利诱,刘锡彤上下重金贿赂。胡瑞澜终于同流合污,对案情歧异不加分辨,一味滥施酷刑。用重刑拷逼当事人,不让杨乃武翻案,趁杨行刑时双脚被刑具夹断之机,昏迷不省人事时,胡命狱卒拿起杨手画押认罪,在一份所谓的“供状” 上按下手印,逐定“维持原判” 杨乃武被判斩立决。至此,杨乃武含怨认为再无平反的希望。在狱中写下上述这副对联,以此吐吐自己的怒气,讽贪官胡瑞澜的昏愦,刺官场之腐败而已。谁料后经翁同和及群臣联名再次呈奏,与浙江京官夏同善、刑部浙江司主稿林拱枢、刑部秋审处总办余君撰一再坚持重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