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军史研究
抗日战争研究若干新观点述评
2010-10-26 15:56:28
作者: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与“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相联系,还有个“三次反共高潮”的提法。过去,一般把国民党发起的三次大规模军事摩擦,称为“三次反共高潮”。郭德宏认为,这种说法也容易使人过分看重国民党的反共行为,而忽视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因此,不应该再继续沿用“三次反共高潮”这种提法,而应该直接将前两次摩擦称为晋西事变、皖南事变。至于“第三次反共高潮”,本来就没有形成,更不应该作为一次高潮。
  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 国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 国民党抗日由比较积极转向消极的变化,我认为: 一是消极抗日政策, 既适应了日本侵华战争演变的需要, 也符合中国抗战的实际; 既体现了“ 持久消耗战略” 的作战方针, 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世界现实。消极抗日,其立足点是抗日, 这是应该肯定的。二是消极抗日与积极反共没有必然联系。国民党反共从来都是积极的, 但积极反共并不意味着放弃抗日; 在抗日与反共问题上, 国民党还是把抗日放在第一位, 这是保持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前提。三是消极抗日与对日妥协没有必然联系。8 年抗战中, 蒋介石始终未放弃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谈判的接触。中日和谈从抗战开始后即已发生并持续到抗日战争胜利之际, 中间虽时断时续,但从来没有停止过。这说明, 对日和谈与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政策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四是消极抗日与“ 曲线救国” 没有必然联系。“ 曲线救国”是汪伪汉奸的卖国理论,抗日营垒内部也确有人主张推行“ 曲线救国” 路线, 但不能据此就认为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推行了一条“ 曲线救国” 的路线。五是积极反共与降日没有必然联系。传统的观点认为, 抗日必联共,反共必降日。因为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和坚持者, 不反对它, 就不能破坏国共合作, 就不能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就不能投降。积极反共与降日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国民党的政策是:既抗日, 又反共。国民党在抗日与反共问题上, 抗日一直是主要的, 抗日始终是国民党政策的重心, 如不这样, 为抗日而存在的两党合作就不可能保持到抗战胜利之日。如果国民党反共就是为了降日,它就完全可以像大汉奸汪精卫等人那样先投降日本,而后与日军联合起来反共。
  关于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长期以来,很多抗日战争史著作都说进入相持阶段以后, 敌后战场就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敌后军民成为抗战的主力军。郭德宏认为,说敌后战场从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就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主要是根据当时公布的国共两党分别抗击日军的比例数字。当时公布的那些比例数字是值得推敲的。例如根据延安总部1945 年12 月公布的数字, 八路军、新四军在1938 年就已经抗击了日军的58.5%, 国民党军队只抗击了日军的41.2%,就很难令人信服。因为这一年八路军、新四军虽然已经发展到181,700 人, 但有的部队并没有开到前线, 真正在前线同日军作战的还没有这么多人。而国民党军队在这一年接连进行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及广州作战等重大战役。其中徐州会战涉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中国参战的部队45 万人, 仅台儿庄战斗就歼灭日军1 万多人;武汉会战更涉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中国参战的部队多达上百万人,日军投入的兵力也约有30 万人,被歼灭2 万多人。正面战场这么多的大战役仅抗击日军的41.2%, 而10 多万八路军、新四军却抗击了日军的58.5%,很难令人信服。其他年份的统计同样是值得推敲的。郭德宏认为,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战场, 都是中国战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作出令人信服的统计以前,如实地反映出两个战场的贡献就可以了, 并不一定非要将两个战场分出主次不可。如果一定要分出个主次,那就必须拿出令人信服的统计材料。
|<< << < 1 2 3 4 5 6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共中央北方局在武乡
·下一篇: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陈艾: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少将到猴场会议纪念馆指导工作(图)
·特稿: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少将到猴场会议纪念馆指导工作(图)
·隆鸿昊:从太原会战看抗战初级国共军事合作
·八路军追饷记
·浅析八路军文化的基本特征
·影响深远的《滕杨方案》
·魏国英:论朱德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中的战略决策和指挥艺术
·欧阳淞:中流砥柱 坚强核心
·争论八:抗日战争究竟是八年还是十四年?
·争论七:中国政府为何会放弃日本的战争赔偿?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版权所有 2010 八路太行纪念馆
技术支持: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邮箱:bljl-001@163.com
电话:0355-6437583(办公室)、传真:0355-6438666(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