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胥臣:“敬,德之聚也。” 背景介绍,这句话源于历史上《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臼季举冀缺”的著名故事。
《晋语五•臼季荐冀缺 》: 臼季使,舍于冀野。冀缺薅,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从而问之,冀芮之子也,与之归;既复命,而进之曰:“臣得贤人,敢以告。”文公曰:“其父有罪,可乎?”对曰:“国之良也,灭其前恶,是故舜之刑也殛鲧,其举也兴禹。今君之所闻也。齐桓公亲举管敬子,其贼也。”公曰:“子何以知其贤也?””对曰:“臣见其不忘敬也。夫敬,德之恪也。恪于德以临事,其何不济!”公见之,使为下军大夫 。译文:臼季奉命出使,在冀邑郊外住了一宿。冀缺正在田中锄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来,恭恭敬敬地双手把饭捧给丈夫,丈夫庄重地接过来,毕恭毕敬地祝福以后再用饭。妻子在丈夫用饭时,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着他吃完,收拾餐具辞别丈夫而去。夫妻俩相敬如宾。臼季上去问他,才知道他就是冀芮的儿子,就和他一起回到了国都。臼季汇报了完成使命的情况,进而推荐冀缺,说:“我得到一个贤能的人,冒昧地向您报告。”文公说:“冀缺的父亲有罪,是否可以重用他呢?”臼季回答说:“作为国家的贤良之才,应该不计较他前辈的罪恶。因此以前舜惩治罪人,处死了鮌;后来举拔人才,却起用了鮌的儿子大禹。当今您所听到的,齐桓公亲自选拔了管仲,那是害过他的仇敌啊。”文公问道:“你凭什么知道冀缺的贤能呢?”臼季回答说:“我见到他们夫妇在田间都不忘恭敬。恭敬有礼是有品德的表现,严守德行而谨慎从事,那还有什么事情干不成功的呢!”文公接见了冀缺,任命他为下军大夫。
故事梗概:“臼季”《元各姓纂》云:“臼季氏,齐公子臼季之后。鲁有臼季宜孟。”而晋大夫胥臣字季,食采于臼,谓之臼季,是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胥臣。他字“季子”,因为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被称为“臼季”。“冀缺”是指冀国的郤缺,其父亲郤芮因为结党作乱被晋文公诛杀。郤缺被赶回到冀国种地。一次,胥臣外出时路过冀国,远远看见郤缺正在田间除草。郤缺的妻子来送饭,两人相敬如宾。于是胥臣就带着郤缺一起回到晋国,并向晋文公推荐郤缺:“敬,是道德的集中体现(敬,德之聚也)。有敬,必然有德行;有德行,才可以治理国家。请国君任用郤缺!”晋文公说:“他的父亲是被我诛杀的罪人,我怎能任用他呢?”胥臣回答:“舜处死了有罪的鲧,却提拔了他的儿子禹,完成了治水大业。齐桓公不记前仇任用管仲,因而完成了霸业。《康诰》中说:“父不慈祥,儿不诚敬,兄不友爱,弟不恭敬,各负其责,各不相干。对于人才,您要取其长处。”臼季说:“此人是国之栋梁,不应该计较其先人的罪恶。当年鲧治水不力,舜治其死罪,却又起用鲧的儿子禹,并让他做自己的继承人;近代齐国的管仲,差点杀死齐桓公,齐桓公却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齐国因此强大。请您大胆用其才能,而不必考虑其他因素。”晋文公听从了臼季的建议,于是,晋文公任命郤缺为下军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