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位于湘、桂、黔交界地带。沿着红军长征线路进入通道,一路上可谓“山路十八弯”,蜿蜒崎岖,险情频现。我无心观看路边的无限风光,默默遥想当年的红军,拖着湘江血战后极度疲惫的双脚,如何翻越一座座高山才抵达“一脚踏三省”的通道县的。
如火如荼的红色旅游项目建设
通道侗乡,因有著名的通道转兵成为了一片红色的故土;也因为有一位伟人在此“挥手贵州”而扬名天下。
经通道县新县城,过青芜州镇,再向西北走25公里,便是通道县的老县城——县溪镇。在离古镇还有一公里外的国道路边,高大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着八个红色大字:“通道转兵 中国转运”。
无疑,这是通道县红色旅游小镇县溪镇的形象宣传。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古镇,至今保留着恭城书院、红军街、红军码头、东岳宫以及宝庆会馆等。
走在县溪镇街上,我看到这个红色小镇沿渠江而建非常热闹。两岸的建筑全是侗族特色,大小风雨桥、侗族鼓楼随处可见。街头巷尾尽是穿着民族服装的老人和妇女,他们相互交流时讲着民族语言,而与游客沟通时,又能说普通话。
趁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东风,县溪镇加快了省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步伐,启动了安置小区建设、滨江小区开发、城区美化亮化、电气化示范镇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来到镇上,明显感觉这里是一个“大工地”。这里项目建设的热度就像七月的温度,放眼望去,一幅幅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场面映入眼帘。县溪镇正以通道转兵纪念馆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深挖红色旅游文化资源,逐步恢复红军街原貌,红军浮桥、红军邮局及码头、罗蒙山战斗遗址,不断延伸景点开发链条,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名镇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恭城书院里的“硝烟”
在湖南通道转兵纪念馆郑湘馆长的安排下,办公室龙晓春、宣教部伍恒意、陈展部胡弘首先陪同我参观、考察了恭城书院和通道转兵纪念馆。
金戈铁马今犹在,运筹帷幄忆当年。站在通道会议纪念地——县溪镇恭城书院里,我感慨万千。
这座有200多年历史的书院,是湖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好的书院。书院前厅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小学毕业的一定要上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上大学”;下联是:“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困的也要想法升学”。
据讲解员伍恒意介绍,这些劝学的“大白话”,是民国十年通道县长翁信浮立下的。当年,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胡适等一批文化干将为白话文摇旗呐喊,新思潮的种子也随风播撒到了这个山间乡野的书院。
就在这个接受了新思潮的书院里,1934年12月12日晚,一场与红军命运生死攸关的临时军事会议在这里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李德,列席会议的有时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毛泽东。
通道转兵会议纪念馆一份留存的电报,说明了当时红军的处境已是岌岌可危。红军何去何从?决策已刻不容缓。根据出席者留下的珍贵回忆片断,毛泽东在会上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敌我形势,力主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会上,毛泽东批评了军事顾问李德。尽管当时争论激烈,但是为了3万红军将士的生死,在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毛泽东的意见,除博古没有表态外,得到了其他与会人员的赞同。临时紧急的通道会议,开成了红军的通道转兵会议。中央红军由此改变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西进,直至随后胜利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当日19时30分,以军委的名义向各军团、纵队首长发出了西入贵州的电报,并特地标明“万万火急”。12月13日,中央红军从通道分两路转兵西进。一路由通道的县溪,进入靖州的新厂、平茶,然后由新厂、平茶分两路进入贵州;另一路由通道的播阳,进入贵州的洪州,向黎平进军。是日,军委又向各军团、纵队发出电令:“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求机会,以便转入黔北。”
通道会议没有作出正式决议,也没有留下档案文献。据了解 ,目前,关于“通道会议”的具体旧址仍有争论,现在的遗址是放在通道老县城县溪镇枝柳铁路线旁的恭城书院。但事实是,中央领导从未进入通道老县城,恭城书院只不过是为了早年举办庆祝仪式而“借用”的地方。没想到,就被这么“将错就错”定下来。而真正的遗址,牙屯堡外寨村吴文用家的那间民房却被遗失在历史的大火中。
当年,中央军委纵队正是在牙屯堡外寨吴文用成亲当天,借用半间客房,召开了简单的“通道会议”。只可惜侗寨的木质结构,易引起火灾,因而没有保留下来。至直到82年后的今天,当地也没有什么较为明显的证据可以佐证。
通道会议后,红军自此步入了一条通天的大道。正如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书中指出:“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通道转兵会议纪念馆馆长郑湘对我说:“没有通道转兵,也就没有黎平会议,更不会有了后来在中国革命史上光辉夺目的遵义会议。也正是这一次转兵,使一度被剥夺了党内、军内领导职务的毛泽东,就此重新崛起,开始了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挥红军”。
少数民族同胞的援助
通道,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她与“通道转兵”一起载入中国革命史册。通道转兵,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西入贵州。
通道县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处,地广人稀,长征中的红军吃什么呢?我在红军驻扎过的很多侗族、苗族和瑶族乡村踏访得知,红军除了吃自己带的粮食外,还得到当地乡亲的援助。
红军血战湘江后轻装前进,丢弃了很多辎重和物资,红军吃的基本上是个人随身带的粮食。由于敌军的反动宣传和威胁,红军的形象被严重歪曲,红军在路途中大规模征粮遇到很多困难。
郑湘馆长说,从他们在全县有红军经过的19个乡镇调查和征集的红军饭盒、舂米擂窝等文物来看,红军渡过湘江后的吃饭问题,靠个人解决确为事实,在山上采野果子充饥那是经常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