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是我此次重走南方红军长征路计划中的必去之地。除了中国最大的“地坪风雨桥” (也有说是世界最大,堪超美国犹他州的“廊桥”)和天然自成的喀斯特地貌 “天生桥”外,黎平会议旧址和纪念馆,自然是我的必选红色旅游景点。
中央红军入黔第一站
跟随中央红军长征的脚步,离开湖南通道县播阳镇,出湖南界,到贵州黎平县洪州镇草坪村,这里就是中央红军入黔第一站。
1934年12月13日,中央红军从通道分两路转兵西进。一路由通道的县溪,进入靖州的新厂、平茶,然后由新厂、平茶分两路进入贵州;另一路由通道的播阳,进入贵州的洪州,向黎平进军。红十五师接替红九军团在通道警戒。
从湖南通道县进入贵州,岩板桥是湘黔分界地。当年,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就是从岩板桥踏入贵州土地的。继续前进,中央红军入黔的第一个村子应该是贵州黎平县洪州镇阳朝村(侗语“嘎铺”),即“中央红军转兵入黔第一村”。 距离阳朝村1.5公里处的月团流水岩是毛泽东、邓小平歇息、喝水的地方。
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人曾在阳朝村东门石拱桥休息后,越过分水坳、过草坪桥,沿河继续往洪州镇。当年,毛泽东救“瑶佑”的故事就发生在草坪、洪州一带。
那时,毛泽东在路边看到了一幕惨景:一个十多岁的男孩跪在躺倒在路旁的母亲身边不住地哭泣。原来,是一路讨饭的侗家母子,母亲已经饿死了。毛泽东扶起孩子,拭去他的泪水,叫警卫员小陈拿来毛衣、布鞋给他穿上,又让红军战士掩埋了他的母亲。在一边默默看着的孩子一下跪在毛泽东面前说到:“卜佬呀,瑶佑当红军,袖瑶呀!”(意思是伯伯呀,我要当红军,收下我吧!)。毛泽东含泪点头,一名侗族孤儿就这样跟着毛主席走上了革命征途。
中革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就在黎平洪州司合编为中央纵队,刘伯承兼任司令员、陈云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副司令员。
当年,红三军团直属队从简桐坳进入阳朝村的。据说,村内原陈氏祠堂墙上有直属队书写的标语:“全国工农联合起来,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全国工农解放万岁”。
12月15日,红一军团一师进驻黎平县城;二师攻击同古,击溃黔军第十五团。12月16日,红军总部进驻黎平县城。
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
黎平古城,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素有“黔东咽喉,军事要塞”之称。宋代以来,一直是军事战略要地,征战不息。
红军突破湘江后,于1934年12月14日攻占了黎平县城,进驻翘街,司令部住胡荣顺商号。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博古。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红军进军路线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肯定并采纳了毛泽东西进贵州的正确意见,确立了红军北上黔北,建立新的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黎平会议会址,坐落在贵州省黎平县城德凤镇二郎坡52号,是一座清代建筑物,分三进五间,前低后高,上盖小青瓦。大门是两扇石臼合门,临街铺面,商店字号,琳琅满目。由大门步入二进正屋的天井,墙上有一屏风,塑雕有狮、鸟、鱼类,左右为扇式书房;正堂门面塑二龙戏珠;楼上走廊四周是卷板方格栏杆,窗花精雕细刻;左间摆设八张太师椅和两张八仙桌,当时的会议就在这里进行。房后有小天井,墙壁上有八仙过海、太白醉酒等壁画,壁间开有一石臼合门进入后院。会址占地面积近 1000 平方米,高约 20 米的封火墙围绕,幽静森严。
自1980 年以来,会址几经修葺,大门悬挂陈云同志手书的“黎平会议会址”黑底金字横匾。走进会址展室,我仔细参观了政治局会议室、周恩来住室、朱德住室、红军文物等七个展室的每一件革命历史文物,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看着红军用过的物品,听着红军的故事传说,墙画上涌现起的一幅幅腥风血雨的场面,红旗飘飘,人马浩荡……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激情满怀又热血沸腾的年代!
“毛泽东住处在哪里?”解说员陈雅芳说离会址不远。于是,在她的向导下,我缓缓登上半山坡,参观了毛泽东同志在黎平的住处。
黎平会议纪念馆序厅内摆放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博古、王稼祥这6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铜像。铜像后的浮雕墙雕刻着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经过黎平,召开黎平会议,转战贵州走向胜利到达延安的场景。展馆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战略转移北上抗日、伟大转折的起点---黎平会议、走向胜利、红色记忆和今日黎平,展厅通过大量的图片、说明和实物,形象地展现了黎平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在黎平会议纪念馆外大墙上,赫然挂着三幅标语:“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它符合红军长征在“黎平会议”留下的伟大精神。此次参观黎平会议会址及黎平会议纪念馆,我感受最深有三个方面:第一,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走特色发展之路;第二,必须重视民族统战工作,实践民族政策;第三,办事要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
红红火火的翘街红色旅游
到黎平县城不能不去翘街,翘街是黎平县城保存得相对完好的一条古街。翘街位于黎平县城内,又称东门街。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东起城垣东门,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全长一公里余,此街两头高,中间低,形状如翘起的扁担,为此称为“翘街”。这里完整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开泰县衙、德国教堂、两湖会馆、东坡头鼓楼、荷花塘以及几百户民居,均是屋檐起翘的徽派建筑,曾是旧时黎平最热闹的商业街。
翘街两旁明清建筑林立,一排排风火墙,一座座四合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飞檐翘角,彩绘精美,古香古色。清朝至民国时期,翘街成为黎平的商业贸易中心,被誉为“清明上河图”。翘街的大街小巷数不胜数,著名的有马家巷、姚家巷、张家巷、双井街、左所坡等,这些巷道,卵石墁街,石梯连接,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从翘街牌楼一路走来,随处可见的红色文化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黎平会议会址、中央红军干部修养连住址、中央红军教导师住址、翘街牌坊、红军广场、毛泽东住址等红军遗址。此外,红军当年的宣传标语也还依稀可见。
黎平会议纪念馆解说员陈雅芳介绍,从2000年起,黎平县就确定了旅游兴县战略。黎平通过引进外来企业、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
2008年3月1日黎平会议会址免费开放之后,翘街的红色旅游越来越旺。2009年,是黎平会议召开75周年,黎平县又以此为契机,倾力打造以黎平会议会址为核心的翘街古城红色景区,投入资金4466万元,修建了与翘街建筑风格统一的黎平会议纪念馆,搜集了30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以及百余件红军过侗乡时留下的实物。
“虽然过去收费很便宜,但很多本地人都没来过,现在会址免费开放了,还修了纪念馆,布展搞得好,宣传做得大,我们本地老百姓也都喜欢来看看,重温历史”。来参观的刘大妈说,今年已75岁的她从小在翘街附近长大。
能歌善舞的侗乡百姓为了支持翘街的红色旅游,又自发成立了100多人的红色文化宣传队,既有70多岁的老人,也有20来岁的年轻人。大家白天上班,晚上唱红歌、跳红舞,既丰富了本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向外地游客宣传了红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