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1905-1972年) 美国人,记者、作家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由于国民党和西方世界对苏区新闻的封锁,外界传闻"红军是土匪,首领毛泽东是个垂死的肺痨病患者"。毛泽东认为应该让第三方、特别是外国人来宣传红军。第二年6月,斯诺来到了延安,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西方记者。
在延安,斯诺被特别允许可以随时去毛泽东的窑洞采访。与斯诺的谈话是毛泽东生平第一次谈起自己的个人经历。1937年10月,英国戈兰茨公司把斯诺在延安的采访报道结集成册,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书名出版发行。红星照耀中国,也震惊了世界,该书被认为开创了"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
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期间,还是在西方世界对新生的中国实行孤立政策的年代,斯诺始终热诚支持着中国人民的事业,堪称"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
斯诺逝世后,其一部分骨灰被安葬在北京大学的一个小花园中,因为"我热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我的一部分,仍能像生前一样留在中国"。
马海德 (1910-1988年) 生于美国,原籍黎巴嫩,医生,中共党员
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曾与斯诺一同到达延安,但与斯诺不同的是,他选择了一生都留在中国。他改叫中文名马海德,还娶了一位中国妻子。
在延安,马海德被委任为中共革命军委卫生部总顾问,负责医疗系统的建立和最高领导人的保健工作,实际上仅1938年至1940年的3年时间里,马海德就为陕北军民治病4万余人次。他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周恩来说:"我们现在只有个党,等将来新中国成立,我第一个批准你加入中国国籍。"
承诺兑现,马海德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中国公民马海德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医疗卫生工作,为中国上世纪60年代初基本消灭性病和防治麻风病作出了巨大贡献。
柯棣华(1910-1942年) 印度人,医生,中共党员
1938年9月,28岁的印度孟买青年柯棣尼斯,放弃投考英国皇家医学院的机会,申请加入了尼赫鲁推动的援华医疗队,前往中国。父亲为此感到震怒。儿子若去中国,对家里的经济将没有任何帮助,并且有可能一去不返。
1940年6月,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这所医院成为晋察冀地区救助伤员的第一枢纽,黑黒瘦瘦的印度大夫柯棣华因为高超的医术被前线战士视为"在世华佗"。8月,百团大战打响。在一线战斗的13天里,柯棣华救治伤员800多名,实施手术580例。12月9日凌晨,疲惫不堪的柯棣华因癫痫病发作去世。来到中国三年零十个月后,32岁的年轻生命就此作别这片红色土地。
毛泽东为柯棣华写下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