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的衙署楹联中有很多作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诗言志”、“言为心声”。楹联作者的忧患意识来源于对人生社会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思之愈深,忧之愈多,言之愈恳,责之愈切。立场决定创作视角,视角体现观点。忧患不是作秀,而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联、匾、额以其语言精练、含义深刻而令人赞不绝口,其中许多所折射出的民本思想和亲民爱民理念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如合阳县署联:“事事告青天,凡外而法堂,内而暗室,总期质诸鬼神,指河际以盟心,不敢为污吏,为贪吏,为昏庸吏;林林皆赤子,非养以衣食,教以诗书,恶在为其父母,抚莘邦而复冀,但愿无穷民,无冤民,无奸宄民” 。联文言之成理,堪称开反腐倡廉之先河也。直隶总督署大堂联:“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联语开门见山,好一个“视民事须如家事”当官不为民作主,真的不如回家卖红薯。内乡县衙的楹联说得更为透彻:“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联语朴实无华,感人肺腑,极富哲理。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自己,淡化“官本位”,以勤政为己任;下联的核心是正确对待百姓,尊崇“民为贵”,以百姓为天,爱民如身。这种严于律己,亲民爱民,与百姓一等,时刻想到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民本思想,在旧时亦是难能可贵的。这些楹联可谓镇官之宝。申明施政宗旨,或以官箴戒约自勉,或效法古人,或省视自身,内容丰富,深刻凝炼;神形兼备,寓意深远,反映了封建社会吏治情况和官员的思想道德。又如叶县衙大门两侧的楹联“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表白了作者愿意接受监督、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坦荡胸怀和清正廉洁、体察民情的决心与情操。
安徽安庆府联:“供长生位,刊德政碑,莫非世俗虚文,可有几件事轰轰烈烈,不辱没龙山凤水;挂回避榜,贴铭誓联,都是官场假象,只要这点心干干净净,对得住白日青天。”还有的衙署楹联认为,官民关系如父母与儿孙的关系。山东金乡县令王玉池自撰县衙大门联:“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贵州遵义县衙联:“到处皆称父母官,要对得自家父母,方可为人父母;此中易作子孙孽,须顾全百姓子孙,以能护我子孙”。无锡县署联:“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这些楹联堪为官吏的人生座右铭,反映了他们对官民关系的真诚理解,以及处理政务的行事准则。应该说,在视民如草芥的封建社会,如此清醒的认识还是难能可贵的。清代余焕所撰与义府衙署的大堂联,着重说明,为官不搜刮民脂民膏是起码的官德,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事迹,重要的是吃着国家的俸禄,究竟有什么政绩。该联云:“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榆次县衙有联: “官有典章, 任一日则尽一日之心, 况兼地广事繁, 敢不夙兴夜寐;民供正果, 宽几分则受几分之惠, 纵使时丰岁稔, 常如怨暑恣寒。”说出了为官任事,要光明正大,不可搜刮聚敛,使民无活路。否则,苍天有眼,绝不会有好下场。衙署楹联内容多涉及为官之道及官民关系,标榜清正廉洁、秉公执法、勤政为民等。如清朝井陉知县衙门联:“父母甚难为,问心多咎;循良原可慕,反己恒惭。”官之于民,犹效父母之于子女,故做父母官不易,做好父母官更难。楹联意在告诫为官者应以循吏良吏为楷模,要经常反躬自问,每日三省己身。从中,亦可显现古代官吏强烈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