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突破湘江后,一路翻山越岭西进。这一带地处湖南、广西交界的越城岭山脉,重峦叠嶂,苍山如海。山势雄险高俊,庞大的山体具有山高、峰雄、崖险、石奇的特点。主峰神猫顶(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华南地区的最高峰。这里水源丰富,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
老山界是兴安县北部与资源县的界山,位于华江瑶族乡搞寨村的最北端,海拔1860米。红军长征过兴安时,中央纵队于1934年12月4日越过老山界。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陆定一在行军途中写了《老山界》一文,记述了老山界的雄奇险阻和红军的磅礴气势。
离开华江瑶族乡政府所在地千家寺,摩托车司机搭着我继续往北边奔去。公路在一条清澈见底、流水哗哗的山沟边向前延伸,不时可以见到一个古老的瑶族村寨。因为风景这边独好,有世外桃源的感觉,难怪这里已经打造成了桂北的旅游新景区——忘忧谷。
过了一座红军桥,再往前十几公里,就是乡村公路的尽头。一个瑶族老教师告诉摩托车司机,红军翻越的老山界位于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雄伟,周围是茫茫原始森林,景色美不胜收。它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高山,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的同名散文而闻名,上有陆定一亲笔题词的老山界碑亭。
如今,猫儿山已开发为华南的一大旅游景区。在这里,还可以见到千手观音庙、美军飞机失事记事碑。从山门到山顶,需要大半天时间。景区内当年红军过山的三条小路由于太险(其中最艰难的是雷公岩、百步陡,近80度的108级石台阶,旁边就是百多米深的悬崖),早己封堵了。
从1934年12月2日起,中央红军挺进越城岭山区,翻越老山界,转战资源县、龙胜县的越城岭腹地车田、两水、江底、马堤、芙蓉、广南、龙坪等地,至12月14日全部进入湖南通道县境。
12月3日,红八军团在马岭分两路前进,其主力经岔岭、华江的高寨、潘家寨,从梯子岭翻越老山界,另一路经李家田屋后翻越老山界到塘垌(今资源县境)。红五军团由枫木到达华江锐炜。
从4日至8日,中央红军3万余人分别从不同的线路翻越了老山界(湘、桂、贵各地都自认是“老山界”,它已不是准确的地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都步行翻越。
我原本想上老山界这个从小时就知道的著名长征途径地,但经过仔细打听,得知老山界已被纳入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中,自驾车、摩托车根本不能入内,在高寨村就得换乘景区的游览车。最顺利的情况下,也得花费大半天时间,还不允许徒步走完红军当年的长征步行线路。于是,我只有选择绕行。
听当地瑶族人介绍,越城岭山脉以猫儿山为中心,分别延伸到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高山,都有“老山界”的称呼。正好,下一站,我就要经龙胜县城去平等乡,那里也属越城岭山脉中的老山界范围,而且雄险不亚于猫儿山附近的老山界。于是,我也就不遗憾了。
离开华江瑶族乡千家寺,我绕道桂林市区,然后北上去龙胜县城,再经瓢里赶到了平等镇。好在途中的山道还不算险恶,下午五点过,就赶到了目的地——龙坪侗寨。
途中经过平等镇广南村,我看到村子中的侗寨鼓楼高约15层,被誉为“桂林第一高鼓楼”。从远处望去,它仿佛一座墨绿色的金字塔。鼓楼是侗族人民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艺术,是族姓或村寨的重要标志,也是公众集会和部族议事的重要场所,在侗族人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广南村有85户3000多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侗族,是广西典型的侗族村寨。当年中央军委第二纵队宿营在此,也是红三军团前往湖南通道县的出发地。
中巴车快到平等镇政府时,首先引入眼帘的是“红军桥”,即当地家喻户晓的平等孟滩风雨桥。这座风雨桥上,有当地人民张贴的《平等风雨桥群简介》。风雨桥和鼓楼是侗族的一对孪生兄弟,而平等村一带溪河上竟然有22座风雨桥。
屹立在我眼前的这座孟滩风雨桥是一座石墩木架盖瓦桥,全长94米,高21米,宽6米,造型优美,结构坚固,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复建于公元1933年。其结构分为三部,下部分是用长方形大青石砌成菱形桥墩两个直立河中,锐角朝上面以减少河水冲击,托起在桥墩上横累起90根乔木,尾径每根60公分以上,14根乔木构成三孔,木架上铺设木板,在木板上建造走廊式的木架22间,两旁装上栏杆,安置厚木板凳,为过路人歇坐。栏杆外伸出一米半瓦檐,以保护桥底乔木不受雨淋,这是桥的第二层。桥的第三层是瓦檐。桥上有四座亭阔,亭阔四面倒水,飞檐翘首,中间两个亭阔座落在桥墩上面,前后各伸出2米,桥中间安置神龛,神龛上安置关羽、周仓、关平木刻像。桥两边装木板半截,供过路人观赏风光。1934年12月10日至13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批红军官兵从此桥上走过,往湖南省进发。
红军楼在平等镇龙坪村,街道和平等镇连起来的。龙坪鼓楼又称红军楼,始建于清代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原名“杨氏鼓楼”,为侗族特有的四角塔形鼓楼,是侗寨引为骄傲的一座古建筑。 红军楼为木质结构,共分5层;楼上瓦檐呈四角形,飞阁重檐,重叠而上;楼顶端为宝葫芦。楼下层为寨门,是东南方向入寨必经之地,而且还要登上数十级台阶。楼两侧是石砌寨墙,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更增添楼的雄姿;楼的第二层为侗族群众聚会、集款、乘凉和娱乐活动场所。1934年12月10日,中央红军第一纵队到达龙坪寨,中央军委驻在鼓楼附近。
红军楼亭阁顶部和红军桥的亭阁顶部几乎一样,但更精致一些。梁上有太极图案,还有对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皇图巩固帝道遐昌”。梁上还有龙胜各族自治县文物馆界定红军楼前立着《红军楼简介》石碑,碑文:龙平(坪)鼓楼建于清代嘉庆四年,即公元一七九九年,历史悠久,结构精致,雄伟壮观,体现了侗族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初,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这里。龙坪寨是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朱委员长住过的地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破坏红军与各族人民的关系,派遣特务尾随红军,到处纵火烧民房,妄图嫁祸于红军,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及中央军委和红军干部团住在龙坪寨的当天晚上,蒋匪特务暗中纵火烧毁三百余座民房,在周总理亲自组织和指挥下,红军指战员奋勇扑火,终于把这座鼓楼抢救了下来,隔断了火路,使寨东南边的一百多户免遭火灾。当场抓住纵火特务三名,召开公审大会,就地处决。并对灾民发给救济款。在事实面前,各族人民更加爱戴和掩护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更加仇恨国民党反动派,敌人又一次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为纪念这段历史,后来当地群众就把审判国民党纵火特务的祠堂改称为“审敌堂”。当地开餐馆的女老板告诉我,看“审敌堂”要找拿钥匙的人开门。于是,她干脆叫自己的老公骑电瓶车送我去餐馆考察镇上的几处侗族鼓楼和红军遗址。来到 “审敌堂”旧址,我发现这家祠堂保持着原貌,有人说是飞山庙,楼壁上的“毛主席万岁!”大幅标语还非常清晰。
夕阳西下,平等镇对面山丘上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熠熠生辉。在餐馆女老板丈夫的向导下,我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山丘,来到纪念塔前,向红军烈士墓碑三鞠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