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逐步完成对东北的军事占领,为了掠夺整个东北的物产资源,为其侵略战争服务,在东北大肆修筑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同时,日本关东军妄图以黑龙江为战略后方,做好对苏作战准备,永久霸占中国,沿东北与苏联的边界,根据地理位置、战略意义划分为4个正面战区,修筑“国境阵地”等浩大的军事工程,以实现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掠夺,支撑其侵略战争。关东军从中国东北、华北和华中等地先后征集劳工,修筑公路、铁路、军事基地。广大劳工被迫从事无偿、繁重的、没有生命保障的苦役,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很多人冻死、饿死、病死、打死。特别是军事工程完工后,为保守工程秘密,许多无辜的中国劳工被残酷杀害,以至各地出现了许多“万人坑”。
一、殉职劳务者之碑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西北五十公里的纳金口子村西的公路旁,有一个中国劳工“万人坑”,用木棒挖长满沼泽的坑,不到一尺深便露出了人的腿骨、颅骨,这里成为中国劳工的最后归宿。日本侵略者为了掩盖罪行,在纳金口子村“万人坑”附近立一座碑——殉职劳务者之碑。
(万人坑碑座)
殉职劳务者之碑保存完好,碑体为花岗岩质,长方形无碑额,素面磨光,高2.15米、宽1.17米、厚0.35米。碑趺为素面花岗岩,宽1.91米、厚0.76米、高0.41米,碑下面还有鹅卵石水泥结构的基础两层,上层宽2.9米、厚2.6米、高0.9米,下层宽4.7米、厚4.4米、高0.55米。在碑的四周有一圈护栏,立有38根高0.66米的0.15×0.15米花岗岩石桩,间隔0.7米,石桩之间用两道粗铁链相连。
(殉职劳务者之碑)
碑正面为阴刻竖读的繁体中文“殉职劳务者之碑”、 “军医少将元吉”字样。碑的背面为阴刻竖读繁体中文:“颂文 康德八年以来由全满各省动员勤劳奉仕队肩负该省之开拓重大使命不顾僻陬瘴疠之地深体勤劳报国之念冒恶寒与酷暑堪处有之困苦不便坚忍持久血汗滴滴辛苦非凡且颇短之内完成所期大业诚于北满产业开发及文化向上之贡献殊大功颇显着然于中途不幸竟瞑目于恶疫之下为数非鲜之殉职者诚感不胜同情之至兹于诸氏处关之地建立纪念碑以表满腔之感谢与敬意并赫赫之伟勋亦将永传于后世矣。”落款为“纪念碑建设委员长书”
此碑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期间,屠杀残害中国人留下的历史见证,是一座耻辱碑,记录了侵略者的掠夺以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是殉难中国劳工重要纪念地。
二、日军的疯狂侵略及“万人坑”的出现
“万人坑”是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形成的,大都集中在矿山、军事工程的附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留下的特殊印迹,是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财富、屠杀中国人民的铁证。
(一)日军在东北修建交通设施
1931年12月8日,日本关东军提出了《满蒙开发方案》,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将东北变成侵略战争的资源供应地。日本帝国主义夺取东北经济命脉的首要措施是垄断东北的交通。
日本《北黑线建设纪要》中叙述:“本线的建设,不仅为增进沿线居民的福利,也在与日本不可分之满洲国国际上负有重要使命,从经济上开发黑龙江沿岸大量矿产、林产,开垦沿线到处皆有的荒地,将来与苏联自由贸易时,其交通量之增大不难想象,而建设本线之使命之重大且远大,亦可知矣。”充分暴露了日本在东北大肆修筑铁路的真实目的。
1933年到1934年间,日军确定以孙吴为中心进行北方军事设施建设之后,为了运送战略物资及日军部队和大批劳工,掠夺黑河一带的木材等自然资源,立即驱使数万劳工修筑北黑铁路,打开北安至黑河的军事通道。北黑铁路全线经过的地段大部分是没有人烟的亘古荒原,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极为复杂。被骗招、强征来的中国劳工冒着严寒酷暑,住席棚、穿麻袋片,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在日本监工人员的刺刀、棍棒下从事过度的劳动,死伤不计其数。北黑铁路由于日本关东军扩张军事的急迫需要,迅速修成通车,劳工成为提高工程速度的牺牲品,无数中国劳工的白骨铺成了这条钢铁通道。
为了军事上的需要,日军于1936年开始强迫中国劳工秘密修筑黑嫩铁路,一年左右时间修完。这条铁路是日伪的军用铁路,主要用于运送各种军事物资和修军事工程用的建筑材料。后来,从黑嫩铁路的双霞站(现新开岭与大头山之间的双桥子)开始,经纳金口子至桦皮窑,又修了一条长约120多公里的军用铁路,主要用于修建新生、桦皮窑一带的日军阵地、飞机场、军用公路等工程物资和劳工运送。日本侵略者用中国劳工的生命,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修筑了许多公路、铁路,暴露他们的侵略野心,证明他们想把中国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其在经济上也开始了对东北实行更大规模、更残酷的经济掠夺。这一年,日伪开始实行所谓“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和“北边振兴计划”及“百万户移民计划”。1939年,日本侵略者开始实施“北边振兴计划”,在东北边境关东军进驻地区包括延吉、珲春、东宁、绥芬河、富锦、密山、虎林、牡丹江、佳木斯、黑河、孙吴、北安、海拉尔、满洲里等地,大量修筑军用公路、铁路等军事工程,预定到1942年底全部完成。为此他们每年从关内和东北各地抓来几十万劳工,由关东军工兵部队直接指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强制性劳动。关东军的军事基地就是在数万中国劳工的白骨之上建成的。工事修完之后,为了确保军事机密,日本侵略者将这些劳工都残忍地屠杀了。
(二)日军修筑国境阵地
1933年4月,按照关东军的周密策划,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对苏作战纲领》和“北边镇护”计划,妄图以黑龙江为战略后方,做好对苏作战准备,永久霸占中国。沿东北与苏联的边界,日本关东军根据地理位置、战略意义划分为4个正面战区:
战区名称 |
战区的范围 |
东部正面 |
伪牡丹江和间岛两省辖区 |
东北部正面 |
伪三江省辖区 |
西部正面 |
伪兴安省辖区 |
北部正面(又称孙吴正面或黑河正面) |
今黑河境内的爱辉区、孙吴县内 |
北部正面战区是关东军为进攻前苏联阿穆尔州而进行的军事部署,主要集中在爱辉县和孙吴境内。据《爱辉县志》记载:“1933年(伪满大同二年)4月关东军制定了《对苏作战纲要》,在北部正面针对苏境阿穆尔州开始军事部署。同年,由日本参谋本部与关东军共同组织的幕僚团前往北部边境地区进行大规模侦察活动。然后在伪黑河省选定了霍尔莫津、爱辉(西岗子)、黑河和法别拉4个战略要地,准备构筑国境阵地。翌年,实地测量事竣,关东军指令伪满政府每年负担600万元的‘国境筑城费’,从事‘国境建设’。6月间着手施工,1935年关东军设置‘筑城班’,主管修建边境设施事务”。
北部正面阵地正面宽100公里,拥有永久性阵地16处,用水泥钢筋构筑的野战阵地30多处。阵地内设施齐全,有水泥钢筋构筑的野战阵地、弹药库、大型兵工厂、地下工事、地下仓库、兵营、机场、机包、铁路、公路,这些遗址大部分保存完好,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所遭遇的屈辱与苦难。北部正面的四个“国境阵地”分别为:第5“国境阵地”(孙吴霍尔莫津)、 第6“国境阵地”(即西岗子阵地,包括潮水)、第7“国境阵地”(黑河)、第13“国境阵地”(法别拉)。
(第5“国境阵地”——孙吴霍尔莫津要塞警备中队的外观)
1940年(伪满康德七年)以后,关东军以上述四个阵地为核心,分别在其侧翼、中间、后方等处重要阵地构筑有坚固的野战阵地,以巩固江岸的重要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