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代为官者历来颇多微词,多有书生气,没有什么施政演说,但从宋代开始,为官者便在官署衙门撰题对联,俗称“官联”。古代官联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对封建社会的政治黑暗和官场腐败予以深刻揭露和严厉抨击。字斟句酌,文笔犀利,字里行间,讽刺辛辣,许多见解令人叹为观止。以此表明自己的官德、官风、心迹、政绩、政愿等为官之道。
古人为官之道和“官德”、耻辱品行,大多从“官联”见之分晓。不贪不贿的官联有:《七修类稿》载明代弘治年间史部尚书王恕官署门联:“任于明者,以馈送及门为耻;任于外者,以苟且入都为羞。”法严法慎的官联:有清代张鼎任徐州兵备道统兼军事、航运、海防大权,他为表明自己官心如水,在道署门上撰写道:“地当黄运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涓都从心上过;官做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克己奉公的官联有:“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事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这是清代赵慎珍桂林府衙联。安民告示,清代武承谟任无锡县令时,挂出以下一联作安民告示:“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可见,古代官员亦存荣耻观、廉洁观。
早在南宋时,有位余某任四川安抚制署使,为官颇有建树,兼有军政大权。他一到位,就在行署大门自题对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门楣是:“靠实功夫”。表明他为官肩负重任,脚踏实地,以十年为期,治安全蜀的决心和意志。清代时宁波府有一任太守撰题联文引以为戒:“念厥职非轻,休戚与六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勒敏;求斯心可问,是非惟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表示自己为官朴实重职守,勒政事、兴群言、慎举措的作风。据有关史料介绍,古人为官之道和“官德”就其要者来说,大约可分七项内容。一曰:不贪不贿。《七修类稿》载明代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官署门联:“任于朝者,以馈送及门为耻;任于外者,以苟且入都为羞”。二曰:法严法慎。清代张鼎任徐州守备道,统兼军事、航运、海防大权,他为表明自己官心似水,在道署门上撰题道:“地当黄河之畔,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涓都从心上过;官做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清代文学家吕璜冤狱15年,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他的大堂对联很是引人深思:“我不曾判错案;你也别错告人”“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三曰:克己奉公。“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这是清代赵慎珍桂林府衙联。四曰;爱民如子。清代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的署联为:“与百姓有缘,才来斯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他为桂林知府题的衙联是:“此是公门,君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渴,盟心只凛一条冰”。那些想私循的人见此,免不了要心寒脚软。五曰:政绩昭然。清代工部尚书彭元瑞任浙江督学时,门联为:“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国家期得士,桃李无言”。是表示要多培养人才。梁上国任奉天府丞时署联是:“勉力为之,正人心,原风俗,实惟根本;文治彰矣,拔真才,加训迪,勿懈功夫”。以端正社会风气,选拔才识之士为己任。六曰:提醒警诫。清代山东金乡县令王玉池这样提醒自己:“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还有一位叫汪辉祖的撰写了警诫联:“官名父母须慈爱;家有儿孙望成长”。七曰:安居告示。清代武承谟任无锡县令时,挂出4幅联做安民告示。大堂联为:“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这种联语不仅露冷锋,话带刀音,好人感到快意,歹徒觉得无情,联语一贴出,“四乡人皆聚观”,“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皆悚息危惧,避至他省者”。这对建立威信、贯彻政令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清正廉明、奉公守法,是为官者最起码的基本素质,更是为官之道中极其重要的谋略。
俗话说:“公生明、廉生威”。从古到今的为官者们都懂得这个道理。如:宋代的包拯,就是老百姓心目中清官的典范。他任地方官,就以清正爱民而获誉官场,任职端州时,对当地所产名贵端砚,前任多以进贡为由,或中饱私囊,或馈送朝中权贵,以为敲门砖。而包拯却只要百姓做足上贡数目,多一个也不要。他任知谏院期间,不畏权贵,甘冒触犯皇帝的危险,屡次上章弹奏贪官。他任职的京城开封府,是达官贵戚聚居之地,历来很难治理。而包拯到任后,威震上下,贵戚宦官不敢轻易触犯律条。包拯宦海数十年“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为官俭朴节约,严于律己,对亲戚族属严加管束,立下家法:“后世子孙当官有贪赃枉法的,不得回到老家,死后不得葬入祖宗坟地。不听我的话,就不是包家的子孙”。并刻石立碑,以戒后人。包拯以其清正廉洁的高风亮节名垂史册,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榜样,甚至大名远播海外。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廉洁的代名词,叫做“挂胡床”。李白有诗“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就是赞美魏国廉吏裴潜的。裴潜为曹操帐下参军,后任兖州刺史。曹丕时又任散骑常侍、荆州刺史,赐“关内侯”。曹睿时升到尚书令的高位。裴潜为官清廉过人,德才兼备,他任兖州刺史时,做一具“胡床”(即可折叠的轻便坐具),离任时挂在柱子上,不带走一物。从此,“挂胡床”便成了一尘不染的清廉正直的象征。聪明的人不去做蝇营狗苟之事,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不齿。廉洁的官员不求锦衣轻裘,宝马香车,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而是要避开祸端,以身作则,树立声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