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军史研究
争论四:百团大战为何有争议?
2010-10-29 16:02:25
作者:潘泽庆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第六,百团大战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并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的形势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密切相关。百团大战的发动,拖住了侵华日军的后腿,迟滞了其南进太平洋的计划,为美英等同盟国赢得了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此,它也引起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关注。百团大战的消息一经公布,美国合众社驻北平的记者立即发出了相关电讯:“自华军部队在河北开始大规模进击之后,北平附近之华军,亦实行响应,甚为活跃。现北平日军极为震动,平津铁路,昨日不通。”随后,美国著名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及其他国家通讯社驻华记者也接连向国外报道百团大战的消息。1940年8月29日,苏联《红星报》发表评论指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正在山西积极勇猛地作战,河北、山东及北平附近之游击战争,亦有极大之开展。尽管日机之空袭使中国人民遭受了损失及死伤,但中国人民的情绪极高,且确信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进行独立战争至最后胜利之决心仍然强固,不可动摇。
  百团大战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百团大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我们应该充分肯定的。但百团大战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兹列举几个主要的观点如下:

  早在1940年10月初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结束时,八路军总部在下发的文电中即指出了部队在作战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如战斗发起之突然性、运动与火力之配合及冲锋艺术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年底,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副主任陆定一在一次报告中也谈到了百团大战存在的缺点:军事方面,协同动作不好,顽强性不够,战斗技术不够,对后方指挥不够;战时政治工作方面,只有战场鼓动,没有后方工作,有违犯群众纪律的现象发生;准备工作方面,发动群众游击战争和后方的作战准备工作不够,对敌人反复“扫荡”估计不足,空室清野不好,等等。

  彭德怀后来在总结此役时曾说:我在百团大战问题上是有错误的,首先是对日军向我进攻的方向估计不对;其次,由于这次战役过于暴露自己的力量,震惊了敌人,使敌人加强了对华北尤其是抗日根据地的进攻,人民遭受了一些可以避免的损失;再次,其本人也有些蛮干地指挥,破袭时间约1个月,没有争取时间休整部队,总想寻机歼灭敌军一路的想法是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使第129师伤亡多了一些。

  聂荣臻后来在谈及百团大战时曾说:此役战果是巨大的,总的来说是应该肯定的。但是胜利之中也有比较大的欠缺和问题。首先是在宣传上出了毛病。这次战役本来是对正太铁路和其他主要交通线的破袭战,后来头脑热了,调动的部队越来越多,作战规模越来越大,作战时间也过于集中,对外宣传就成了百团大战,从而引起了日军的警觉,使日军把主要的进攻矛头指向了共产党和八路军,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另外,在战役的第二阶段,为扩大战果,有时就忘了在敌后作战的方针,只顾死啃敌人的坚固据点,这是违背游击战争作战方针的,从而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因此,对于百团大战,其辉煌的胜利和存在的问题都不该被我们所遗忘。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肯定百团大战功绩的同时,也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他特别对百团大战的宣传很不满意。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批评说,这样宣传,暴露了我们的力量,引起了日本侵略者对我们力量的重新估计,使敌人集中力量来搞我们。同时,使得蒋介石增加了对我们的警惕,你宣传100个团参战,蒋介石很慌。他一直有这样一个心理――害怕我们在敌后扩大力量,在他看来,我们的发展,就是对他的威胁。
六、对百团大战的评价及由此引发的几点启示

  如上所述,百团大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造成了后来对其评价的分歧。60多年过去了,人们对百团大战的评价,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几个阶段。特别是随着这一战役的主要发起者和指挥者彭德怀政治上的沉浮,人们对百团大战的评价也就褒贬不一。

  概括起来说,对百团大战的评价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盛赞。从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是充分肯定阶段。这一阶段,正是百团大战进行的时间,从中共中央到中央军委、从八路军总部到各战略区领导人,纷纷发表文章和谈话,盛赞百团大战;

|<< << < 1 2 3 4 5 6 7 8 9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争论三:如何理解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下一篇:争论五:“皖南事变”留下哪些谜团?
·陈艾: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少将到猴场会议纪念馆指导工作(图)
·特稿: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少将到猴场会议纪念馆指导工作(图)
·隆鸿昊:从太原会战看抗战初级国共军事合作
·八路军追饷记
·浅析八路军文化的基本特征
·影响深远的《滕杨方案》
·魏国英:论朱德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中的战略决策和指挥艺术
·欧阳淞:中流砥柱 坚强核心
·争论八:抗日战争究竟是八年还是十四年?
·争论七:中国政府为何会放弃日本的战争赔偿?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版权所有 2010 八路太行纪念馆
技术支持: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邮箱:bljl-001@163.com
电话:0355-6437583(办公室)、传真:0355-6438666(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