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粟裕分析的那样,部队虽然撤出两淮,但胜利的条件仍在。为确保涟水这个北上齐鲁、南下京沪的战略要津不为敌所占。野司领导频繁敌向陈毅和延安发报,陈述主张,决定在涟水打一场大的歼灭战,极挫敌之锐气,保证大军棉衣及几十万担军粮转运。
新四军撤出两淮以后,华中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南北两线国民党军队对华中形成半包围态势,主战场将转入解放区纵深地区,然而,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在淮海地区会师,有必要也有可能从战略上配合作战转变为战役上协同作战。如何迅速改变战局,夺取战争的主动权,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中心问题。粟裕认为,随着战争向解放区纵深发展,战线逐步缩短,敌我双方兵力更加集中,战役的规模越来越大,将是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两大野战军会师,为我军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创造必要条件。争取主动、改变战局的关键,在于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只有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打破敌人的战略围攻,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使战局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17
9月20日,即撤出淮阴的第二天,粟裕就和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一起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提出两个野战军集中行动以改变战局的建议。电报说:“为了改变华中局势,我们建议,以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攻下宿迁,得手后再向西扩张战果,攻占睢宁、灵璧、泗县,并扫除陇海东端之曹八集、大许家等处敌人,以恢复淮北路东地区;第二步攻占津浦路,配合刘邓包围徐州。这样李延年部必然东调,我可在其运动中求得逐步歼灭敌之有生力量。” 陈毅于9月21日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并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同意华中分局建议,山野、华野集中由淮海区向西行动的办法,并主张两个野指合成一个。张、粟、谭和陈毅的电报先后传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9月22日和23日,中央军委先后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两份电报,同意集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战局”,并且指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并。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布执行。”这个战略决策和与之相应的组织决定,是在上下结合的基础上做出的,并且为后来的战争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在实际落实中,却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粟裕接到中共中央9月23日电示,立即率新四军华中野战军主力由益林县城(现阜宁益林镇)北移涟水以东地区,并指示华中野战军司令部赶印淮海地区的地图,准备执行两军会合在淮海作战的任务。两军会合以后第一仗怎么打,才有取胜把握和有利于转变战局?在中央军委和陈毅、粟裕之间进行了反复地讨论。9月26日,中央军委发电报给粟裕、谭震林:“山野、华野会合后,第一仗必须打胜。你们对于当前战役意见如何?两军何时可在何地会合?你们两人是否应当早日去陈处共同计划一切?”
9月27日,粟裕、谭震林将与陈毅会商的结果报告中央军委,说华野与山野已在涟水南北地区会合,并与陈毅反复会商作战部署。陈毅提出,集中21个团歼击由宿迁东进的桂系第七军。粟、谭建议,第一仗以打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为宜。电报回答中央军委关于当前战役询问时说:“我们意见,两军会合,初战必须全胜。华野全部经两淮月余之战斗,未得休整之前,暂不宜与桂顽进行恶战。山野部队亦应以先打较弱之敌以提高士气为宜。如我主力与桂顽决战于沭阳、涟水中间地区,沭阳和涟水两城有被74军及69师攻占可能。因此,我们曾建议以山野一部守沭阳,使一部钳制桂顽,而集全力解决由两淮进攻涟水之敌74师(可能有28军之一部配合),而后再依战况发展,集全力歼灭69师或桂顽。如获全胜,也可乘胜收复两淮”。
中央军委于9月28日电示陈毅:“两军会合第一仗必须打胜。我们意见:一、不要打桂系,先打中央系;二、不要分兵打两个敌人,必须集中打一个敌人。”
粟裕分析华东战区敌我态势及其发展趋势: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下的12个军(整编师)29个旅。我军必须在1946年冬到1947年春歼敌20个旅20万人,才能根本改变华东战局。只要在指挥上不犯错误,是可以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淮海地区的作战是有决定意义的作战。淮北战斗之胜败,不但关系华东及山东之安稳,而且对全局都有重要之作用。如果我在淮北把敌人打下去,逼迫蒋介石无法分向其他方向增援,这对山东、热河、东北、山西都是一个直接的援助。9月30日,他和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联名,将上述分析和估计报告中共中央和华东局。同一天,中央军委电示陈毅、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邓小平:“你们须力争于三个月内外歼灭薛岳7至10个旅,刘邓则担任歼灭5军及11师。总之,今后一时期内,主要打击薛岳,转换战局。中央军委和粟裕的电报同时发出,不谋而合,对华东战局、主要打击对象和作战任务的分析判断几乎完全一致。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陈毅与华中分局诸同志一起,商定了作战部署以及山野、华野合并后的指挥体制,于10月1日上报中共中央。陈毅在报告中提出,集中山野、华野主力于宿迁、沭阳之间,六塘河以北地区,准备歼灭渡运河东进之敌,或西渡运河收复淮北。报告中还说:“两次到分局会议,他们战争方针很正确”,“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