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会理会议遗址,我们沿中央红军的行军路线,经过西昌市到达礼州镇。
行驶路线:我们从会理会议遗址出发,回到[G108]国道一路向北,进入[G5京昆高速],经过西昌市到达礼州镇,即西禅寺所在地。参考路线如下(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会理会议遗址(返回)7km→岔路口左转上[G108]国道17km→益门镇43km→永郎入口上[G5京昆高速](往西昌、成都方向)105km→礼州出口下高速路1km→礼州镇苏祁社区(西禅寺)6km→田坝小学
途中,我们先经过德昌县城。我事先没有查到德昌县城及周边有知名的红军遗迹遗址,所以没有停留。
红军不费一枪一弹进入德昌镇:
德昌,位于安宁河西岸,是富庶之地,时属西昌第三区。镇中张氏家族为名门望族,族内子弟张为珊(蒋介石同学)、张卫炯(刘文辉同学)兄弟均为国民党军政部门要员。为保护他们的利益,川康边防军第十六旅旅长许建霜率一个团加一个营兵力在此驻防。
1935年5月10日,中央红军一军团二师先遣部队进入德昌境内,击溃可郎(今德昌县永郎镇辖区)团总刘雨先、永定营团总吴其相守丁,挺进德昌。14日,红军大部队过境抵达蒲坝,3架国民党飞机尾随侦察、投弹。15日,红军兵分两路,主力沿安宁河东大道北进,红二师一部在半站营化装突击八斗冲(今乐跃沙坝),击溃刘元璋部守军一个前哨排;另一路红二师五团由团长杨得志率领在铁匠房架设浮桥过安宁河,翻越土地梁子,16日清晨赶到大六所,活捉了乡长兼民团团总童邦晏,包抄德昌,红军也得以休整。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事先给许建霜写了信,晓以大义,望他让红军北上抗日,不要与红军为敌,不要让蒋介石坐收渔人之利。许建霜不敢擅自做主,将信交给川康边防军司令刘元璋,刘不置可否。许建霜认为刘元璋默许红军过境,连夜率部撤至西昌,镇中民团、官吏、土豪也悉数外逃。半夜,红军从下栅子入城,不费一枪一弹占领德昌镇。红军占领德昌,进行了休整和物资补充。
5月17日,红军挨家挨户进行安民工作,在茶馆、街口向群众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与宗旨,贴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代主任李富春亲自起草的),还写了许多标语,并在火敞坝的墙壁上,画了一幅长2米、宽3米,揭露刘文辉压榨人民群众的漫画。可惜现在都没有保存下来。红军抄土豪劣绅家财分给群众,自己也获得补给,休整7天继续北进。
同日,红一军团兵分两路,一路沿安宁河西岸经沙坝、黄家坝、阿月沟、阿七沟、中坝、阿西、高草至张八街,控制锅盖梁与西昌城南三十里马站集马道,另一路沿安宁河东岸,经一把伞、凤凰桥、点马村至黄水塘。
5月18日,红一军团由王水塘出发,至镇南寺宿营;19日,由镇南寺出发,经礼州,至土官冲宿营。
5月19日,红三军团组织的100余人红军游击队在老碾村召集群众大会,宣传红军政策,欲争取彝族头人蔡长发及其彝族武装,不幸被蔡看中游击队武器,设计关押游击队领导、鼓动彝民包围游击队,游击队坚持不回击,结果少数人牺牲,一部分人追寻大部队,还有些人流落当地。可见,少数民族群众工作不是很好做的。
红军在德昌境内先后达12天。
从德昌往北,经西昌、冕宁到石棉山区,若往右走,可进入川东地区,但红军却选择往左走,强渡大渡河后走康定、马尔康、阿坝较荒凉的地区,不惜过雪山草地出川。这一段长征路线,是四川境内最险峻的路,有的地方根本不是“路”!
在德昌到西昌之间,刘元璋布防了邓秀廷部2个团,并能调动附近彝民武装近万人,是当地实力最雄厚的土著地主武装。刘伯承了解邓秀廷的情况,还是采取写信的办法,告诉邓秀廷,红军北上抗日不与彝民为敌,但一定是要过贵防区的。邓秀廷在川军中干过很多年,知道刘伯承在川军的威名。最后他慑于红军人数众多、队伍严整,没有阻拦,还制止了不听招呼的彝民开枪的行为。红一军团前锋未予还击,而且还高喊着“汉彝是一家”、“汉彝是兄弟”的口号继续前进,顺利通过了邓的防区。倒是国民党军的飞机飞来了,彝兵们绝大多数没见过飞机,于是他们像打鸟一样开始朝飞机射击,结果邓秀廷的部队二十多人被飞机投弹炸死。
德昌是红九师师长、红新六军军长段德昌的家乡。段德昌文武双全,可惜的是,他被湘鄂西根据地主要负责人夏曦在“肃反”中戴上“改组派”的帽子逮捕,于1933年5月1日被砍杀处决!在他身后,有人称他为共和国“第一号烈士”。
接着,我们经过西昌市区。当年红军未经过西昌城。
西昌城坐落在富饶的西昌坝子中。走在前面的红一军团林彪回电朱德,认为西昌城颇大,城墙高出三丈,城周围筑有相当坚固工事,配有碉堡,估计攻城须费许多时日,且奏效把握极少,建议放弃攻击西昌,拟以五军团监视该城之敌,红军第一军团继续北进。军委接受此建议。红军大部队从西昌城外西南15里的马道子取捷径直插小庙,过礼州到泸沽的。而把西昌城作为最后防线的川军刘元璋部,为了守住西昌,构筑了三道阻击线:第一道是城外的旧城城墙,第二道是依安宁河构筑的工事,第三道是利用南门外西街沿街的墙壁作为阻击掩体,为此不惜烧毁商业街上的所有房子。结果,不仅繁华的西昌商业街烧了,比邻的两条街也被焚毁了。但是,等了一夜也未见红军影子。天亮了,终于有人报告说,红军的队伍在西南15里的地方整整走了一夜,已经往泸沽方向去了。
我们从北京出发之今,行驶里程超过8500公里了,我们在西昌市的4S店保养了车辆。我的“途观”车的2个三角臂胶套出现了裂纹,另一辆“科帕奇”车的悬臂胶套也出现了裂缝。都是和减震有关的问题,看来,长距离的烂路行驶会造成城市SUV出毛病。
西昌市,邛都古城。街头立着刘伯承和小叶丹“彝海结盟”的高大塑像。
我们的目标是到达礼州镇苏祁社区,即礼州古镇。出高速路出口,就是礼州古镇。
我们在古镇外停车,走进去。古镇里的街道和商铺。
我们找到礼州镇苏祁社区的办公小院,听到我们重走长征路的来意,社区的王主任放下手边的工作,亲自带我们寻访。
苏祁社区的办公小院是原来县衙门所在地点,在新翻建的办公室后面,就是县衙门倒塌的遗迹。
礼州镇古称“苏祁县”。礼州历史悠久,曾七朝设县郡,五代置州所,有“蜀军安营驻戌,太平军筑台吊鼓,工农红军打富济贫”等光辉史迹,为南丝绸之路牦牛古道驿站。古镇建于明代,城镇内外有七街八巷,有四大城门,东为迎晖门(现名新运门),南为启文门,西为宝城门,北为迎恩门。
当年中央红军主力兵分两路从德昌出发,沿安宁河东西两岸向西昌挺进。东路,由德昌麻栗寨进入西昌,经黄水、黄联关、经久、马道、小庙、西郊、锅盖梁至礼州;西路,由德昌阿月入境,经阿七、中坝、河西、高草、裕隆、九龙、太和、樟木箐、锅盖梁到礼州。
中央红军在礼州驻扎了6天,是中央红军在西昌境内停留时间最长、驻军最多的乡镇。当时,礼州镇至月华一带的村庄住满了红军队伍。
我们到此,奔着当年周恩来下榻处——而去西禅寺。社区王主任带我们一路看去。(参观完了我才知道,王主任带我们从西禅寺的侧门进入,从正面出来。)
社区的文化活动站,屋子旁边是百年老树,挂满了象征祝福的红带子。
社区聚会的场所。
西禅寺的祖师殿,也是藏经楼,从这里可以去周恩来同志下塌处。
在祖师殿/藏经楼的左侧有一条短短的小巷,通往西禅寺的耳房(一座紧凑的四合院)。小院的东屋挂着蓝底白字的铭牌“一九三五年五月十九日周恩来同志下塌处”,这就是中央红军在礼州驻扎期间,周恩来住宿、办公处。
在周恩来下塌处的窗户上有一块红底黄字的、自制的说明牌,上书“中國工农紅軍駐地——西禅寺 位于礼州城内东北隅,原名祖师庙。1935年5月19日,红军中央首长周恩来副主席下塌办公的驻地。为礼州人留下的映象是,一位身穿半新旧灰色军装,绑腿打得紧匀严实,脚踏一双旧布鞋,瘦而方长的脸上与腮上,长着久未修刮的‘大胡子’双目炯炯有神,说话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令人神往,慈祥的‘大胡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西昌市人民政府立2006年5月”。说明文有些毛病,且其中的“映象”应为“印象”。但,情真意切!
周恩来下塌处的房内摆放着一张木质雕花床、两座雕花木椅和一张书桌。书桌上,摆放着一座锈迹斑斑的马灯。据西禅寺管理委员会主任释性法师介绍,为了纪念周恩来这位伟人,西禅寺历任住持都精心地保留着这个精巧的四合院和周恩来同志居住过的房间。这座厢房内的所有家具,以及它们摆放的位置,都是按照当初周恩来居住时的情形摆放的,80年来未曾改动过。
据法师讲,周恩来之所以会选择这里作为住地,一来是因为西禅寺是礼州镇的中心,二来厢房所在的四合院地形隐蔽,除了前门还有两个后门作为出口,比较安全。
西禅寺是具有明代风格的建筑,山门、天王殿、观音殿、佛祖殿、地藏王殿、藏经楼等建筑就境而建、错落有致,有4大看点:南丝绸之路遗迹——天灯阁、长征时周恩来下塌办公处、明清家具器物、特色素斋饭。
我们回到祖师殿/藏经楼前,看看神奇的“三不像”树。
何谓“三不像”?谓之“叶像万年青,枝像罗汉松,树杆像柏枝”。还有传奇:此树植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四百多年,生长缓慢,不怕旱涝,开花无定期,花落地似虫草。
“三不像”树开花无定期,但开的传奇,看说明是不是“奇”?
我们往西禅寺外走去,经过一个殿堂。
接着我们走出西禅寺正门,就是礼州古镇东城门口旁边了。
我们下一个目的地是礼州会议遗址。1935年5月19日,毛泽东等中央红军领导人居住在礼州土官庄(今田坝村七组)边家四合院,可惜未能留存下来,但留下的红军标语依稀可见。5月21日,在礼州土官庄边家祠内召开了著名的礼州会议。
长征途中的礼州会议——1935年5月21日上午,刘伯承、聂荣臻发来侦察报告,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负责同志立即在礼州土官庄的边家祠堂内召开了军事会议,会议完全同意刘、聂关于改道的建议,决定红军主力改由冕宁,经大桥、拖乌彝族聚居区,在安顺场一带抢渡大渡河。会议还研究了大渡河战役的有关问题。
会后,朱总司令于当日下午18时发出“万万火急”的改道电令,正式确定了北上川北的长征路线。
随后,我们来到几公里外的田坝小学,在学校旁边的院子门口挂牌“边家祠红军驻地”。
社区王主任事先联系好了有人开门,我们进得院内,像大棚一样屋子前树碑“中國工農紅軍禮州會議议會址”。这里就是边氏宗祠(祠堂)旧址。
在祠堂旧址里陈列着当地自制的《红军长征过礼州概况》、《礼州会议》等介绍。看一下旧址里展示的展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