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名胜古刹数以万计,佛教文化渊远流长,古文化气息浓郁,诗、文、楹联、书法、绘画碑刻,无不令人流连忘返;其中有一种回文体的诗,文笔流畅,构思巧妙,读法多样,谜味十足,韵味深沉,可谓戏中有文,文中有戏,回味无穷,更增添了中华文化的瑰玮奇丽。这些回文诗的形式多样,读法各异,增添了景点的文化气氛。
这些年偶有得闲,走了很些多地方,也读了些书,从来没有哪里会像仙佛寺那般令我牵肠挂肚,不怪她过分美丽,记忆犹新是她的沧桑与落寞让我心疼到不行。湖北省来凤县城东七公里的酉水河边佛谭岩上有东晋古寺——仙佛寺,是我国开凿年代最久远的石窟寺之一,建凿于公元335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仙佛寺陷栖崖壁之中,“楼台数重原无地,水月双清别有天”。古人曾上倚绝壁、下临深潭建吊脚楼式窟檐三层,将佛像尽罩入内,庄严肃穆。干栏式庙宇直伸河沿,凭栏远眺,远山如黛,树影笼纱,丘陵起伏。我用手指触碰剥落那些冰冷与死寂,再在这种落寞的怀中了然虚空与有无。冥冥中祷告,只是鼓磬频击,我无法宁静,重檐三叠的仙佛寺现状令我担忧。 “武陵名刹、碧水仙巢” 佛潭历来以景色清幽为人称道,尤其是月上中天、佛潭映月之时,上下天光,银波荡漾,古柏笼烟,钟声袅袅,是来凤历史上十景之一。这里的佛,是佛理深透石壁的思维久远的禅意,是寓意的绝响希望,希望明天,她还能如千百年前那般宁静静美。我在了佛爷面前,闭目神思。那些曾经精美完整的石窟造像,仿佛穿越千年历史,落落大方的向我走来,我似乎又看到了佛潭夕照,似乎又听到了晨钟暮鼓,风铃叮当……
浮光掠影,波澜不惊,形如一块墨绿色大理石,静静地流动,这就是佛潭。传说古代有个咸诞晨真人在山门外高约六尺的青岩石碑上刻题诗:“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霞落潭中波漾影,纱笼树色月笼烟。”诗描绘秋日古寺景色如画,措辞平实而意境悠远,倒过来读,仍是一幅如画的美景:“烟笼月色树笼纱,影漾波中潭落霞。天晚宜人留景好,妍争桂白菊开花。”如将每句诗减去第一、二两字,仍是一首景色宜人的绝妙好诗:“菊白桂争妍,留人宜晚天。潭中波漾影,树色月笼烟。”又如将每句的第五、六两字减去,还是美景如画的诗:“花开菊白妍,好景留人天。霞落潭中影,纱茏树色烟。”跳句读法:“花开菊白桂争妍,纱笼树色月笼烟。霞落潭中波漾影,好景留人宜晚天。”倒回的跳句读:“烟笼月色树笼纱,妍争桂白菊开花。天晚宜人留景好,影漾波中潭落霞”。
此诗倒回、减字、跳句等读法,可演绎出上百首诗,可谓诗中藏诗,奇妙无比。这种诗叫反复诗。如减字组合又可为:“菊白桂花妍,留人好景天,潭中霞落影,月笼树色烟”。“花菊桂争妍,景留宜晚天。潭中霞落影,月色树笼烟”。据说咸诞晨真人是一位四处云游的道人,当他自峨眉来到这里时,展眼四望,见水是碧水,山是赭红色的石壁,悬崖上藤萝纷披,有瀑布飞泻而下。阡陌纵横,五彩斑烂,小楼参差,桔林笼烟,秋潭紫色的圣光,夕照佛潭落霞,桂开菊放,好景留人,诗兴大发,挥笔而就。我等看佛,天天享受香火,钱来礼往。看佛,岁岁大肚,看惯众生百态如此。我是想哭,还是想笑,佛睁着和闭着的佛眼,世界都充满禅意。寺里的铜钟敲得柔肠寸断的香火跌进了酉水河畔,木鱼敲得我七情六欲忐忑不安,是不是为了百年前的夙愿,今天这么虔诚一祭,唯有这回文诗叫我如舍不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