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杂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广,旋即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当年推广杂交稻200余万亩,平均亩产量从五六百斤一下子提高到500公斤,极大地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改革开放后,袁隆平不断受邀出访世界各国,帮助不同肤色的民族培植杂交水稻。这种表现出很强优势的杂交水稻被一些国际友人称为“东方魔稻”,还有人称它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1982年,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当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将袁隆平引向主席台时,会议厅的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了一行特大号的英文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斯瓦米纳森郑重地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为世界带来了福音。”
自然探秘永无休
袁隆平一举成名了。这对袁隆平来说却是件麻烦事。“人怕出名猪怕壮。走到哪儿都有人认得你,跟你要签名、要合影,你得谨言慎行,不能出一点错,麻烦大了。”
袁隆平对做官没兴趣。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想聘他当院长,他婉拒了。后来推却不过,他当了湖南省政协委员,再后来成为全国政协常委,他把这些看作自己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他最关注的内容永远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不过,他心里最牵挂的永远是那片实验田,各种会议能请假时还是尽量请假。
1993年,湖南省为袁隆平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三评不中,第四次才评上,成为街谈巷议的新闻。他本人则满不在乎:“咱争那些干什么。评上评不上,不过是多个新名号,对于实现真实的自我能有多大的意义?”
他也无心敛财。杂交水稻技术创造的经济效益数以亿计,但他除了工资外分毫不取,技术免费向全国推广。美国一家种子公司使用他的专利,每年给他1.5万美元,他全部用作科研经费。他荣获国际各类大奖18项,国内奖项更数不胜数,国家科技发明特等奖、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大奖,他都是首届获得者,而所有奖金他照样悉数用于科研或科学奖励基金。
2000年12月11日,中国第一家以农业科学家的名字冠名的公司“隆平高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价在开市当天飚升十几块。袁隆平作为“隆平高科”名誉董事长,持有其股票250万股,市值已超过一亿元,他因此成为科学家中的亿万富翁。对此,袁隆平说,他本来坚决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作为上市公司的名字。后来又同意的原因,一是依托上市公司,有利于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二是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多年来犯愁的科研经费问题。他笑称自己不过是“过路财神”,这些股票他不会去兑换,他对挣钱这事也压根儿没兴趣。长年累月在田间工作,他只喜欢粗茶淡饭,轻衣简从。
对于袁隆平来说,脚踩稻田,头顶蓝天,细细观察和研究每一株水稻,看着产量节节攀升才是他生命中最真实、最重要的价值。
他曾做过一个梦,这个梦一经讲述,后来广为流传。他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他说,他有两大梦想,一是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稻;二是让杂交水稻走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2012年,袁隆平带领的团队已成功实现100亩实验田稳产突破每亩900公斤。目前,他们正在为亩产突破1000公斤而努力。袁隆平对实现这个目标满怀信心,认为最快也许2015年就能实现。他的理论基础是:“如果我们能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2.5%,那么水稻亩产1500公斤都没有问题。”
至今,只要时间允许,年过八旬的袁隆平仍坚持每天下田。在田间解决各种问题,是他几十年来的老习惯。在他的书房里,挂着他自己手写的七绝:“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