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995年,江泽民在莫斯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大会上,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地位为主线,发表了讲话。这有什么背景? 何理:总的来说,江泽民的讲话正确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个基本历史方面。把中国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放在世界范围里面来考察,1985年以前,这个观点就大体上提出来了。此后,由于改革开放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更加关注抗日战争的国际历史地位及其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为抗日战争史研究者,也有这个强烈的愿望。 同时,这也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环境不可避免的课题。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中心环节,自然在这一时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过去国内的历史文献过分美化苏联,完全否定美英的对华政策,这无疑是一种偏颇之见。实际上各国的对华政策都是从本国国家利益的主轴线出发的,苏联是抗战初期援助中国抗战的主要国家,但苏德战争开始后对华援助大为减少,并表现出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美英在抗战初期对中国支持有限,太平洋战争后成为援助中国抗战的主要国家,都是和它们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战略密切相关。坚持独立的民族战争,广泛争取国际援助,这是国共两党在国际战略方面的基本共识。
记者:国共合作抗战的禁区被突破以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学术热点。您能不能概括介绍一下? 何理: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国民党及其军队在总体上实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对日抗战,基本上守住了一条相对稳定的战略防线,保住了西北、西南等半壁江山,这是基本的,值得肯定。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个政策我认为还是要否定,但是以前说国民党一味妥协也不准确,国民政府在此期间,特别是1934年以后对抗战是作了不少准备的。 关于国民党的军事战略问题,国民政府提出的“持久消耗战”战略,是国共两党和军队的共识,基本上是应当肯定的。但国共两党也有原则性的差异,共产党着重于政治,改造社会结构,推动人民群众抗日,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民战争;而国民党着重于军事,单纯依靠政府、军队抗战,忽略甚至限制人民群众。这就是抗战时期所谓的“抗战与民主”问题。 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一系列重大战役,总体方面是肯定的,但对于国民政府所实行的作战方针,学术界仍然存有不同的认识。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要注意当时的历史背景。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就提出来了,但如何进行持久战,一开始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是1938年5月才写成的。因此,抗战初期的一些具体的军事方针策略,是带有一定探索性的。事实上我党方面也是这样,大规模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武汉陷落以后的事情。 1938年武汉陷落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过去常讲,此后国民党就是“积极反共,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从大趋势来讲没有问题,而对于“消极抗战”,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应该看到,当时国民政府基本上守住了一条相对稳定的战略防线,并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 关于国民政府的战时社会经济问题,出版的成果不少,改变了过去一概否定的结论,肯定了国民政府建立战时经济体制、抗战初期沿海工业内迁政策对支持全国抗战、发展大后方经济的积极作用。对官僚资本、国民政府统制经济体制、田赋政策等的研究尚有很大分歧,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对于国民党在抗战后期的腐败问题,应该没有争议,确实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陈诚接替汤恩伯任第一战区司令。前几年我在美国看到他写的回忆录。他提到了这一段,说到第一战区以后,分不清国民党军队到底是在组织作战还是在经商,从汤恩伯到各级指挥官都有自己的生意;军队与老百姓的关系坏到了极点。他在给蒋介石的报告中说,这样的部队怎能不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