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否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不完全关乎一个人知识多少、能力大小、职位高低。平凡人也有可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在我们中国,有很多人的名字叫“三立”或者“立三”。我推测,这看似普通而平凡的名字,很可能和一段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的古语有关。这段古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大意是说,人在有生之年,首先是以高尚品德垂范后世,其次是建立伟业造福社会,再次是要以著书立说垂教后人。一个人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就可以谓之“不朽”,被后人奉为圭臬。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社会精英、有志青年,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完善人生的典范。
1917年,毛泽东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大同者,吾人之鹄也。立德、立功、立言以尽力于斯世者,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实现美好的大同世界,是自己终生不渝的奋斗目标,要达到立德、立功、立言,做个真君子,就不能满足于独善其身,必须胸怀一颗慈悲之心,拯救那些沉沦在苦海中的众生。
也许有人会问:这“三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想首先谈谈立德。在中国,我们评价一个人,总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
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永彬有这样两句名言:“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这里讲的就是一个人能够声名远扬,在于有高尚的品德,不在于有多高的权位;人们相信一个人,在于他能有切实的行动,不在于他口头上说得好听。
爱好书法的人大概都知道,其实宋代四大家“苏黄米蔡”中的“蔡”本是蔡京,但因其臭名昭著,故更换为蔡襄。又如严嵩,书法绝佳,但因属奸臣,其书法竟至绝迹。
可见,一个人的才华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其是永垂不朽还是臭名昭著的,则是人的道德品质。
讲了立德,再讲立功。这里,借用孙中山先生的一段名言:“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如果一件事业能够成功,便能够享大名。所以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在立德、立功的同时,如果还能做到立言,那就真是“三不朽”了。当然,立言必须得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而且得言行一致。否则,那个“言”非但不会传之久远,而且根本“立”不起来。
一个人能否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不完全关乎一个人知识多少、能力大小、职位高低。
焦裕禄同志生前担任兰考县委书记,这要在古代只能算个“七品芝麻官”。但他却成为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群众衷心拥戴的人民公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领导干部学习焦裕禄、对标焦裕禄,争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1990年7月15日就写下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首词:
魂飞万里, 盼归来, 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 死也沙丘, 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 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 思君夜夜, 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 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 会它千顷澄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