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昆仑关高峰隘阻击战、长沙会战和滇西松山战役的战争洗礼,多次参战的98岁老兵熊寿明,回忆当年的烽火岁月依然历历在目。
祖籍江西的熊寿明,小时候随做生意的父母移居南宁,抗战前夕,他是南宁高中的一名学生。“为什么参加抗战?为了抗战救国,不愿当亡国奴。”说起当年“投笔从戎”的决心,熊老的语气依然坚定。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国难当头,抱着当兵打仗、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熊寿明毅然决然地报考了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成了黄埔十四期的学生。
由于炮火纷飞,黄埔十四期的军事学习从四年压缩为两年,学生提前毕业投入战争。1939年,日军在钦州湾登陆,占领防城港、钦州并向北推进,随后占领南宁,据守南宁外围攻打高峰隘和昆仑关两个战略据点。熊寿明受命直接奔赴昆仑关,成为国民革命军第46军的一员,先被分配到170师驻守昆仑关,后被调去武鸣腾翔坚守高峰隘。熊寿明一边用手指在桌上比划,一边介绍说:“昆仑关和高峰隘是最关键的两个关口,一旦这两个地方失守,日军就会长驱直入,威胁后方……”
当时,作为传令员的熊寿明刚到508团,日军就打上来了,满腔热血的他即刻投入了战斗。
“子弹从头顶擦过的声音一辈子忘不了,”熊寿明回忆道,“敌人的飞机飞得很低,他们瞄准我们,想把我们消灭,我们赶紧趴下,子弹便从身边扫射开来。”
“敌人有飞机、重炮,相比起来,我们团的装备落后且笨重,一支枪7斤多重,加上弹夹,每个作战士兵身上负重二三十斤。打仗有生命危险,但是,为国作战,死都很光荣。”熊寿明说。
经过几个月的争夺厮杀,昆仑关战役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告终,但是损失也很惨重。熊寿明称,仅仅在高峰隘阻击战中170师508团就牺牲了1000多人,尸骨漫山遍野……
在熊寿明离家作战期间,他的家人为躲避日本侵略军,逃到广西田东县,一次外出买菜,他的父亲遇到日本敌机的轰炸,受到惊吓加上感染恶性疟疾,不久后不幸去世。熊寿明没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在行军路上接到家书才得知父亲死讯。
昆仑关大捷后,带着对日军的国仇与家恨,熊寿明随部队先后到柳州、衡阳一带参加长沙会战阻击战,1942年又被任命为中国远征军15团12连的连长,在云南腾冲参加了松山战役,他说,“当时我们负责攻打敌人碉堡,战斗很激烈。事后才发现一颗子弹穿过我的裤脚,留下了两个洞。”
“1945年,我们在松山听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把枪举过头顶大声欢呼。”回想当年的情形,熊寿明激动得眼角泛泪光。
新中国成立后,熊寿明离开云南回到故土南宁。每年清明,他几乎都要去曾经作战的地方缅怀战友。“青山埋忠骨,袍泽寄哀思”,这是熊寿明为英勇牺牲的战友们题的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