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歌词有曰:“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凡外地朋友来到开封,包公祠总是点名要去的地方。北宋的开封府原是在皇宫宣德门南御街东侧,后迁移开封州桥西部,金、元、明时期的包公祠均建于此,明末崇祯十五年为堵李自成而掘黄河,致使开封全被水毁,开封府和包公祠形成了一个大湖泊。1984年兴工重建的“包公祠”,坐落在的包公西湖上,烟波浩淼,杨柳拂岸,青幽凝碧,三面环水,是一座仿宋建筑群,古朴典雅,别具风格,令人肃然起敬。建筑群绿树掩映,四周一片空灵,庄严与凝重。殿内正中,立有《开封府题名记》石碑,记载北宋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逐行逐字地慢慢读来,寇准、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物的名字都清晰可见,却惟独找不到“包拯”。原来,游人观碑时习惯于指指点点,包公的名字家喻户晓,点摩的最多,天长日久,以至于名字被磨去,变成了一道深深的指痕。还有一幅“包公家训”的石刻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奸诈成风的世道里,读来令人感叹不已。中堂联为证:“照耀千秋,念当时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 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拜游包公祠,尤喜包公《书郡斋壁》诗,乃其出仕明志之作,特抄录于拙作以为纪念:“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诗曰:“龙图名下美开封,客拜祠台毕敬恭。倒坐南衙一孝肃,后来袍蟒几从容?民心即乃须弥界,欲壑实为渺妄空。遗训如雷应贯耳,乾坤朗朗慎天瞳”。穿过建筑布局规整肃穆的二殿,三口铜铡迎门而立,张口怒目,威风凛凛。黑面包公手托乌纱帽,怒目圆睁,栩栩如生;秦香莲牵儿拉女,泪流满面;陈世美跪在堂前,垂头丧气;皇太后端坐龙椅,怒气冲冲……让人如同走进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走上锣鼓铿锵的戏剧舞台。“正气塞乾坤,事属公私须有别;丹心昭日月,人归善恶自分明。”配着“公正廉明”的匾额,把包公祠衬托得更加威严气派。殿中央供奉包公坐姿铜像一尊,活灵活现,高丈余,重三吨,身后屏风上悬“正大光明”匾额。包公蟒袍冠戴,端坐于方靠背椅,劲正如松,巍然如山。他方面阔额,长髯飘胸,有凛凛不可予夺的威严仪容;他双眉微蹙,若视若思,常怀悠悠报国为民的忠正心胸;他一手扶椅,一手握拳,在平稳自然中显虎威,似乎又能让人感到一种呼之欲起的动势和力威,眉宇之间透出果敢与刚毅……。这也许才是一代儒士名臣的本来面目。今天有的地方钱魔,权魔,色魔横行,气节之魂,正气之魂,正义之魂退避。“三魔”所向披靡,“三魂”遁形隐迹,难寻难觅。“三魔”是社会之灾,民族之瘤;“三魂”是时代之钢,国家之福。时代需要精气神,人民呼唤正气,渴望正义。
诗曰:“双狮威武镇,正气浩然生。旧府寻踪迹,新碑仰令名。 高堂悬镜照,直道向谁倾。倘若龙图在,贪官惊不惊”。包拯,29岁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建昌知县。因父母年高体弱,没有前去上任。多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年届四十的他才登上仕途,出任天长县知县。不久,升任端州知府。以前的官吏常常加倍征收端砚,用来贿赂朝中权贵。在端州任职三年,不加征端砚,不贿赂权贵,离任时竟然连一块端砚也没带走。调入京都开封,任监察御史。针对转运使王逵刻薄百姓、滥施刑罚的事实,连七次上奏弹劾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终于使皇帝罢了王逵的官。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从地方到京城、再从京城到到地方,几经辗转,包拯为官清正、体恤民情的名声已广为传扬。再次被召回开封时,已升任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兼任谏官。他仗义执言,刚直不阿,对横行不法的权臣猛烈抨击,也触怒了皇帝。好在宋仁宗还算开明,没有让他人头落地,还给他加封了一个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把他派往河北等地做地方官去了。由此,人们又称为包龙图。联曰:“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1056年包拯被召回,任开封府尹。到任之后,将衙门大门敞开,允许百姓直接见官,面陈案情。他勇斗贪官污吏,爱护黎民百姓,使那些骄横的贵戚宦官不得不有所收敛。后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64年岁时突患急病去世,“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宋仁宗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
时至今日,包公戏文盛传不衰,形象仍然活跃于小说、戏剧、电影、电视里,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其精神品格、道德节操,乃至人物性格,都与历史记载比较接近。但许多故事,则是加工、虚构出来的。纵观历史,官场上贪污腐败盛行,几乎是“有吏皆墨、无官不贪”,象包拯这样清官实在是凤毛麟角。人们敬仰他,怀念他,就把他的事迹加以演绎和喧染,把众清官断狱的故事汇聚,塑造这个“青天”形象。小说《万花楼》、《三侠五义》等把包公的故事演绎得更加完整。是一个集清官形象之大成者,在他身上寄托着百姓的希望和期待。在不能通过司法程序获得公平和正义的时代,人们相信人间自有公道,却不能相信和依靠法律。清官是普通百姓心中的正义之神,也是人们的心灵安慰。即使在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包公故事仍盛行不衰,观清官戏之火爆,总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令人荡气回肠、遐思神往。让人敬畏,更让人信赖。作为一个流传千古的传奇,他早已成为执法者的楷模、正义的化身,老百姓深情地期盼和呼唤的偶像。
包公祠的修缮,距今不过二十年的光景。在开封众多的景点当中,既不是古迹,也算不上出色,却向来游客络绎不绝。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光照千古的杰出人物,却没有任何人能象他这样深入人心。多少王候将相湮没无闻,多少英雄豪杰声名不再,多少才子佳人知者了了,只有包公深深地烙在了世代中国人的心上。在偏僻的山野乡村,有人可能会不知道唐宗宋祖,却没有人不知道包公;有人可能不知道北京,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开封府。英名如此,包公祠怎能不倍受青睐?包公属于中国百姓,更属于开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透过包拯这激昂的诗句,人们可以感受到永昭后世的气节和力量。一种千古不朽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