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抗大校史上最隆重的盛会
一九四一年六月一日,是抗大诞生五周年纪念日,从六月一日到七日,抗大师生员工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敌后总校驻地——邢台县浆水镇和前南峪村举行了建校以来最隆重的庆祝活动。这一空前盛会,是对五年来办学经验的总结大会,是巩固和发展办学成果,促进抗大越抗越大的誓师动员大会,是 在抗大校史上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次大会。为开好这个盛会,抗大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抗大学员们,首先在浆水和南峪之间的河滩里,平整了一块二百多亩大的地面作为阅兵场,并修建了阅兵台、大会会场和象征性的城门,还临时搭起了几舞台和展览室。
与此同时各分校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六分校以提高军事、政治、文化学习水平的实际行动,掀起了向抗大五周年校庆献礼的高潮。他们除派人参加总校五周年校庆活动外,还在本校举行了三天庆祝活动。
纪念活动的第一天,即六月一日,总校举行了盛大的阅兵活动,召开了建校五周年庆祝大会。整整进 行了一天,开得十分隆重。
第二天,即开始了为时五天的大型体育运动会。运动会开得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竞赛和表演项目包括田径、球类、军事表演、拳术、游戏、军事政治测验等十八种。有个人项目,也有集体项目。参加人员有学校领导干部,有教员、学员,还有炊事员、饲养员、勤杂人员等。抗大的运动会,不是为了选拔几个优秀运动员,而是为了促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在历时七天的庆祝活动中,分九个展室,举行了五年来的办学成就展览。展品共有四千五百多件,各种典型材料四千四百一十五份,表格、诗画、像片一百四十三幅。这次展览,系统地介绍了抗大五年来的历史,全面地反映了抗大师生学习、生产、战斗的实际情况,完整地总结了抗大五年来的办学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挺进敌后的办学经验。一连几夭,观众川流不息,多时高达四千四百多人。许多外地、外县的群众也专程前来参观.有的甚至来自百里之外。
大会期间,还召开了来宾座谈会.举行了五次文艺晚会,演出了许多精采的、形式多样的文娱节目。其中有大型现代话剧《东征记》、《最后的战争》、新编历史剧《亡宋鉴》,小型活报剧《青天白日》,歌舞剧《大生产》、《兄妹开荒》,小话剧《献礼》、《抗大之光》、《上前线》等。这些文艺节目,丰富多采,内容新颖,深受欢迎。对太行山区的人民来说,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饱眼福,引起了观众的极大 兴趣和赞赏。
大会表彰了五年来“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模范教职员工五百四十九人,编辑出版了《抗大五周年纪念特刊》、《抗大五年来的工作经验特辑》、《五年来文艺创作选编》三种书刊。
党中央、中央军委对这次庆祝活动极为重视。毛泽东主席专门为《抗大五年来的工作经验特辑》题了词,内容是:“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
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总参谋长、罗瑞卿总政治部主任以及中共中央北方局、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也都为大会题了词。
朱总和彭总的题词是:“号召千万青年走上革命战场,高举抗大旗帜,插遍整个中国!”
左权总参谋长的题词是:“锻炼铁的党的骨干!”
罗瑞卿主任的题词是:“提高技术、提高学术,必须是与近代技术与新的科学化的学术结合了的军队,才会是真正有力量的军队。愿抗大会后做出更大的努力!”
彭德怀副总司令,还特地长途跋涉,专程赶来参加了大会阅兵式。罗瑞卿同志代表八路军总部参加大会并讲了话。
前来祝贺并参加大会的还有:集总、野政、中共北方局、联办、一二九师、一二○师、晋察冀军区、新华日报社、决死队、冀西地委、边区学联、财经学校、抗战学院、鲁艺学院、太行中学、二六分校、第七专署、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以及邢台县各级党政机关、团体,共三十八个单位的代表三百五十八人。浆水川各村的自卫队、青抗先、儿童团、妇救会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抗大二分校的代表团,为了参加总校的五周年庆祝活动,他们爬山涉水,昼夜兼程,穿过敌人一道道封锁线,避开敌人一个个碉堡,冒着极大的危险,边打边走,艰苦行军十七天,才胜利地到达总校所在地——浆水。
大会还收到了七十多个单位发来的贺电、贺函、贺词等。
抗大在敌后召开这样规模宏大、史无前例的盛会,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的。首先,表现了抗大能够在敌后的战斗环境中成长、壮大和发展。深入敌后两年来,尽管敌人的封锁那样严密,敌人的“扫荡”那样残酷、频繁,各种艰难困苦成堆成山,但抗大一面学习,一面战斗,不仅没有被摧垮、缩小,反而迅速地成长扩大了。从学员人数上看,巳由数百人发展到数万人;从组织上看,已由几个班发展成包括一个总校和八个分校的大学校了,从分布区域看,开始只局限于陕甘宁边区,现在整个华北、华中广大抗日根据地都普遍地建立了抗大分校。抗大,真是越抗越大,抗大学员遍天下。
第二,扩大了抗大的政治影响.加强了与前方部队和当地群众的联系,挫败了敌人的诽谤与中伤。过去抗大在大后方办学,前方部队和敌后根据地的人民对抗大一般都不了解,敌人又不断造谣诬蔑和诽谤。这次盛会来宾多,规模大,影响深。通过参观、介绍、座谈等活动,使抗大事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抗大在人民心自中.巳成为伟大的、了不起的、铜墙铁壁的培养铁军骨干的大熔炉了。人民群众从抗大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增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对抗大的诬蔑中伤, 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在群众中的威信。
第三,通过这次纪念活动,认真地、全面地总结了五年来抗大的办学经验,进一步确定了今后的办学方向和总方针。
(10)抗大之沿革
1936年6月1日,红军大学第一期于瓦窑堡开学,至12月底毕业。学员编为三个科,1063人,全部来于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团。林彪是学员兼校长,政治委员由毛泽东同志担任。
第二期于1937年1月20日开学,8月结业。这一期分为大学部和附设步兵学校。大学部有14个队,学员1362人;步校下分四个营,12个队,学员1400人。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1937年春,中央军委决定,把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部迁到延安,校长仍是林彪,刘伯承同志任副校长。
第三期于1937年8月1日开学,1938年3月至5月陆续毕业。由于抗日根据地日益扩大,急需大量干部,而延安已经成为全国抗日救亡的中心,各地进步知识青年,纷纷投奔而来。因此提高老干部的军政素养和团结教育好知识青年,造就更多的抗日军政干部,便成为抗大第三期的中心。根据这期教育任务,1276名学员分别编为军事、政治和知识青年三个大队。开校不久,林彪校长、刘伯承副校长,开赴抗日前线,全校工作由教育长罗瑞卿同志主持。1938年1月,罗瑞卿升任副校长。
第四期于1938年4月16日开学,12月陆续毕业。党中央、中央军委为了满足广大知识青年的抗日要求,决定抗大等校,大量吸收外来的知识分子。来者不拒,随到随编队。全校学生先后编成8个大队,43个队,5562人,其中训练八路军、新四军和白区地下党派来的干部7个队,907人,训练知识分子的36个队,4655人,占学员总数的83%。
第五期于1939年1月28日开学,9月底陆续毕业。总校直属五个大队,41个队,学员4962人。
由于日寇企图进攻陕甘宁边区,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边区的封锁,造成了边区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使广大沦陷区与蒋管区的青年难以通过封锁线,投奔延安。因此,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抗大陕公等校迁移晋东南的决定》。遵照中央决定,7月10日,抗大总校教职学员等五千余人,在延安党政机关干部、院校师生以及当地群众上万人的热烈欢送下,告别延安,向敌后挺进。为了便于行军、作战和迷惑敌人,抗大改名为“青年纵队”的野战军番号。罗瑞卿任司令员兼政委、成仿吾任副司令员。学员改称团、营、连队的战斗序列。一团长苏振华,政委王赤军,二团长郭林祥,政治处主任李呈瑞;三团长刘忠,政委黄志勇;四团长罗华生,政委李干辉。
当东进的抗大翻山涉水,穿过敌人的封锁,先头部队到达永和关后,得悉晋东南连日大雨滂沱,汾河水涨,而且日寇开始疯狂扫荡。于是罗瑞卿司令员请示中央军委批准后,改道晋察冀边区。
九月下旬,抗大先后到灵寿县的陈庄一带。总校领导利用在此待机的时间,进行了休整,完成了第五期毕业分配,作了向晋东南挺进的准备。1940年2月10日,抗大从陈庄一带出发,于2月26日到达武乡县蟠龙一带,胜利地完成了挺进晋东南任务。
第六期于1940年4月15日,在蟠龙开学。这一期总校下属四个团一个特科大队和两个直属女生队、学员4900人。
这期开学时,总校领导基本未变,只有何长工同志接任教育长。到了六月,副校长罗瑞卿调任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由军委参谋长滕代远同志继任抗大总校副校长。
1940年10月,驻山西日寇,纠集黎城、武乡等几干名伪军,扬言要消灭“共产主义大学”。抗大奉总部命令,边打边撤,胜利地完成了“洪岭”和“三十亩地”的阻击任务.然后分兵两路,趁夜翻过太行山,摆脱了扫荡之敌。11月初,东西两路在邢台县浆水一带胜利会合。从此,抗大总校转到浆水。
浆水,西倚巍巍太行,东临冀南平原,古称夷仪,原是邢国都邑。有“依山凭险,形胜之国”之称。这里,四面环山,山高林密,回峰叠嶂;中间为盆地,川水潺潺,土地肥沃;处于战略要地,能攻能守,宜进宜退。这里,是一二九师最早开辟和战斗生活的太行根据地之一,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是当时邢西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靠近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驻地。
抗大到浆水后,校总部设在前南峪,政治部设在浆水,供给处设在河东,卫生处设在安庄,医院设在桃树坪。由副校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政治部副主任袁子钦、训练部长王智涛、供给处长张济民,卫生处长蒋跃德等组成军政委员会主持学校日常工作。
校部有四个科,即军事教育科,科长赖光勋;政治教育科,科长任白戈,政治教育科设有研究室,徐懋庸任教研室主任;秘书科,科长惠子明,管理科,科长李干辉。
校政治部下设:组织部,部长李志民,后由袁子钦继任;宣传部部长谢汉稳,保卫部部长吴格成(现名吴实),后来政治部下不再设部,改设科。组织科长陈鹤桥;宣传科长伯克;干部教育科长李剑化,保卫科长龙道全。此外,还有一个文艺工作团,先后驻冯家沟、浆水。第一任团长牛克伦,第二任团长杨恬,第三任团长任逊。文艺工作团的艺术指导有任逊、吕班、裴东篱,当时团员约有三、四十人。学员编为上干科、基本科。上干科,学员主要是营团干部。科长汪乃贵,政治委员李呈瑞。基本科学员主要是连、排、班干部。科长胡汉标,政治委员雷钦。
校部办有教员训练班,为本校培养军事,政治教员,训练队的队长是孙三。
抗大首先完成了第六期后期教学任务和结业分配工作。朱德总司令为毕业学员亲笔题词;“努力工作,造就铁的干部,准备反攻。”
抗大第七期于1941年1月28日在浆水开学,有学员928名,至1942年2月陆续毕业。开学后,陆续举办了教员训练队和干部轮训队,还先后成立了地方武装干部营、地方干部队和一些短期轮训班。所以,到第七期毕业时,共培养干部2551人。在举行毕业典礼时,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亲临讲话。
1942年5月1日,抗大第八期在浆水开学及附设陆军中学成立典礼。根据华北局和华北军分会的决定,抗大六分校,除留下“太行大队”外,其余教职学员与总校合并。这时学员共2156名,大学部上干科459人,基本科1067人,陆中830人(驻稻畦、梁元店)。大都是从八路军总部直属队,一二九师、晋冀豫军区等主力部队选拔来的工农干部。
8月,滕代远同志调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张际春同志任抗大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长工任抗大副校长。
为了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保存干部,准备进行战略反攻,党中央决定由何长工副校长率领抗大总校,返回陕甘宁边区。
1943年1月24日,抗大总校除留部分教职学员,受命组建抗大六分校(随即迁移涉县六曲)同陆军中学(改为太行陆军中学,5月并入抗大七分校)在浆水继续进行教学外,其余千余名师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和用鲜血结成的军民战斗友谊,离开浆水。
1943年1月24日中军委指示,抗大总校和二分校调回陕北。
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学員全部毕业,教职工转办军事学院和陸军学校,抗大办校9年,完成了光荣伟大的历史史命!让我们高呼:“抗大万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