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下,景区的管理者思考的已不仅仅是如何在旅游市场站稳脚跟的问题,更是旅游业发展去向的问题。2007年,陕旅集团选择华清池这一历史文化资源,策划打造了一台前所未有的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这部舞剧能让游客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去感受最严肃厚重的历史。《长恨歌》很快成为陕西文化旅游的一张王牌,也成为了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与样板。策划者张小可这样诠释打造这台盛世演出的理念:“斯山为大幕,斯水做舞台,斯地真历史,借我入戏来。”这句话也回答了文化人文类旅游景区在产业集群中向何处去的问题。
如今,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已经在华清池景区连续六年演出了近1500场,带动景区旅游人数1200多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和规模的扩张,形成了一个“旅游+文化”的“长恨歌现象”产业模式。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如何才能用人们乐于接受的、现代的方式去讲述厚重的辉煌的文化概念,是旅游产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事实明证,《长恨歌》这一创新性的策划站在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前端,也成就了这台演出从内容到形式的“ 与众不同”,这令它兼具了历史性、艺术性、民族性和震撼性,一出生就风华绝代。
张小可说:“创新的意识必须有而且要贯穿在整个文化产品的创造过程中。如果缺乏创新的意识,那根本谈不上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长恨歌》之所以达到今天这样的效应,除了在华清池这样一个人文景区对它包含的文化进行创意挖掘外,在产品的形态、内容、表现形式、受众定位等方面无处不有创新的印迹。”
陕旅模式的持续效应
纵观陕旅集团旅游产业的发展布局,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什么时候,集团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陕西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创造式地推出一系列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极具生动活泼的娱乐性的旅游文化产品,正是这些标志性的文化产品,构成了陕旅集团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版图。
继《唐乐宫》、《长恨歌》、《白鹿原》及白鹿原影视基地后,陕旅集团在圣地延安又推出一台大型红色歌舞剧《延安保育院》。
延安是曾经的“红都”,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红色旅游温度不减。
重现历史的真实,再现革命先辈的风采是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也是游客渴望的一种旅游诉求。《延安保育院》既是《唐乐宫》“文化+餐饮”模式的延伸,也是《长恨歌》“文化+旅游”模式的持续。2012年7月1日,《延安保育院》在延安圣地大剧院成功落地常态化演出,相信这一力作也必将为陕西文化旅游产业添上一个重重的注脚。
陕旅集团未来的发展布局,离不开“文化”二字———将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并遵循市场规律的产业化运作。陕旅集团这艘陕西旅游的航母,正驶向更为广阔的蓝色海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