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提起它,让人想到了抗日战争,想到了诗人光未然(张光年1913—2002),想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05—1945)。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同回顾当年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来龙去脉,寻找发生在“黄河身边”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黄河是最好的灵感来源,历史的必然常常是由无数的偶然造成的。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赴吕梁山地区工作。在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时,他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黄河的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深深感动了他,激起了诗人强烈的创作欲望。在1939年初抵达延安不久,他饱含激情地写下了长诗《黄河吟》,并在同年除夕的迎春联欢会上动情地朗诵了其中的一段《黄河》,在现场的冼星海听到如此激情澎湃的诗歌,感慨万千,他在笔记中写道:“有伟大的气魄,有技巧,有热情和真实,尤其有光明的前途……它还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同感。”并在晚会结束后急忙找到光未然,恳切地对他说:“请你把它交给我,我一定能写好它。” 遂全力投入这部大合唱的写作。下面摘录的是冼星海当时创作此曲时的日记片段:
“3月26日今天开始写《黄河吟》,光未然写词, 一种新作风。内容包括很广,有下列八种。…… “3月27日身体不怎么好,恐怕是营养不足的关系! 继续写《黄河吟》。…… “3月30日身体不好,伤风头晕。…… “3月31日《黄河吟》八首长歌曲已完成了!……”
从日记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作曲家仅仅用了六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巨作的初稿,而且是在“身体不好”、“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进行创作的,这充分说明了冼星海的创作热情。
《黄河吟》写成后,即由抗敌演剧第三队排练,4月13日在延安进行初演。整个歌曲的雄伟气魄,引起了听众的巨大反响。同年5月11日由鲁艺合唱团一百多人,在乐队伴奏和作曲家亲自指挥下正式演唱了《黄河大合唱》,取得了极大成功。冼星海在这一天的日记中有如下记述:
“今晚大合唱可说是中国空前的……。里面有几首很感动人的曲:(一)黄河船夫曲(二)保卫黄河(三)怒吼吧黄河及(四)黄水谣。当我们唱完时,毛主席、王明、康生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不忘记今天晚上的情形。……”
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冼星海于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间,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中关于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曾有这样的描述:“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1939年7月8日,周恩来听了《黄河大合唱》后也给予高度评价,并赞誉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统一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并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1940 年,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的乐谱带到了美国。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莫斯科对《黄河大合唱》的简谱版进行修订,定名为“交响大合唱《黄河》”。1943年普林斯顿大学合唱团用英文首次在美国演唱该曲。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在庆祝会上,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用英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1949年,宋庆龄亲笔题词并赠送乐谱给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从此,《黄河大合唱》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广泛演唱,成为我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1955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厅举行的“冼星海逝世10周年”音乐会上,《黄河大合唱》第一次被搬上了苏联舞台,由全苏广播交响乐团演出,用俄语演唱。1956年,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厅,指挥俄罗斯合唱团和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用俄语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日本的一个劳动音乐团演出《黄河大合唱》时,日文译词连“鬼子”这样的词也忠实地翻译了出来。一位马来西亚的华裔诗人在听《黄河大合唱》时说:“我们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1982年,香港市民抗议日本文部省篡改教科书的侵华历史章节,香港的6个合唱团和林克汉管弦乐团在香港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从1949年开始,《黄河大合唱》在台湾禁唱了40年。而就在《黄河大合唱》问世50周年之际,经台湾音乐界人士据理力争,在大陆的著名指挥家严良等人热情支持下,《黄河大合唱》终于在1989年登上了台湾的音乐舞台。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正义之战,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兴旺的一个里程碑。在这场战争中,社会各界爱国人士都在为保卫祖国而奋斗,其中《黄河大合唱》更是文艺界的经典之作。它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要求,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首先在于作者以感情饱满的笔墨,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悠久历史,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痛斥了入侵者的残暴,描述了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必胜信念。其次在于它本身具有完美的创作技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上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使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