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军史研究
抗日战争与历史学家
2010-10-29 14:18:20
作者:方光华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陈寅恪也认为中国史学研究的现状必须改进,他认为当时的历史文化研究有两大缺陷:“旧派失之滞。旧派作中国文化史,其材料半出廿史中儒林、文苑等传及诸志,以及《文献通考》、《玉海》等类书。类书乃供科举对策搜集材料之用,作史没有必要全行采人。这类文化史不过抄抄而已。新派失之诬。所谓‘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者’,有解释,看上去很有条理,然甚危险,有适用不适用处”。所谓旧派就是完全用传统方法研究历史的那些人,他们的毛病是“滞”,即艰涩而不流畅,没有明确的条理;所谓新派就是以胡适为代表的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者,他们的毛病是“诬”,即无中生有,把本来没有的说成是有的。陈寅恪认为新史学既不能不讲条理,这需要大胆吸收西方史学方法的长处.但运用西方学术方法也不能无中生有,这需要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思想要有“同情”的态度,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还有一种主张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改造中国传统史学。郭沫若认为传统史学“素少科学的修养”,对于史料,“只是零碎地发挥出好事家的趣味,而不能有系统的科学的把握”,因此他们“所整编出来的成品,自然是很难望我们满足的”。因此向西方学术方法学习,用西方学术方法来改造传统学术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学习西方学术方法.要思考它是否是真正科学的方法,例如胡适的实验主义方法,郭沫若认为它不能触及中国古代的实际。而要深入历史的背后,同情地了解的态度,对于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研究的科学性确实有所帮助,但如果要使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研究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就只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982--1929年间.郭沫若先后发表了《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等论文,1930年他把上述论文与尚未发表的《辞中之古代社会》、《周金中的社会史观》汇集在一起,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他用历史唯物论为指导,较系统地对周社会的历史和思想进行研究。郭沫若深切地指出“批判”与“整理”的根本区别,说:‘整理’的究极目标是在‘实事求是’,我们的批判精神是要知其‘实事求是中求其所以是’。‘整理’的方法所能做到的是知其然,我们的批判精神是要知其所以然。‘整理’自是批判过程所必经的一步,然而它不能成为我们所应该局限的一步”。如果我们要知道历史和思想的“所以是”、“所以然”,就必须对中国社会史进行深入研究。
  抗战爆发后,中国新史学建设的步伐被打乱。首先是史学家的生活和学术研究被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拿陈寅恪作为例子来说吧。1937年是陈寅恪一生中的大转折点,他结束了平静的清华园学院的生活,走向仓皇转徒的征途,历尽艰难,经青岛到长沙,经香港到昆明,后又转徙桂林、重庆、成都。他从北平寄往长沙的书籍被付之一炬,随身携带的二木箱有他详细批注的书籍也在从香港到昆明的途中遭窃,给他的研究工作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陈寅恪为之惋惜,“有一个时期几乎得精神病”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长期颠沛流离,本来身体就不好的陈寅恪于1944年岁暮目疾转剧,双目丧明。顾颉剐说,抗日战争把中国的学术工作拖后了二十年。”如果没有日本的侵略,历史学家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中国新史学的建设问题。
  抗战加深了历史学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不论何种倾向的历史学家,一时间大都抛弃了历史研究的学院化倾向,把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放在首要地位。例如胡适,本来决心不谈政治,只谈用学术和文艺重新塑造国民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改变国民的文化观念,但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蒋介石和汪精卫联名邀请全国各界名流学者到江西庐山开谈话会。7月11日谈话会上,胡适慷慨激昂,发表抗日救国演讲,甚至引起在座的胡健中的潮讽。在国难当头,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之际,胡适走马上任,担当驻美大使。在1938年8月到1942年8月出任驻美大使期间.他只出版了《藏晖室札记》。”辞去驻美大使之职后,他继续留在美国,1943年10月他在哈佛大学连续六次演讲“中国历史文化”,1944年9月应哈佛大学之聘讲“中国思想史”一学年,1945年4月.在哈佛大学安陀佛教堂讲《中国人思想中的不朽观念》,并开始重新审理“《水经注》案”。八年间他在专门的历史研究方面进展不大,但他为抗日救国做了许多实际工作。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抗日战争史研究与中国社会进步——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何理教授
·下一篇:太行抗战文化发展原因初探
·陈艾: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少将到猴场会议纪念馆指导工作(图)
·特稿: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少将到猴场会议纪念馆指导工作(图)
·隆鸿昊:从太原会战看抗战初级国共军事合作
·八路军追饷记
·浅析八路军文化的基本特征
·影响深远的《滕杨方案》
·魏国英:论朱德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中的战略决策和指挥艺术
·欧阳淞:中流砥柱 坚强核心
·争论八:抗日战争究竟是八年还是十四年?
·争论七:中国政府为何会放弃日本的战争赔偿?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版权所有 2010 八路太行纪念馆
技术支持: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邮箱:bljl-001@163.com
电话:0355-6437583(办公室)、传真:0355-6438666(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