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郊的玉泉山西侧五六百米树木茂密,空气新鲜。在花海的北侧有一片果园,一个大大的圆丘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走近发现这是一座墓冢。墓基台座高1米,青石修葺,基座上是水泥砌成的、呈圆形的墓冢,墓碑朝向东,只是简单地书写着“吴佩孚张佩兰墓”。今看到新修的墓冢,听村里人讲:这是近几年吴佩孚的后人重新修缮的。按说象吴佩孚这样一个历史盖棺没有论定的人物(建国后历史侧重记载吴佩孚是个双手沾满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鲜血的大军阀,直到近年来才有历史学家提到吴佩孚秉性为人和民族气节方面的事情),很难有这样占地墓冢。该不会是吴的后人私下与村干部协商,才使吴佩孚墓得以保全,修缮成这样吧。
吴佩孚为人信奉“不贪财,不好色,不纳妾,不嫖娼。”其言行一致。以女色为例,当时似他一样的权贵人物,袁世凯、曹锟、张作霖那一个不都是三妻四妾,美女尽收床前仍嫌不足。而他却从始至终,只有一个结发的老妻张佩兰相伴,从不拈花惹草。董必武说:“吴佩孚虽然也是个军阀,但他有两点却和其他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关(羽)、岳(飞),他失败时不出洋,不居租界……;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他统治过几省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军队,他没有私人积蓄,也没有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董必武对吴佩孚的一番评价,足以代表共产党人对吴佩孚的基本看法。
吴佩孚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在政界,他树敌颇多:他不满意满清帝国的傀儡政权,斥责他们的卖国行为;他镇压蔡锷等人的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他对军阀内部的混战又是东征西讨;对共产党人他更是血腥镇压,没有看清历史的主流;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没有打击能力也是一味抵制。所以,无论从哪一帮哪一派来看,老吴可都算不上个好人。作为军阀的他双手沾满了多少生灵的鲜血,恐怕是谁也说不清了。但是作为书生的一面,作为爱国人士民族气节的一面,老吴也还是有取之处的。除了历史的一般记载之外,作为中国一定时期的“铁腕人物”,还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为人秉性和民族气节。骨子里仍是清白散淡的性情中人,对酒色、金钱、权势并无所求:他虽是一介武夫,却有文人的雅好与风趣,早年题写的诗联:“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不失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样,不进租界,抱瓮灌园,真个解甲归田。”
自古以来,诗联言志、言情。从名人的诗联中,可以,一窥他们的风采,了解他们的真性情。为吴佩孚以秀才而军阀,上马作诗,下马作书画画,擅楷草书,绘画以墨竹、梅花为主;又熟读《易经》《春秋》。可见,其秀才身份,绝非浪得虚名!北洋军人多不读书,秀才出身的吴佩孚,因文人领军而成为民国时期名副其实的儒将,六岁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接受儒家启蒙教育,他不仅读书精博而且能诗善文。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写其政治生涯,抒发思想感情,现存诗百余篇,可做其儒将风采之佐证。如他为北洋三师所作的《登蓬莱阁歌》广为人知:“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江辽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站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今弥陀。”那豪迈的气势,浓浓的爱国情感在北洋阵营中是绝无仅有的。
吴佩孚的儒将风度还表现在其广为人知公函的幽默批示。有一老同学前来依附,得委上校副官。此人颇想过“知县”瘾,上了个条陈自称:“文武兼资尤富于政治常识”,要求到河南当县长。吴亲批“豫民何辜”四个字,原件发还。此人不明本意,欣然前往,结果“百里侯”始终轮不到他,他才把原批请教朋友,一经说破,颓然若失。但是,此公不识时务,居然又梦想当旅长,“愿提一旅之众讨平两广,将来班师回洛后,释甲归田,以种树自娱”。吴大笔一挥:“且去种树”。一九二八年,来自德国驻华公使的千金露娜小姐,在洛阳见到了吴大帅,万分崇拜,竟秋波频传,无奈吴大帅不领情。这位小姐只好径直写信向吴大帅求婚。吴不识德文,吩咐秘书译出呈上。于是,那封求婚情书便成了往来公函。吴佩孚依例挥毫批示:“老妻尚在!”他的另一个老同学毛遂自荐愿当他的后勤部所长的职务,吴大帅批示:“所长必有所长(chang),兄之所长何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批示,言简意赅,诙谐中字字有底气,风趣中充满了嘲讽,显示出吴大帅的文人气质。在上司曹锟的暗中支持下,不仅不听老段的话,反而主动找总理的茬儿。当他得知政府不惜举外债以求武力统一的意图后,通电全国,嬉笑怒骂,令政府好不尴尬,而读者莫不赏心悦目。真是令人叫绝:“全国之大,能否尽为一人所盘踞? 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 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四日,他因吃饺子被骨屑伤了牙龈,受日本特务土肥原指使,日本牙医将其谋害。他去世后,噩耗传出,北平的日本占领军和汉奸政权重重祭奠了这位不肯屈就的大人物,甚至连日军侵华最高司令官也参加了公祭仪式,而华北沦陷区的各省市三日之内均下半旗志哀。 中共元老董必武予以高度评价,说他“有清廉名”,蒋介石亦摒弃历史恩怨,亲发吊丧唁电:“先生之身虽逝,而其坚贞之气实足以作励兆民,流芳万古。”综观吴佩孚一生,二十八岁从军,六十六岁去世,一生东征西伐,可谓“大有作为”,虽然因种种原因给他带来了滚滚骂名;而他的“三不为”:“不借外债、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以及最后的“不作汉奸”却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的文人风度,儒将风采,永远彪炳史册。吴五十寿庆之时,正是权势鼎盛之日,各地的军政要人和文化名人、各国驻使馆的武官云集洛阳,清废帝溥仪也派出其“攝政王”前来祝贺。曾名震朝野的维新派首领、著名学者康有为献寿联云:“牧野鹰扬,百岁功勋垂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词语简练,对仗工整,境界恢宏,而且极有概括力:既写出了地点和题旨,还祝愿这个“大帥”长命百岁;既隐喻了祝寿场面的热烈和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气势,还展示他更壮观的未來。这副对联的艺术水平很高,马屁也很拍得很响。儒将吴佩孚走了,带着他满手洗不尽的血腥,带着他满腹的书生意气,带着他的民族魂魄,也带着他的时代,远远地离开了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