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溉,湖南省长沙县人,1871年生。曾在清翰林院供职。他对晚清以来中国日趋衰落,生灵涂炭的局面十分关注和忧虑。郑家溉在信中将末代清帝比作张邦昌、刘预,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爱国立场。之后他为了避免纠缠,回到长沙,以鬻字为生,过着清贫自守的生活。
郑家溉不仅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而且在学术上亦颇多建树。以书法著名,早年专习颜真卿、怀素,后学黄庭坚,遍涉名家,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亦曾精心研究宋代辛弃疾的词章。对诗词多有研究,书法造诣极深,生平一切,几为书名所掩。是一位声名卓著的书法家,善于赋诗撰联。在一些名胜古迹、楼堂寺馆都藏有他的墨宝。“笺矣崇兰生静室,快哉修竹引清流。”其作于清代的这副原汁原味的百年老对联,不久前出现在天心阁古玩城的长沙米芦画院,就被前来赶古玩集市的收藏爱好者们追捧。有人当场出了8万元高价,画院主人没肯卖,由此可见一斑。其诗作近百首,多与时事史实相关,惜乎荡然无存。杭州岳王庙联:“王气已销,重睹湖山新庙宇;人心未泯,犹因忠孝拜英豪”长沙天心阁撰联:“此阁巍然,为全省观瞻所系;世乱久矣,是一隅来复之机”等。其中天心阁联毁于抗日初期的文夕大火,岳王庙联毁于文革,仅岳阳楼联得以幸免,不过令人感到宽慰的是,目前仍悬挂于此楼:“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瘦满目一登楼”。纵观以上三副楹联,可以看出郑家溉先生多年以来,心中一直蕴集着一种强烈的爱国忧民情结。尤其是岳阳楼一联。
据资料介绍,岳阳楼联作于1933年,当时日寇大举侵华,国乱当头,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作者面对眼前的洞庭湖,想起祖国山河被日寇蹂躏,而自己苟活乱世,只能对一切不闻不问,像吕洞宾长醉不醒。但现实又逃避不了,希望有范仲淹那样的贤相来重整山河挽救危亡,可昔人范仲淹已经一去不返了,登楼一望,满目疮痍,悲从中来。其爱国之情悲愤之状跃然纸上。体现了作者满腔热忱地希望国家和民族能山河重整,百废俱兴。可以说此联中的每一个字都倾注着先生对执政当局的无比愤懑和对国家前途的分外担忧。先生之所以能够不顾一切地为保持民族气节而舍身就义,乃是有着一种长期的思想底蕴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抗战爆发后,受聘担任湖南省政府顾问,为抗日出谋划策。长沙沦陷后1944年日寇进犯长沙时,不屈不挠的参加抗日保乡斗争。日军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了湘潭、湘乡人民的愤怒反抗。日寇侵犯湖湘,郑先生避走湘乡。6月27日,由于奸人告密,遂被日寇发现。日寇妄图利用先生的声望,百般威逼其出任维持会职务。国家和个人、尊严和屈辱之间进行严酷的选择。对于这样一位携家带口、流浪他乡的老者来说,这是何等的艰难!但郑家溉没有半点奴颜媚骨,郑断然拒绝,威武不屈并痛斥日寇侵华罪行。日寇恼羞成怒,将其抓捕。在押解途中,先生纵身以投塘自尽相抗,日寇立即乱枪将其射杀。并,当即被日军乱枪射死,时年73岁。
郑家溉拒不当汉奸,骂贼而死,确实是一位言行一致、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人品、文品皆值得称道。湘湖民族气节史上,也由此多了一个穆重的血色惊叹号。烈烈而亡,节义可风,这壮烈的爱国行为,当时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我国著名民主人士、知名学者章士钊撰写的墓志铭:“程朱之学缕且绝,得君一死延其脉,湘山高高湘水澈,相君仁成安此穴”。徐特立在延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上撰文称:“长沙老翰林郑家溉拒绝日本帝国主义维持会的职务而遭屠杀,以死完成自己的民族气节。在抗战的过程中,在野的前清时代的士大夫也兴奋起来了,这就是四万万人反屠杀愤怒中的新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