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重温《抗大附中记亊》
1943年3月20日随二梯队西进,又因越过封锁线——同蒲路在定襄下塘头休息时遭日军伏击受伤,转送到晋绥军区医院治疗,同年6月伤愈返校,为此对大队在进住延安前后的重要活动,在我的行程中是个空白。1985年喜得一本《抗大附中记事》把这段历史锁链补上,下边摘抄:
到延安后,是抗大二分校附中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转变。首先是学习任务的转变,由原来以学习文化为主,转变为学习军事为主。同时,在组织体制上,则由抗大二分校附中改变为抗大七分校二大队。
1943年5月3日上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礼堂召开骨干会,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参加。江隆基校长进行学校合编和学习任务变化的动员,要求:干部和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好全体学员的思想工作。晚上在八路军大礼堂召开全校师生动员大会。大会由联防军政治部谭政主持,联防军贺龙司令员讲话。他说:由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你们到陇东去。你们以前主要是学习文化,不会打仗,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学习文化改为主要学习军事。贺龙司令员接着说:“温室里长大的花木,经不住风吹雨打,铁不经过冶炼不会成为纯钢,干革命不能怕流血牺牲。今后你们每个人身上还要准备穿几个眼眼,国民党反动派打来的时候,你们要拿起枪杆子,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
4日各大队各班进行了讨论,一部份人表示积极拥护,一部份人不表态随大流,也有一些同志对学习任务的改变缺乏思想准备,思想不通,情绪低沉。这些情况及时汇报到军委总部。
5日晚,在八路军大礼堂,再次召开大会。敬爱的朱德总司令亲自给附中全体师生讲话。朱总司令说:“今天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来看望你们,毛主席因为工作忙没来,毛主席让我问候你们好!”大家热烈鼓掌。总司令在讲述了国际形势和抗日战争形势以后说:“为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359旅在南泥湾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面练兵习武,一面劳动生产,他们生产的粮食自给有余。党中央要求你们拿起镐头开荒种地,建设校舍;拿起枪杆子练好杀敌本领,保卫边区,拿起笔杆子学马列主义和科学知识。”朱总司令最后说:“你们都很年轻,你们是最有前途的,因而也是最幸福的,希望你们好好学习,为将来反攻和建设新中国成为有用人才!”总司令的讲话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抗大总校何长工副校长也讲了话。会后由延安鲁迅文艺学院演出了《兄妹开荒》。
5月6日联防军慰问附中各队一口猪,各单位都会了餐。同学们参观了宝塔山,延安故城和新市场等地,延安是大家日夜向往的地方,看到延安的风光和新气象,更加深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热爱。
未到延安前,抗大总校首长还迎到绥德接见附中师生。3月22日已到达陕北的队伍在绥德召开大会,抗大总校徐向前院长,彭绍辉副院长给附中师生讲话。徐向前院长首先表示对来自晋察冀的抗大附中全体师生表示热烈欢迎。然后说:“红军走了二万五,你们走了二千五,你们也过雪山,无人区,算个小长征。陕甘宁边区是党中央,毛主席所在地,是抗战的后方,希望大家抓紧当前有利时机好好学习,为将来对日反攻,迎接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彭绍辉副院长讲话说:“你们远道而来,大家辛苦了!希望你们在党中央,毛主席身边好好学习。”
4月初,三路队伍在绥德胜利会合。
4月7日全体师生移驻清涧县城,边学习,边进行行军总结。
4月24日,在清涧召开全校大会,由教导主任江峰作行军总结,江隆基校长讲话,他说:“再过三天,我们就到延安了,大家在延安玩几天,看看党中央毛主席所在地延安古城的风光。”石兢老师领着大家高呼:“到延安去!”“到延安见毛主席!” 同学们的情绪高昂,精神无比振奋。
4月27日,全校从清涧出发,途经延川,延长,甘谷驿,于4月30日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看抄了这段记事,可以看出,中央,军委和抗大总校的各级首长对我们这批青年是如何的关怀,爱护和热切的希望我们成为有用之才。
(10)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抗大是在战火中成长壮大,毛主席给抗大学生一再明确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军人所不可缺的。”又说:“现在一方面学习,一方面生产,将来一面作战,一面生产。这就是抗大的作风,足以战胜任何敌人的。”并给在生产战线上的抗大师生题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
1943年,我们到达延安时,正遇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不但停发一切经费,还调兵包围,经济封锁,想把边区的党、政、军、民饿死、冬死。毛主席在《抗日时期的经济财政问题》一文中这样记述了延安当时的处境:“我们曾经弄到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子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军事封锁来对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但是我们渡过了困难,下定决心:‘自己动手,展开大生产运动。”
赴延安途中在绥德集结三路师生时,抗大总校校长徐向前和副校长彭绍辉前来接迎。徐校长讲话中说:“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你们走了二千五百里,你们也过了雪山,无人区,算是个小长征。”是呀!我们附中一千五百多师生来到总校,要住、要吃、要学习、是须要一笔很大的经费开支。总校又是刚从华北迁回绥德,经费也困难,怎么办?中央军委是这样按排的,党中央是这样要求的。朱德总司令在接见附中师生时讲:“今天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来看望你们。毛主席因工作忙没有来。毛主席让我问候你们好!你们冲破了敌人的层层封锁线,不远千里来到延安,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热烈欢迎你们。你们都是先进的革命青年,你们从前方和地占区回到后方,按说应当给你们按排个最好的学习环境,可是,我们的条件很难呀!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正在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他们不去前方打日本,却调动了几十万大军正在包围陕甘宁边区,企图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为了坚持抗日,战胜困难,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359旅在南泥湾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面练兵习武,一面劳动生产,他们生产的粮食自足有余。你们要好好的向他们学习。党中央为了培养革命青年,要你们去陇东的深山去建设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为了你们很好的学习锻炼,每人发给你们一把镢头,一支枪,一支笔。党中央要求你们:拿起镢头开荒地,打窑洞,自己动手建设校舍;拿起枪杆子保卫边区,学好带兵打仗的本领;拿起笔杆子学习马列主义和文化知识。为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自己的力量。你们都很年轻,你们最有前途……。”这就是朱总司令给我们“三件宝”的来历。
1943年5月3日在八路军大礼堂召开全校师生动员大会。大会由联防军政治部谭政主任主持。联防军贺龙司令员讲话:“我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联防军欢迎抗大附中全体师生,由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你们到陇东去和晋绥来的陆军中学合编为抗大七分校。你们以前主要是学习文化,不会打仗,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你们的教学内容要改变,由主要学习文化改为主要学习军事。”贺司令员接着说:“温室里长大的花木,经不住风吹雨打,铁不经过冶炼不会成为纯钢,干革命不能怕流血牺牲。今后你们每个人身上还要准备穿几个眼眼。国民党反动派打来的时候,你们要拿起枪杆子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他号召大家:“学好军事本领,握紧枪杆子,争取抗战反攻的胜利;要开荒生产,丰衣足食,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要学好文化,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支能文能武能劳动的大军……。”
我因过路负伤住院未能跟上大队,虽未直接听到首长们的讲话,当时只听了队上和同学的口头传达。但在80年代初,在原抗大二分校校长孙毅,政治部主任兼附中校长李志民,抗大七分校二大队副大队长黄荣忠和广大师生支持下撰写了一本《抗大附中记事》简明的记录了这些讲话,现在重温感到格外的亲切。
(11)我归队即参加了大生产运动
回来时队上正在展开纺线竞赛和准备做棉军装。纺线我在家就学会了,我家炕上长年就放着一架纺车奶奶有时间奶奶纺,娘有时间娘也纺,我放学回家也学纺,为此我上车就能熟练的拉出线来,但是速度不行,有的同学纺的真快,一天出八两,李杰还能纺出一斤头等线。我真急,只能纺到半斤,纺久了坐的膝盖痛,我在“五中”时房东是个木匠,我很喜欢这活空时帮着拉拉锯,刨刨板,打打眼,真学了几手,我就想改造一下纺车,把轮子加大,这样转圈少,出纱快,说干就干,现有的纺车架子,只用三条加长的板,把手不用穿孔摇棍,直接用手搬。改好试了一下,只要三圈就可以出一道线,心想:这下定能赶上了,可是我只纺了不到一个钟头,胳膊酸的就摇不动了,暗思忖,王铭慈真没出息!李杰看上了我的纺车,她身高体壮,胳膊粗,有劲,我就让给她用了,真的能提高产量,于是我当了一阵子“小鲁班”。
缝军装,我们采取的是流水作业法,就是分铺棉花组,行线组,上袖子组,上领子组,锁扣眼组,钉扣子组。我分在锁扣眼组。每组都配有巧姑娘做技术指导兼检查质量,并提出要求:“棉花要铺的匀匀的;行线按距行的密密的;上袖子是个技术性较强的活,要求肩头上四个褶子要打的端端正正;上领子前后对准;扣眼要锁的不露布毛;钮扣要钉的结结实实。”同学们为使全校师生早日穿上满意的冬装,工作的特别仔细认真,顺利的完成了2860套的任务。
这年冬天上级给女生队每人发了半斤羊毛,作为大家织毛袜御寒,可谁也不会捻毛线,又没有捻毛线的工具,于是想出法子,有的同学把一块瓦片做成圆形,中间钻个眼插根棍,就学着捻起来了,因不熟练,捻的毛线粗一股细一股的,过细断了摔在地上,费半天力磨成的圆瓦片也碎了;后来有一个同学提来了半筐土豆说:“我看用土豆插上筷子长的一根棍,就是一个捻线砣,捻粗线可以用大点的土豆,捻细线可以用比较小一点的土豆。”真不错,掉在地上也摔不碎,不用了还可以收回喂猪,后来我们试用纺棉线车纺毛线成功,大大的提高了效率,不但我们每人都穿上了毛袜,还打了手套469付,毛袜810双支援了校部。
校部规定我们纺绵纱十斤,折合开荒三亩地,当年我们完成了553斤细纱,折合166亩荒地。我们自己又开了一些地种菜。
经过同学们几个月的辛勤劳动,我们在柳沟学习生活的条件基本具备了,大家都热切的盼望早日开始正规学习,不知从哪里传来的消息说:明年1944年的任务是男同学开荒种地,女同学纺线织布,同学们便嚷开了,有的说:“早知道这样不如留在前方打鬼子。”“我拼死拼活的一心返校,就是为了学习,原想到延安,抗大校舍灯火明亮,学习生活条件一定比前方好,来后全然不是像想的那么美,确实也有些情绪。这些情况反映到校领导,记得是这年11月的一天,正当大家猜测,议论第二年任务的时候,彭绍辉校长到柳沟说来看我们来了,实际是给我们作思想工作来了。两个女生队整齐地集合在操场上,欢迎彭校长,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校领导。大家的目光都凝视着队前这位身经百战,失去左臂的校长,他那嘹亮的南方口音讲起话来,显得格外亲切。彭校长说:“你们从前方到这里很辛苦,党中央非常关心你们,你们担负着民族解放的重担,你们是中国妇女的先锋,是宝贝中的宝贝。”大家互相看看既感到光荣,又感到自豪。彭校长又说:“你们迫切要求学习的愿望是进步的表现,可是,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我们困死在边区;党中央,毛主席号召全边区军民动员起来,男耕女织,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希望同志们拿出打鬼子的劲头,搞好今冬的整风学习,在明年的大生产中打个大胜仗。”听了彭校长的讲话,大家很激动,受到了一次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严冬已到,陇东高原上刮着剌骨的寒风,我们穿着自己做的棉衣,棉裤,毛袜坐在自己修整好的窑洞里烤着自己烧制的木炭,拿着我们自己从森林里采来的桦树皮做的小本子,用的自己用色果做的墨水和用野鸡羽毛做的蘸水笔。生产、劳动使我们克服了生活困难,同时增加了聪明才智。
(12) 建立丰衣足食的革命家务
1944年春,校部布置大生产运动的方针是“建立丰衣足食的革命家务”。全校总的任务是男同学生产细粮五千石,开荒五万亩,蔬菜、油、盐自给,毛衣、毛袜、鞋子自给。女同学要纺出一万斤细纱折合800——1000石细粮。我细算了一下,10000细纱÷1000细粮=10,那就是说:10斤细纱可换一石细粮,一石是十斗,那就是一斤细纱可换一斗细粮,30斤一个人可吃一个月的。1944年我们两个女生队共纺纱5000余斤(学校给的任务是全校女同志的)就算5000斤吧!10斤能换一石细粮5000斤细纱÷10斤=500石细粮,每石10斗,500人×10=5000斗,每斗30斤,500斗×30斤=150000斤,我们两个女生队共300人,这样用150000斤÷300=500斤每人平均500斤细粮,加上我们还开了几十亩菜地,养了几头猪,开碾房做豆腐的下脚料喂猪、养鸡。吃饭不成问题了。
当年我们还纺羊毛线,织了毛衣、毛裤、毛袜、毛手套,还试织了一批毛毯交了任务,我们纺织任务完成的好,领导奖励每个女同学二斤羊毛,叫我们为自己织件毛衣,大家高兴极了。姑娘们爱美,不愿穿白色的,都想穿的漂亮一点,想染一下,又没有染料,怎么办?“自力更生”是法宝,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我们爬到山上,林中去刨多种树根,分别煮了试颜色,发现杏树根可以把毛线染成黄色的,杜树根可以染成浅茄皮色,核桃树皮染出咖啡色,枣树皮染出了紫红色,河泥可以染成深灰色的……。大家根据各自的爱好,用树皮染出了各自喜欢的颜色,织出了各种颜色的毛衣。我喜欢浅咖啡色,当同学们穿上自己编织的染了色的毛衣,心里美滋滋的,有说不出的高兴。
西北高原气候寒冷,发的棉衣有奌薄,加上这件毛衣,穿上这双毛袜,戴上一付毛手套,在当时是够福气的了。使我们进一步的认识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意义。国民党反动派,想把我们困死,饿死,你们来看看吧!我们这群年轻漂亮的姑娘,个个穿的暖暖的,吃的胖胖的,比前方刚来时健壮多了,通过实践使我们深信跟党走,听党的话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3)迁往東华池
1944年秋,女生一、二队合编为一个队。队长吴绍奎,政治指导员李思恭随校部由陇东合水县柳沟移驻华池县东华池。
东华池位于华池县大风川和豹子川的交汇处,女生队的校舍就建在沟口的半山坡上。三排整齐的新窑洞,远远望去好像一排高大的楼房。晚上点起自己做的油灯那显得更加漂亮。校舍周围的环境也很优美,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潺潺的流水,到处是绿树成萌,繁花似锦。同学们高兴的说:路过延安时贺老总说’你们去的地方,青山绿水,好得很!真是一点不假。优美的环境给同学们带来了美好的希望,也对学习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新校舍是二大队男同学帮助修建的。他们都是我们抗大二分校附中同学,在晋察冀一同反“扫荡”;来时通过敌人层层封锁线,渡河流越山关照頋着女同学,现在又帮我们建起这样舒适的校舍,还给我们背下了做饭的柴,这是一种兄弟姐妹之间的深情,真心的谢谢他们。
12月中旬,分校在东华池召开劳模大会,进行生产总结,并举办了“大丰收展览会”。我们纺的细纱,织的布,试织的几床毛毯和五颜六色的各式毛衣,特别让人注目,还有我们自己动手做的鞋子,捻的毛线,织的手套、袜子,还有自制的桦树皮学习本,桦树皮草帽、“皮带”,还有用石头做的砚台,自制的粉笔、墨水和蘸水笔……展会上琳榔满目。
女生队评定李振敏、李杰为校级劳动英雄。李振敏还被推选送出席边区劳动英雄模范大会。我们队上凡完成30斤以上纺线任务的同学都被评为队级的劳动英雄,都参加学校召开的劳模大会,在群英会上彭校长讲:“没有今年的大生产,就没有明年的学习。”
(15) 女生队生活故事
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住的地方,创造学习条件,姑娘们自己动手挖窑洞,当时挖的窑洞是三米宽,三米高,八米五深,挖时就留了土炕,窑多深炕多长,深处还拐个弯,炕宽二米。墙上还挖了一排小窑洞放茶具、碗筷等。
我编在三排的九班,和八班同住一个大窑洞,睡的是“实心炕”。大家从山上割了些草晒干铺上,满暖和的,但新窑还是有些潮湿,久了不少同学生了疥疮,我也长了,痒的要命,那时又无特效药,只好用火烤涂硫磺膏。怎么办?冬天这里没火炕是难过冬的,于是又把土台炕改成火炕。当时天已冷了,姐妹们脱掉鞋袜,跳在泥中用脚合泥脱坯,脚都冻麻了,个个身上搞得像泥猴,土坯脱好了,要盘炕,这是个技术活,不用说女孩子,就是成年男子,许多人也不会盘。但姑娘们克服重重困难,在实践中学,经过多次反复修改终于把火炕盘好了,睡上真舒服,窑洞也暖了,等于放了个大土暖气。我们睡了20多个人。有人就开玩笑说:“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抗大学生睡的炕也真叫大。”有的大窑洞还能睡一个排呢!
在我们住的窑洞还出过一个警人的大笑话,有天晚上,我从睡梦中被叫声喊醒:“老虎来了!老虎来了!”窑洞里黑洞洞的,只见门开了,借着月色有一丝光亮,仔细看确实有个黑影在动弹,我枕头下有火柴,我是山地出生的姑娘,常有狼进村吃猪,伤人,奶奶告诉过;“兽类怕火,”我就从身下抽出了一把干草猛的点着,目的是吓跑“老虎”以防伤人。在火光中才看清楚是一头小牛。我把麻油灯点着,同学们都从被窝里钻出来坐在炕上看热闹,笑的前伏后仰的喊:“原来是房东的小牛!” 有人去厕所,门虚关着,它撞进来了,闹了一场虚警!又出了条新闻。
我们刚到西北高原的农村,生活最不习惯的是老乡家没有厕所,随便大小便,我们住的柳沟就是这样。当地只住了几户人家,地广人稀还可以,我们女生队一来就是300多人,我们一队也有150多人,没有厕所怎么行呢?于是队上召开排、班长开会,讨论盖个什么样的厕所,让大家设计方案。结果有的设计的是长方形的,后边挖一条沟存粪,前边挖格道蹲人;有的设计方形的,后面挖一条深坑装粪,前边以凹形开道蹲人;队长设计了一个圆形的,大圆0和小圆0之间挖格道蹲人,小圆0里挖个深坑成粪,看起来好象敌人的岗楼,样式新鲜,最大的优点是占地少,,中间坑深墙高,粪便流到中间坑里之后自行腐烂,臭味从高空蒸发了,不污染空气。最后选定了队长的方案。接着就施工,挖坑筑墙大家动手奋战了几天的时间才盖好。解决了我们上厕所难的问题;可没过半个月,小园0里粪满,格道里粪上升。只好又进行了改造,在菜地粪池处挖了一个暗道,直通小圆深坑,粪多了流往菜地粪池,那里是牛、马、猪、羊、鸡、粪,烂菜技茎的集堆地,种菜也有了肥料。真是一举两得呀!
在纺纱紧张的日子里,我们顾不上梳头,棉毛落在头上,那时又没有肥皂,洗衣、洗头都是从火房灶中掏些柴灰,放在一个筐筐里,中间挖个凹凹滤点灰水来洗,头发长了也洗不干净,日子久了有的同学发现头发上有白白地一串串的颗粒,有的同学懂得这是虱子下的蛋,有蛋必定有虱子,扒开头发细找果然一个个大黑虱子还在爬动;捉出来一挤还能听到响声,大家睡在一个炕上,自己生还可以互相传染呢。怎么办?那时又没有什么药来治它,有个同学就提议:“干脆剃个光头,叫它虱子无藏身之地。以后不用梳头,省时间,洗脸洗头一次完成,省水。”大家说这个办法好,说剃就剃,有的用剪子剪,有的用剃头刀剃,边说边笑,还摸着剃光了的头风趣的说:“我的头比你的光,晚上可以照亮!”那个说:“我的头比你光,蚊子落上也会滑跟头。”你摸摸我的头,我摸摸她的头,一个同学说:“这不像出家的尼姑吗?”互相看看又笑起来了。一时间大姑娘变成了“假小子”。有人开玩笑说:“在女生队出几个‘假小子’会倍受人爱!”何庆玲同学特别引人注目,她每天大早一手提篮子,一手拿着树枝赶着几只羊上山,袖子、裤腿挽的高高的,认不出她是一个姑娘,真像一个“小伙子”,同学们都叫她“假小子”。这下可有名气了,延安联政宣传队来女生队演出时,还编演了歌唱“假小子”何庆玲模范事迹的节目。
在我身上还出过一个笑话,差点舅舅不认我了。一次我们女生队食物中毒,周边部队的医生来抢救,其中有我韩玿舅,他是1938年参军走的,学了医。得知我在这里,就寻问,那天只有司务长和通讯员出差没在家吃饭,没中毒。当通讯员把他带到我跟前时,因当时我还倒在炕上。见我是光光头,他说:“错了!我找的是外侄女。”通讯员给他解释说:“我们队‘假小子’多着呢!”你坐在炕边上一说话就认识了,他细细的问了我的病情,和其他。就去开展治疗工作去了,他临走时还送我一枝钢笔。要我好好学习。
开始文化学习后,我们才把头发慢慢的留起来。
1944年秋迁到东华池,两个女生队合为一个队300多口人吃饭,女生队只有五个男同志——队长、管理员、司务长,炊事员、通讯员。除队长到校部参加整风学习外,其他人都去东华池上山燒木炭,开荒种菜去了,因此女生队成立了一个后勤组,后勤组的同学担负着碾米、浇菜、喂马、养猪、放羊、做饭等工作,女炊事班,当时翟佳是伙食委员,负责连队伙食调剂和杂务,曹勇是排长代司务长,跑外勤。其余还有几个女同学组成一个炊事班,选我当班长。为了改善伙食,想了很多办法。又用伙食节约下来的钱买了几头猪,几只羊喂着。后来上级又给发来了三头母猪。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喂养,小猪长成大猪,过8月15了,队部决定杀一头肥猪。这是我们离开家乡来陕北过的第一个8月15,要给大家改善生活,让大家解解馋,活猪不能吃,要找人来杀猪。可一打听,请老乡来杀,还要请来杀猪的师父吃饭、喝酒,杀完后还要把猪的下水(肠、肚、肺、肝、蹄)全带走,算做工钱,这是老乡们的规矩,咱当兵的又不敢破。大家一合计,下水这都是做凉菜的上等料,也是大家喜欢吃的,好不容易盼来杀个猪,又吃不上凉菜,真有点舍不得。这时有一个同学勇气十足的说:“武松一个人能打死一只老虎,我们这么多‘女八路’还杀不死一头猪?!”这话鼓起了大家的勇气,于是异口同声的喊:“杀!咱们还是自己杀!”“咱们还是自己杀!”“咱们养了这么多猪,一回生,二回熟,不会,咱们学着杀。”杀猪这活,一般男子汉都不会杀,别说一个娇嫩的念书姑娘了!她们一般连只鸡都未杀过,要想把一头活蹦乱跳的猪杀死是多么不容易呀!决心好下,做起来难度不小。当几个人跳到猪圈捉猪时,那猪张着大觜哼哼着向人冲来,吓的几个人乱叫,退到猪圈的墙角,搞的满身是猪粪。不能后退,壮起胆子,鼓起勇气,二次扑上去抓猪的耳朵,猪一回头差点咬着人的手。旁边一个同学说:“看来硬攻不行。”就去伙房取来一盆锅巴,扔给猪吃,当猪只顾吃食时,几个人来了个突然袭击,抓住了猪后腿,把猪放倒了,这才把猪的四脚捆起来。猪是抓住捆好放在案上了,杀这一关就更难了,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下手。大家齐声说:“翟佳,你长的胖又有劲,还是你杀吧!”她二话没说,拿起刀向猪脖子一捅,猪就拼命的叫,拼命的挣扎,把几个按猪的也蹬了个趔趄,看来没刺到要害,猪没死。说是迟那是快,只见曹勇接过杀猪刀,用尽全力,对准猪脖子又是一刀,猪血喷了她一脸,猪蹬了几下腿不动了“成功了!成功了!还是曹勇大姐行!”围观的同学大喊起来。从此杀猪宰羊的事都是我们自己动手。第二年8月15杀牛,也是我们自己干的。
经过一年多的大生产,我们女生队除了养的猪、羊外还养了几头牛。差不多每星期都要会餐。我们学过生理卫生课,懂得点解剖学。羊的个子小,两人把羊腿一绑,用刀割脖子上的大血管放血,扒皮,开膛、破肚就行了,我在炊事班劳动时还杀过羊。猪也有人敢杀了。要杀牛,在女生队还是第一次。要说杀牛,可不是好玩的,一个体重百斤的庞然大物,怎么把它放倒,治服,把牛腿捆住?这是个力气活又得有胆量。接受杀猪时的教训“硬攻不行,要智取。”想办法,迎着困难上,心灵就发亮,一个同学想出了一个“陷井困牛”计,详细的画图计算,设计挖出一个六尺长,四尺宽,三尺深的土坑,用绳子套住牛的后腿,两组各套一条,同时向一个方向用力拉,牛站立不住了倒进土坑里,四脚朝天,再用绳子把前后腿捆紧,像杀羊一样,割脖子放血。谁来杀呀!?只见二排长王振江冲上前去,勇敢的用刀割下了牛的头,大家高兴的唤呼着:“杀牛成功了!王振江真了不起!”曹勇杀猪,王振江杀牛成了女生队的两条特大新闻,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姑娘胜似男子汉,样样活路都能干。劳动建校志气大,纺纱织布是巧匠。饭菜做的特别香,杀猪宰牛有胆量。”
在柳沟的“羊官”现在升级了又当了“马官”的何庆玲也在后勤组负担喂马,驮水活路,她身材细高瘦弱,但他赶着马从山下往山上驼水,飞跑着吆喝着,一天往返几趟,自己不怕累,只怕马累了,上山时还经常推着马屁股,助它一臂之力。她是我们队上的劳动模范。我在炊事班当班长,有一天她有事请假了没人驮水可不行,于是我就赶马上路了,到泉水池要一小桶一小桶的把水灌在牲口背上的两个大木桶里,还不能一下向一个大桶里灌,那样会偏了,要一边灌两桶,那边再灌两桶,我移了六次位才灌满一匹马的驮桶,就累的我满身大汗。心想这驮水的活真够苦的,好不容易把四大桶灌满即往回返,灶上还等着用水呢!可我赶着两匹驮着水的马走的还不到一半路程时,有一匹老乡赶脚的马不知为什么狂叫着跑来,一下警了我的马也跑起来,遭了!坡路窄马脚蹬空滚了坡,水桶也摔在了山坡下,可把我给吓坏了,我没赶过牲口,也没驮过水,遇此情况不知所措,急的我大喊:“来人呀!来人呀!”深沟里那来的人,无耐,我只好丢下摔下坡的桶拉着空牲口,和另一个驮着水的马回去,心想:王铭慈多没出息,自己还比何庆玲大几岁连水也驮不回来,大家看我着急狼狈的样子,都來帮着我把水倒进锅里,硬让我坐下烧火,李文琴抢着去驮水去了。同去的俩个人,因为摔在坡下的大桶一个人上不了马背。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纺纱坐久了我的腿痛,站起来就难走路了,进伙房是我要求来的,又干不了重活,去驮一次水撞这么大的乱子,差点把马摔伤,自我伤愈回队后,领导和同学们都非常的关心爱护我,总是派些轻活,我没去背过柴,也没去背过粮,这种官爱兵,兵爱兵的阶级深情时时温暖着人的心。彭金鸾(后改名彭秀文)也是后勤组的,她们俩人负责碾米喂猪,彭金鸾也是我们队的劳模,她长的很壮实,不多说话,只会闷着头干活,那真是个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好同志。我们吃的粮真新鲜,她们刚碾好吹净的米送进伙房就下锅,闷出的干饭又香又甜好吃极了。如果她们碾成米面时,我们就蒸米面窝窝或蒸发糕吃,碾成细面时,我们就合上点粘合剂压饸饹,做顿羊肉臊子吃;如碾下乔麦面,我们就设法包饺子、包子了。河北人都喜欢吃饺子,甘肃那产麦子少,只要是能搞到包饺子的面,就要给大家做顿饺子吃,我们做好了馅,合好面,分到各班去包,包好后分班来煮,那时馅面是过称分给各班的,每人平均一斤馅、一斤湿面,都能吃的完,正在长身体的女青年也能吃着呢!种菜组也归后勤组管,她们送什么菜,我们就做什么菜,记得那时吃熬菜和凉拌菜多,吃炒菜很少。一班为单位,上大盆,土豆、南瓜常年菜;白罗卜、大白菜、冬季菜;茄子、豆角、菠菜、香菜、西红柿算细等了。总之弄到什么菜籽,只要气候可以就试种,我们炊事班有什么菜就想方设法给同学们配餐,尽量让大家吃的高兴一些,每次杀了猪,我总是要留下几块大肥肉平时吃。天热怕坏,我就用在家我娘保存肉的方法,先把肉切成方块,下锅煮七成熟,取出稍干些,抹上点柿子,下油锅炸后,放在一个缸里,放一层肉,洒一层盐,最后把炸肉的油倒进缸里,这样,吃时拿几块肉,挖一勺油放在菜中味道就是不一样,特别在熬白菜、粉条菜时切上小块块肉,再打上几块我们炊事班自己做的豆腐,吃米饭那时就算是上“小康”了。不错,我在炊事班劳动这段很努力,虽说没争上劳模,也受到几次表扬,我们的司务长翟佳可以作证。
七分校政治部主任杨尚高
(16)我们的“第六课”
1944年初冬的一天,扬尚高主任来女生队作开学动员报告:“……同学们从抗大二分校附中来到抗大七分校,从抗日前方来到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正是胡宗南对边区进行军事围困、经济封锁,是边区经济非常困难的时期。边区党、政、军民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投入了大生产运动,做到了丰衣足食。你们年轻的同志,从白手起家,自己打窑洞,自己种粮食,衣服自己缝,你们发扬了抗大艰苦奋斗的校风。来到这里,你们已经上完第五课;第一课:打窑洞;第二课:开荒;第三课:纺线;第四课:做棉衣;第五课:捻毛线,织毛袜;现在开始第六课了:学习文化,学好本领,准备打败小日本,解放全中国,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我们多么渴望学文化!当时我的文化程度很低,虽然上五中、附中,实际只有一个高小程度。因为1937年芦沟桥事变,我十三岁,初小毕业考上高小只上了几个月,日本鬼子打来了,就生活在抗日战争的环境,难得一个学习的安静地方,现在来到大后方有这样好的环境,现在开始学习文化怎能不高兴呢?激动人心的日子,是同学们盼望已久的一件大事。全队欢歌笑语,个个喜笑颜开。我们像一群小鸟似的蹦跳着、喊着:“开课了!我们开课了!”大家的喜悦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从晋察冀长途跋涉来到陕甘宁边区,渴望的就是学习。为了便于学习,根据学员摸底考试和原有的文化程度,编为四个区队,五个教学班。一区队高中班,张芬任队长;二区队初中班霍赐影任区队长;三区队初中低班,耿国详任区队长;四区队高小——补习高小班,马兰封任区队长。我分在三区队。
为了加强教学师资力量,还从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校,中央党校,抗大总校等单位调来一批文化、政治教员。
当时陕甘宁边区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锁着,学习是在物质经济异常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虽经两年的大生产运动,衣、食、住、行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和保障,但学习用的笔、墨、纸张特别是纸就很缺泛。彭绍辉校长和队领导都号召老师和同学“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发动大家自己动手,制做教学和学习用具。
记的生理老师讲口腔和咽喉部分时,上课时碗里放个糜面馒头,叫一个同学上讲台让她吃饭叫大家看后再引到生理上讲解。那时既无挂图,更没模具;上数学课对我印象最深,开始复习以往学过的旧课,进度较快了,有的同学跟不上,便讲怪话说:“学了开荒,忘了开方。”有的则要求调班,老师耐心的给学习吃力的同学“开小灶”个别辅导。由于没有教具,老师讲课也很吃力,特别讲到空间图形这一章时,只画平面图形没有实物太抽象了,多数同学听不懂,老师就用白萝卜切成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块,上课时说:“困难是难不倒人的,没有教具咱们就地取材,以土代洋,问题就解决了。”接着他边讲边摆各种图形,把正方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梯形,菱形,求面积,求体积等都讲得清清楚楚,讲着摆着,“象耍魔术”一样,把同学们都吸引住了。我数学很差,只在高小学了两年,到“五中”只重语文、政治。是训练地方干部的学校。到抗大二分校附中,住地经常受到敌机的扫扰,也没能安心学习。赴延安原想有个舒适安定的学习环境,又遇国民党反动派第三次反共高潮,几十万大军封锁,要把边区人民困死、饿死。为了求生存,争胜利,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投入大生产运动,占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原来学的点东西也忘了许多,经过一段的复习,我才跟上中学班的课程。
物理老师讲物质热胀冷缩原理时,拿了一支钢笔在一盏菜油灯烤后,让同学们上讲台,让她把钢笔尖拔出来,这个同学用了很大力气也没拔出来,我说包上一块布就能拔出来,可我上去还是没拔出来,后来老师把钢笔在冷水中泡了一会让我再拔,很容易就拔出来了。老师说:这就是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运用这种简单的实物形象直观教学大家很快就弄懂了热胀冷缩的道理。老师又讲了枪、炮的构造使用和铁路轨间的缝隙,桥梁设计建造中处理热胀冷缩的知识。我们的语文老师叫张秉泉,可说那么多老师只记的他的全名,他高高的身材,微黄的皮肤头发逢松向上竖立着,长而消瘦的脸上镶着一双凹陷而有神的大眼睛,当时有三十来岁,他是从延安鲁艺调来的,有较高的语文水平,讲的非常认真,我们都愿意听他的课。他很注意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的培养,在批改作文中发现错别字很多,就在学习语文课时开展了消灭错别字活动,主要采取如下几种方法:老师讲课时把单字与词汇连在一起讲解,如:“他把东西掉了。”“掉队。掉头,”与“哀悼。追悼”;“殉葬”与“不徇私舞弊”;“悬崖勒马”与“天涯海角”;“膀胱”与“磅礴”“坑”与“炕”等等。分别把字义、词义、语义解释清楚。
——教师修改作业当即改正错别字,或发动大家互相纠正。 ——利用墙报公布错别字,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举行小型展览,把大家的日记、作文陈列出来把其中的错别字用红线标出来,供大家鉴别和吸收教训。 ——讲有关错别字的故事说什么“别字先生”“错字大王”“一封家书”给同学们说的绘声绘色,引起大家的重视。那封家书我还记的两句:“……晚上我们睡在坑上,老大狼来了。”正确写法是:“……晚上我们睡在炕上,老大娘来了。”两个错别字就会闹出笑话来,还会误大事出乱子的。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逐步弄清了汉字的特点,熟记词汇,用大家的话说,语文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在文字运用上打下了良好文化基础,尽量注意不写错别字。当我手中有一本字典时凡拿不准的字,我都要查一查,这场消灭错别字的活动,深感受益不浅,鞭策终身。
困难都使人们增加了智慧,比如学习要用纸,这是必需的学习用品,但每人每日只能发给几张土造的“马兰纸”远远得不到满足,因此同学们想方设法节约用纸。一张纸铅笔写了再用沾水笔写,后来我们就去树林里剥桦树皮,回来用水泡软一层层剥下来压平,这样可以剥出七、八层又薄又光的“皮纸”来凉干,用它写字既光滑又美观又结实耐用,用针线缝住,切边就成了笔记本,解决了大问题。就这样同学们算术时还是用棍子在地上画着算。学习用的笔和墨水每人每月只能发给一支铅笔和一个沾水笔尖,笔杆就用小木棍;墨水是用兰色或紫色染料泡成的,供应的不够用,同学们又发明了用野鸡尾上的粗翎剪成沾水笔尖,采黑野果压出水当墨水用,用桦树皮做三角板、米达尺、小墨盒,用野果子核制成算盘……。晚上自学由于灯油不够用,通讯员每天只来加一次油,每个窑洞只有一个灯,就模着黑开讨论会,或者让作笔记好的同学在灯前提问大家来答,多难也比在敌后时好多了,没有日本鬼子的“扫荡”,也没有飞机的轰炸,吃的饱,穿的暖,坐在热炕上自习。上课有黑板,有教室,有大棚,知足了。
记得我用桦树皮纸做了一个精致的日记本,可惜在撤出延安后淋雨打湿字都看不清了,如果它还在,这段紧张的学习生活会记录的更真切。
革命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我常想,用桦树皮做纸写日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一刻也不能忘记。
冬天陇东高原刮起了刺骨的寒风,鹅毛大雪整天下个不停,国民党反动派正加紧对边区的封锁,扬言要在冬天困死我们,这真叫人笑的肚子痛,让他们睁着眼睛说梦话吧!我们在这荒凉的深山里,在边区的前沿阵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已经建立起一所理想的学校。
没有人烟的柳沟、东华池、豹子川、大风川都是几十里地的大川,在那里到处是农田,山坡上一排排的新窑洞,有宿舍,有教室,俱乐部,饲养场,磨房,碾米场,真是样样俱全,老乡们称赞我们:真不愧是共产党领导的女八路军。
夜晚,我们睡在暖窑热炕上,点着麻油灯,烤着木炭火,安静的读书、讨论、上课,学政治和各门文化课。逢年过节都杀猪宰羊会餐,每顿饭都有两个菜。穿着自己做的棉衣,织的毛衣。李振江还代表女生队光荣的出席了边区政府召开的劳模大会,受到了表扬。现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我们虽身居高山野岭,但经过几年学习和劳动锻炼,我们亲爱的母校已为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批干部和人才,他们为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7)恋爱观教育
党组织不仅从政治思想,军事素养,文化水平上对女同学进行了培育,而且对姑娘们的婚姻问题也是很关怀的。 到抗战胜利的前夕,这批小八路姑娘已渐渐长大,部分同学开始考虑个人的恋爱婚姻问题。从所处的客观环境来说,在当时陕甘宁边区男女是十八比一的现状。这么一大批从晋察冀根据地送来的比较有点文化教养的女青年集中在抗大七分校学习,是很引人注目的,这对于女同学来说,如何正确对待,确是个重要的新课题。很需要组织上的指导和帮助。
到延安后的两三年内,校部曾规定女生队禁止谈恋爱,“已婚女生夫妻也不许同居”。这点大家也想的通,因为那时的女同学大部分年纪小,而且迫切的要求学习,另一方面大家知道当时边区的物质条件很差,结婚生了孩子,吃住供应都成问题,所以多数学员立志:“打败了日本鬼子才恋爱结婚”。我记的1945年春节晚会上,击鼓传花,花落在谁手中要从盆中拿个纸团上边有道问答题。一次花落在我手中鼓停了,我拿了一个题是:“你想找个什么条件的恋爱对象?”我答:“找个农家子弟,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士,什么地方的人都可以,但这要到打败日本鬼子后才能动心。”
可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年龄的增长,这个问题不能回避了。原来的规定.男同志结婚的条件为“二五、八、团”(25岁以上,8年军龄或党龄,团以上干部。)后来又逐渐放宽了限制。校部还提出:“自己动手,组织负责。”(即经过互相了解两相情愿,组织上从中帮助并审批。)但仍要求男女同学之间不许谈恋爱,以免影响学习,抗战胜利后就放宽了。男女同学原来双方在家乡时就有关系的可以保持,工作调动时向组织说明,组织上在分配时可以照顾。
为使女生队的学员处理好这个问题,校领导机关还派政工部门的李长路同志专门来女生队讲了一次课进行正确的恋爱观教育。他在讲课中还风趣的说:“你们女生队在陕甘宁边区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恋爱婚姻问题被提出来了,这是很自然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对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进行了正面的引导。 这时期,党支部根据上级批示针对女同学革命进取心,自尊心都很强,家乡观念重,同时又比较幼稚的特点,以及一些片面的认识,反复进行耐心地教育,如原来在女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能嫁我们河北的伙马夫,不嫁给你们长征老干部。”有些学生声言:“不嫁年纪大的,不嫁当官的,”认为嫁给“老干部”当家属带孩子丢人影响个人前途。也有个别学员为了早日下山,匆匆忙忙找个对象。支部以对同志负责的精神,通过上课,组织讨论,端正态度,进一步树立革命人生观和恋爱观,并帮助部分学员解决了婚姻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证实,绝大多数同学还是嫁给了老干部。我记得起嫁给我们学校老干部的就有我校的方教育长娶了彭占英;校务部主任娶了李杰;校务部副主任娶了张锦芸;队列科長朱老的儿子朱奇娶了赵力平:女生队队长徐光娶了曹桂芬;于象乾副队长娶了王旭;医生吴天喜娶了何庆玲;都是我们女生队的同学。嫁给校外老干部的就更多了,我知道的有彭秀文嫁给了向明华;李连敬嫁给了徐斌;田慧琴嫁给了黄新廷;泮素芳嫁给了余秋里;我也不例外,河北来的小八路嫁给了四川来的红小兵林彬(朱士朴)。
我们长大了,懂事了,才深知中央首长对在延安工作的老干部婚姻问题的关心照顾,操了不少心,采取了一些措施。抗大二分校附中开始是不招女生的后来部分女青年要求入伍,上级才批准招收女生我们“五中”选调了20人有四个女生后送往延安学习、培养;还有女干部,医务人员。我们这一批就有300多人,也有缓和一下这18:1的紧张局面作用。后来我们女同学到一起也说到了各自的恋爱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