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征文活动>>弘扬抗战精神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征文>>正文
毛泽东:抗日战争(上)
2015-12-29 16:28:04
作者:刘振江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南口,位于北平城西北45千米处燕山余脉与太行山的交会处,是居庸关南侧的长城要隘、北平通向大西北的门户。这一带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关隘重叠。从南口经居庸关西行至宣化、张家口,为一东西狭长之盆地,南北多山,中央凹下,平绥铁路横贯其中,并有公路辅行,成为连通西北、华北及东北的交通干线。南口的南北两侧,又是筑在高山脊背的内外长城,山上仅有羊肠小道穿行,故南口是名符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之地。人们称它是“绥察之前门,平津之后门,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守住了南口,即可阻止日寇占领察哈尔省、进而分兵晋绥之图谋,从而保卫察、晋、绥三省。

    7月底,日军以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展开对中国内地大规模的进攻,并将进攻的重点置于华北。第二战区第7集团军奉阎锡山令,决定以汤恩伯指挥所部2个师及第17军1个师,担任南口至赤城方面的防御;刘汝明指挥所部担任张家口方面的防御。平汉路以西的平绥(北平-归绥,归绥即内蒙古呼和浩特,时为绥远省省会)路,日军原计划只作为辅助战场,但由于中国军队于此布置重兵,直接威胁平津地区,并威胁平汉路日军侧翼,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此日本关东军一再要求进行平绥路作战,解除日军后侧及满洲国境的威胁。为此,日军组编了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华北日军也派出第5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1旅参加平绥路作战。日军在这一方向的进攻,逐渐发展为一条重要战线。

    8月初,汤恩伯所部第13军进入南口地区布防,随即与日本的中国驻屯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的进攻展开战斗。在此之前,日军旅团派出小分队从4日开始,在南口镇实施战役侦察,又于8日拂晓对得胜口,9日对虎峪村实施威力搜索,10日起攻击南口车站及其东侧的龙虎台。11日,日军对南口地区展开正式攻击。其主力猛攻南口镇,另以1个大队(坂田支队)向南口镇西侧地区长城线助攻,并以一部在得胜口佯攻。日军步兵在飞机、炮兵、坦克支援下猛攻中国守军阵地。守军第89师凭有利地形顽强抵抗。经激战,日军于13日攻占南口镇,但在继续发展进攻时,受到守军的顽强阻击。战至16日,日军的进攻进展甚微。

    日本的中国驻屯军令第5师团于16日加入南口地区的战斗,并以该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一并指挥第11旅团作战。第5师团首先以步兵第42联队第1大队增援,在坂田支队左侧展开向长城线上中国守军攻击。此前,汤恩伯已令第4师一部在长城线上的横岭城占领阵地;16日,又令新增援的第94师第56团与第21师第122团合编为1个支队,在石峡附近沿长城线占领阵地。17日,日军步兵第42联队第1大队夺取了长城防线上的最高峰1390高地。随后,日第5师团主力逐次展开于1390高地至镇边城之间,向守军发动攻击,并将1050高地附近作为主要突击方向。

    在此情况下,汤恩伯又令第4师第12旅加入横岭附近的战斗。18日,傅作义率第72师、第200旅、第211旅和独立第7旅增援到达怀涞、下花园地区,增强南口地区的防御力量。蒋介石也急令卫立煌所部第14集团军经易县、涞水迅速向周口店一带集中,并增援南口、怀涞地区作战;另令位于平汉、津浦路的部队,以一部兵力向平、津之间出击,配合卫立煌军北进。19日,汤恩伯下令将得胜口、居庸关、镇边城一线阵地分为3个固守区。得胜口、居庸关、青龙桥一带为第1固守区,由第89师及新到达的第17军21师第121、124团防守;东西大岭及黄楼院一带为第2固守区,由第21师一部及第4师第10旅防守;北石岭、东台、横岭城、镇边城一带为第3固守区,由第4师(欠第10旅)、第72师1个旅防守。

    20日,傅作义在怀涞准备组织兵力向攻击南口地区的日军实施反击,但这时得悉察北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向张家口发起攻击。于是,傅率第200旅、第211旅回援张家口,留第72师和独立第7旅归汤恩伯指挥,在南口地区作战。日本的中国驻屯军发现卫立煌第14集团军北进增援南口,即派第6师团第36旅团编成牛岛支队,进入门头沟以西山地堵击;令第20师团进入良乡西北山岳地带,向守卫在平汉线及其西侧的中国第26路军攻击。卫立煌第14集团军于19日在周口店集结,尔后经西部山地北进。该军右翼第83师于22日在千军台与日军牛岛支队一部遭遇,当即展开战斗。战至24日,第83师留1部兵力继续在千军台与日军作战,主力继续北进,但进至沿河缄时,被永定河洪水所阻,即改道青白石向大村西侧前进。该军左翼第10师于24日将牛岛支队另一部击溃于大村。21日拂晓,日军向横岭城方面发动攻击。其主力一部向黄土洼及其以东高地猛攻。守军第4师第19团第1营伤亡殆尽。战至中午,第4师伤亡惨重。第72师第415团增援,固守灰岭子、长峪城之线。

    22日,日军一部突入长峪城北的中国守军阵地。第72师第416团增援反击,将所失阵地夺回。尔后,日军向灰岭子第72师阵地正面攻击,并以一部向镇边城迂回,一部突入横岭城南方高地。23日,向镇边城西南迂回的日军与第72师第416团展开激战。日军将该团击退,占领镇边城,并占领横岭城守军阵地后方的水头村。25日,日军猛攻横岭城和居庸关。中日两军在这两点上展开激战。当日15时,日军坦克冲入居庸关。中国守军虽伤亡惨重,但仍占据山岭有利地形,坚持与日军作战。当日,占领水头的独立第7旅(欠第620团)与日军战斗后退守怀涞。日军随即在飞机、炮兵支援下攻击怀涞。正面长城线上守军已处于被日军包围态势下。26日下午,汤恩伯下令守军突围。日军立即发起追击。第5师团一部当日占领怀涞。27日,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一部占领延庆。当卫立煌军第10师进抵镇边城时,战斗已经结束。27日,张家口也被日本关东军占领。

    南口失守,一是敌人作战人数多于我,武器装备优于我;二是中国军队仓促应战,准备不足,援军未能及时到位;三是战术上打阵地战,消极被动,没有保存有生力量,没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南口战役是我国抗战史上极其光荣的一页,他严重地挫伤了日寇,打乱了日寇的作战计划,使“三个月灭亡中华”的神话破灭。

    南口战役,8月8日打响,8月26日撤退,历时16天。汤恩伯率领第13军89师、4师,以及陆续支援的第21师、第94师、第72师、独立第7旅及两个炮兵团,总兵力约6万人,抵抗了日军派出的2个混成旅团、板垣第5师团全部,以及川岸第20师团一部,总人数约7万人的进攻。中国军队不怕日军大量的火炮、坦克、飞机参战,前赴后继,冲锋陷阵。南口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斗志,从此,“中国不会亡!”“筑成我们民族新的长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抗战口号,深入人心,传遍祖国大地。

  

    【淞沪大会战】

    平津沦陷,华北沦陷,日本兵在中国耀武扬威。他们兵分两路,一路进攻上海,一路进攻太原。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的淞沪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宏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着中日两国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由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国性的全面抗战。战役中,中国军队经历了进攻、受挫、鏖战、重组、防御、增兵、转移、撤退几个阶段。

    一、进攻。

    1937年8月9日,日军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的两名军人,擅自驾车持枪强闯虹桥机场警戒线,并打死中国卫兵。这种严重的挑衅行为,点燃了上海战争的导火线。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在虹桥机场将其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张治中,立刻在苏州住所召见第2师补充旅副旅长杨文瑔(旅长钟松在庐山受训),要杨文瑔亲自到上海调查事件真相(机场守卫部队隶属第2师补充旅)。当时中日双方已是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事件发生第二天,中日双方就此事开始交涉和谈判。11日,日方代表蛮横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上海市长俞鸿钧秉奉蒋介石之命,严辞拒绝。此时日本已经做好大打出手的准备。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

    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中国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13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攻击重点最初为虹口,后转向公大纱厂。“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时,中国军队占了绝对优势,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100毫米加农炮)和炮兵第8团(150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空军助战,具有压倒优势。其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于是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不过4000人,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中国军队一直无法完成重大突破。经数日苦战,第87师占领了沪江大学,第88师占领了五洲公墓、宝山桥、八字桥等各要点。14日到沪的第2师补充旅(已改称独立第20旅)接替第88师(孙元良部)防守上海爱国女校、持志大学,并担任攻击虹口公园和江湾路日军司令部的任务。日军于16日退守江湾、以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中心的据点,依凭坚固工事顽抗。中国军队屡攻不克,无功而返,且自身伤亡很大:负责指挥进攻日军的第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阵亡;其旅伤亡1000余人,连排军官几乎损失大半。

高志航和他的战机

张治中

黄梅兴

高志航

    黄梅兴,1897年-1937年,广东平远县东石镇坳上村人。1921年前往广州宪兵学校读书,一年后投奔粤军第1师。
    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参加两次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与军阀孙传芳作战,激战中受伤;伤愈后奉命招募新兵,任团长。1931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88师264旅528团团长。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抗战爆发,任264 旅副旅长兼528团团长,奉命防守庙行以南一带阵地,多次与日寇较量,屡建奇功,敌人称他为“黄老虎”。因立功升为264旅旅长,驻防鄂西。后调驻闽、赣、皖南石埭,川东万兴一带。“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黄梅兴率领驻扎在持志大学等地的264旅奋起反击,与日寇展开生死博斗,并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连续攻破敌军十几个堡垒。1937年8月14日下午6时,进攻日军设在爱国女子大学的据点时,日军炮火密集,并加百架飞机轰炸。黄梅兴率部冲到八字桥,不幸被炮弹击中,经抢救无效而壮烈牺牲,年仅40岁。他是淞沪会战中第一位阵亡的高级将领,被追授陆军中将。

    张治中,早在淞沪会战前,就是一位抗日名将。1932年1月28日深夜,驻沪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向上海第十九路军发起猛攻。以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的十九路军主动回击,“一•二八”淞沪抗日的战幕惨烈揭开。此时,身在南京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的张治中心急如焚,心想:中央部队散在各地,而蒋介石下野,群龙无首,一时不易集中。他对十九路军的处境十分清醒:十九路军单独在沪作战,孤军决不能久持,应该予以增援。2月初,蒋介石在浦口会晤张治中。张治中向蒋介石请战:“我们中央的部队必须参加淞沪战斗才好,如果现在没有别的人可以去,我愿意去。”蒋介石马上让何应钦调动散驻在京沪杭的第87师、88师、中央教导团,合编为第5军,任命张治中为第5军军长兼第87师师长,率部开沪参战。2月16日,淞沪抗战19天,张治中奔赴战场。在出发前的15日深夜,张治中起身开窗、面向故乡写下一封遗书:“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身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第二天出发前,张治中把这封遗书交给了挚友陆福廷,并对他说:“我知道,一个革命军人首先要具有牺牲精神,而牺牲精神又必须首先从高级将领做起。”2月18日,他率第5军进驻刘行镇接替十九路军防地。从此一直到5月5日上海停战协定签订,张治中率军经历了数十次大小战斗。其中的庙行一役,将日军第9师团和久留米混成旅团的精锐歼灭殆尽。庙行、江湾间的敌尸堆积达3、4千具之多。中外报纸一致认为,此役是沪战中中国军队战绩的最高峰。多年后,张治中回忆起这次平生参加的第一次反抗外敌之战时说:“这一役牺牲是应该的,生还算是意外的了。

    二、受挫

    时隔五年后的淞沪会战之初,中国投入3个师又1个旅、炮兵1个团又1个营、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保安队2个团,另有海军轻巡洋舰及驱逐舰10艘、炮艇、鱼雷艇20余艘;空军参战飞机250余架(兼顾南京等重要地区的空防)。陆军分为左右两翼,左翼军为由京沪警备部队改编而成的第9集团军,总司令为张治中。右翼为由苏浙边区部队改编而来的第8集团军,张发奎担任总司令。前者在浦西负责扫荡日军据点,后者在浦东担任警戒、支援和配合。这两个集团军都属第三战区管辖。淞沪会战开始不久,中国政府就成立了大本营,以蒋介石为大元帅,编定全国战斗序列,将江苏长江以南(包括南京、上海)及浙江地区划为第三战区,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蒋介石虽任命冯玉祥为主官,骨子里对其并不信任,故用心腹干将顾祝同副之。

    中日军队除地面战场短兵相接,双方在海上、空中也展开全方位较量。中国飞机于8月14、17和19日多次出动,轰炸日军目标,并与日机爆发激烈空战。14日第4驱逐机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率所部飞机于杭州笕桥机场上空,击落敌机6架、击伤多架,首创中日战争史上击落日机的纪录。国民政府后来特将此日定为空军节。15、16日,中日空军连续激战,海军奉命以商船沉于十六铺,封锁黄浦江,防止日舰溯江向上游进攻。此次中国军队第一次以军种(空军、海军、陆军)和兵种(步兵、炮兵、坦克)大规模协同作战。虽然协同效果很差:步兵逼坦克冲锋又不予以掩护,结果坦克被日军全部击毁;步兵失去坦克掩护,攻坚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一个营挤在一条街内,被日军堵住街口而全被击毙。陈诚回顾上海围攻未胜的教训,认为“以5师之众,对数千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效,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步兵与炮兵、战车协同作战的训练从来没做过”。

    8月下旬,中国各部队继续围攻盘踞在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杨树浦等据点的日军。新抵达战场的中国军队精锐之师第36师迅速投入战斗,并在战车掩护下攻入汇山码头。空军也再次出动配合,轰炸地面及江上日军目标。只因装备低劣、火力不够威猛,面对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工事一筹莫展。中国仅有的装甲部队--南京装甲团配属第36师的两个连,战车既无强大火力保护,又缺乏与步兵协同作战经验,反被日军舰炮悉数摧毁,两连官兵全部壮烈殉国。20日晨至22日,宋希濂第36师、王敬久第87师、孙元良第88师和夏楚中第98师的进攻均受阻,伤亡严重。战局陷入僵持,日军龟缩据点,负隅顽抗待援。23日拂晓,松井石根率领的两个师团援军先头部队,在海空火力掩护下,于狮子林、川沙口、张华浜等方面登陆。蒋介石闻讯,急令军政部次长陈诚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指挥98师、11师及刚到嘉定的67师、14师火速分赴各处抗击敌人登陆。蒋介石对第三战区进行了人事调整,冯玉祥到新成立的第六战区去当司令长官,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职务由蒋介石本人兼任。

淞沪会战 

日本鬼子烧杀抢掠

淞沪会战

    三、鏖战。

    中日双方都增兵,鏖战更趋激烈。23日起,敌第3、第11师团在舰炮密集火力掩护下,向吴淞口铁路码头、狮子林、川沙口登陆,进攻宝山、月浦、罗店、蕰藻浜等阵地。张治中派王敬久为淞沪前敌指挥官,指挥第9集团军所辖部队抗击登陆日军。与此同时,刚组建的第15集团军在罗卓英指挥下,向宝山、川沙口登陆之敌发起反击,第98师于24日击退攻占狮子林的日军,歼敌数千人。第11师冒着飞机猛烈轰炸,艰苦战斗,收复罗店。日军不甘失败,调集坦克、飞机和重炮大举反扑,围绕罗店展开拉锯战。第11师会同原先防守在这里的第67师并肩战斗,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精神同日寇拼杀,战况之惨烈为开战以来所仅有。守军阵地几经易手,阵地前尸积如山。第67师师长李树森身负重伤,第201旅旅长蔡炳炎及两个团长阵亡,两个师的营连长大半牺牲。血战至29日,罗店再告陷入敌手,刚刚从德国回国奔赴前线的黄维,率第67师奋力突入,旋即又被击退。

    蔡炳炎,1902年-1937年,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党陆军第18军67师201旅少将旅长,参加淞沪抗战。8月24日,蔡炳炎奉命率部抵达罗店设防。入夜,部署初定,阵前即发现敌军。蔡炳炎传令士兵不得妄动,待敌接近阵地约50米,乃一声令下,猛烈开火,继以刺刀冲杀,全歼来犯日军。25日晨,以一团兵力,向占据陆家宅的日军第11师团出击,攻占其前沿阵地。后因日军援兵疯狂反扑,所部死伤惨重。中午12时,蔡炳炎亲率一营兵力在陆家宅与日军反复冲杀。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5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四、重组。

    31日拂晓,日军以飞机30余架,并以海军舰炮猛击吴淞,强行登陆;日军另一部由市轮渡码头登陆。中国守吴淞的第61师的一个团,伤亡过半,不支后退;惟吴淞炮台,仍由上海保安总团固守。张治中把在刘行的第6师调到杨行、吴淞,驱逐登陆之敌。该师于31日夜,向吴淞攻击前进,与敌遭遇于杨行以北地区,发生激战。又第61师因损失惨重而被缩编为一个团,师长杨步飞被撤职,军政部命令第2师补充旅(即独立第20旅)充编该师,重组后的第61师下辖两个旅,钟松任师长,杨文瑔任第181旅旅长,邓钟梅任第183旅旅长。随后该师奉命在唐家宅、陈家行一线沿蕰藻浜右岸阻击日军,与日军第9师团往返拼杀,战况惨烈,2名团长壮烈牺牲(第361团团长李忠、第365团团长季韦佩)。

    9月1日,日军1000余人围攻狮子林炮台。日军为连接和扩大两个师团的登陆场,于2-5日,连续以军舰、飞机、坦克支援,向防守月浦、宝山的中国第98师夏楚中部发动猛烈进攻,98师一部与敌反复白刃搏斗,多数牺牲。因伤亡过重,第98师撤出阵地。2日起,日军重兵进攻三官堂第6师阵地,并强渡泗塘河,被击退。3、4日,日军连续向三官堂一带进犯。第6师18旅奋勇阻击,歼敌不少,但该旅伤亡甚众,旅长翁国华和团长朱福星负伤。5日晨,敌分由吴淞、张华浜和沙龙口夹击宝山至三官堂阵地。第6师腹背受敌,各村落都被烧夷,火药局守兵全部牺牲,第17旅旅长丁友松以下伤亡过半,相持至午,该师退守泗塘河。日军越过泗塘河桥向西侵犯,于是,狮子林、吴淞间联系通道被敌打通,而宝山城的中国守军由此陷入重围。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奉命坚守宝山的98师第583团3营500余人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必死决心,一次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日军施放硫磺弹,城中燃起冲天大火,所有建筑化为瓦砾堆。战至7日晨,日军以坦克为前导,始得突入城内。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最后一颗子弹,至当日上午10时,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在宝山保卫战进行的同时,罗卓英的第15集团军为克复罗店,与日军再度激烈交战。但日军在占领宝山后,以一部沿宝罗公路向西攻击,吴淞方面日军也越过泗塘河西攻,日军还不断在各地登陆,中国军队顿时面临腹背受敌的威胁。至9月中旬,日军援兵陆续开到。中国方面因无制空权、制海权,在进攻敌据点、抗击敌登陆和逐地争夺战中损失惨重,部队疲惫至极,被迫转入防御。

    此前,9月6日,第三战区发布的第二期作战计划:上海战区以持久抗战为目的,限制登陆之敌发展,力求各个击破;各个击破不能达成时,则依次后退于敌舰射程外之既得陆地,施行顽强抵抗,待后方部队到达,再行决战,争取最后胜利。

    五、防御。

    9月9日,日军沿军工路、淞沪公路和月浦、罗店之线,向中国军队发动强大攻势,中国军队同敌展开殊死搏杀。11日,第15集团军右翼阵地被突破,部队减员严重,渐次退至罗店以南施相公庙、浏河之线预筑阵地;第9集团军亦转移到北站、江湾、庙行、蕰藻浜右岸之线预筑阵地,与日军形成对峙。

    日军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决定将侵华的主要作战方向由华北转移到上海,并要求加快上海战役进程,再次作出增兵的决定:将华北方面军所属第9、13、101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此外,还从台湾调来了步兵旅团、重藤支队、第 1后备步兵团以及伪靖安军第1旅、伪李春山旅和伪于芷山旅等。这样,加上原有的几个师团,日军到9月下旬在上海的兵力,光步兵就达到了5个师团。算上空军和海军的兵力,日军在沪总兵力20万人。

    六、增兵。

    面对敌人调兵遣将,国民政府也迅速增派各省及中央军部队至淞沪参战。为打赢这场硬仗,蒋介石几乎把精兵良将全部派到了淞沪前线。集团军中,除了原有的第8、第9、第15集团军外,又增加了薛岳的第19集团军、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稍后,又调来廖磊的第21集团军。

    9月21日,前线部队的部署也做了调整,以应对作战需要:第15、19集团军编为左翼兵团,陈诚为总司令,下辖3个军团、江防军总司令部及总预备队,共约16个师、2个要塞司令部、4个独立团、1个江苏保安队,作战地域为蕰藻浜以北的万桥、罗店、广福地区;第9集团军为中央兵团,朱绍良(取代因病调任大本营管理部的张治中)为总司令,下辖7个军18个师、1个独立旅、1个炮兵旅、1个淞沪警备司令部和1个上海保安总队,作战地域为北站、江湾、庙行一线及其以西地区;第8、10集团军为右翼兵团,张发奎为总司令,下辖10个师、3个独立旅、3个新编旅、1个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和1个岸防部队,作战地域为苏州河以南至杭州湾北岸地区。加上不久后赶赴上海参战的第21集团军及川军刘湘部5个师,国民党军总兵力达75个师、70余万人。

    中国军队转入防御后,日军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22日,日军集中主力猛攻固守罗店的左翼军阵地。防守这里的第18军和叶肇第66军拼死抵御,阵地屹立不动。次日黎明至24日夜,日军复以两个师团持续冲锋,国军第159师、160师以全体阵亡的代价坚守了12个小时。日军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鉴于日军有以主力于宝浏公路两侧地区,击破左翼军之势,为保存实力,持久消耗敌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命令左翼军各部队逐次转入第二线阵地防守,相机打击日军。此时,松井石根见从侧翼突入包围中国军队的企图无法实现,决定改分割包围为中央突破,集中兵力进攻蕰藻浜一线。10月1日开始,日本海军、航空兵协同地面部队发起新的攻击。北路以山室宗武第11师团指向广福、陈家行;南路集中第3、9、13、101四个师团强渡蕰藻浜,向大场、南翔进攻,以切断大场至江湾地区守军与外界的联系,使之成为孤军。5-9日,国军第8师、59师、61师、67师、77师、90师及税警总团等作战部队,因连日与敌浴血激战,牺牲重大,无力对峙,相继退出阵地。9日起,日军再度集中海空火力,配合步兵向蕰藻浜南岸强攻,中国守军轮番上阵抵抗,经过数个昼夜的血战,始得遏止日军攻势。

    15日,日军突破蕰藻浜,战局再度告急。此时从广西调来的第21集团军抵达淞沪前线。蒋介石急将该集团军10个师编入中央军序列,领取作战军械和弹药。第21集团军属李宗仁、白崇禧桂系王牌部队,以能打能拼在地方军中享有威名。白崇禧这时向蒋介石献策,认为纯粹被动防守非长久之计,徒增伤亡,无法取胜,必须以一支主力部队主动突击,实行积极防御的策略。蒋介石于是下达了实施反击作战的命令。19日,中国守卫蕰藻浜南岸的部队配合廖磊第21集团军,发动全线反击。当日,日军吉住良辅第9师团、伊东政喜第101师团及第3师团一部,亦向蕰藻浜南岸发起猛攻。双方主力迎头相撞。桂军初上战场,毫无与日军交锋经验,以血肉之躯冲进密集弹雨,将日军施放的烟雾误为毒气,队形自我混乱;加上当时淞沪战场上只有桂军头戴钢盔、身穿黄色军服,极为显眼,成为日军射击的活靶子。遭日军飞机、火炮、坦克和机枪密集火力突击,桂系 2万大军一日即被打散,上万敢死队员大部战死。该集团军仅旅长即阵亡6人。激战至25日,部队被迫撤退。左翼军4个团在广福南侧向北路日军反击作战,也被日军击退。日军乘机反扑,兵锋直指大场。

    七、转移。

    23日,日军以重兵直趋真太公路,威逼大场左翼。刘行方面日军,渡过蕰藻浜后攻向大场以西塔河桥。国军第18师朱耀华、26师刘雨卿、67师黄维等部,经过艰苦抗击,阻住日军攻势。此时,中国军队从大场东面,经大场、市中心向东北而成一半圆形阵线,绕到江湾以北。庙行、大场位置突出,遂成日军眼中钉。日军调集各种火炮、飞机集中猛烈轰击,方圆数里,几为焦土;接着又以40余辆战车为前导,掩护步兵夺占胡家桥、塔河桥、走马塘等处阵地。为保存实力,守军在作出最大努力抵抗后,向南翼转移,大场失守。

    此战中国军队又蒙受惨重伤亡,第18师几乎全军覆没,师长朱耀华悲愤难当,当即拔枪自戕(未死)。大场丢失,全线撼动,塞克特防线实际上已被突破。第三战区只得放弃北站-江湾阵地。中央军撤退到苏州河南岸,左翼军也奉命转移。至28日,中国军队退入浏河、沈家桥、朝王庙、徐家行、广福、陈家行、江桥、北新泾至梵王渡一线的第二期既设防御阵地,新防线长达35千米。

    八、撤退。

    淞沪会战进入10月底、11月初,中国军队虽处于被动地位,一再后撤,但仍控制着上海。这无疑是与日本当初的判断和盘算背道而驰的。日本是个岛国,资源有限,同中国这个庞然大国比拼耐力和韧劲,是万万消耗不起的,因此惟一途径即是速战速决。此时,日本统帅部经过审慎研究商讨后认为,中国已倾全国兵力五分之三云集上海,摆出决战架势;而此前日军一直放主力于华北方向寻求决战,无异战略部署的浪费,因而提出目前刻不容缓的是迅速结束上海战役,并决定将战略重点转向华中、华东;为此,决定成立华中方面军。日军统帅部还于10月20日下令从华北和国内抽调第6、18、114师团,国崎支队(第5师团第9旅团),独立山炮第2团,野战重炮第6旅,第1、第2后备步兵团等,共约12万人,组成第10军,由柳川平助担任司令官,准备实施登陆作战,以打开局面;同时将在华北的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淞沪前线日军兵力至此增至27万人,其中包括陆军9个师团另2个旅团、海军第3、4舰队主力及空军力量。预定在10月末或11月初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地域登陆,主力以快速突进方式向黄浦江之线前进,攻占松江,切断沪杭铁路,一部向闵行渡河点前进,策应上海派遣军作战;渡过黄浦江之后向上海以西及南方攻击前进,与上海派遣军配合消灭上海周边的中国军队。

    就在日军大举调兵遣将、即将大兵压境之际,蒋介石却又寄希望于11月3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本来,蒋介石已听取了白崇禧、陈诚等人建议,决定放弃上海,采取持久战策略,全军退到上海外围既设之国防工事固守,抗击、消耗日军。但\“国联\”要开会的消息传来,却搅乱了蒋介石的头脑。他在撤退命令下达的第二天,11月1日夜10时偕白崇禧、顾祝同等人乘火车,冒雨来到国民党淞沪前线中央军总部驻地南翔,在一所小学里,召集由师长以上将领参加的紧急军事会议。会上,蒋介石要求人们做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战场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10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援,并说上海是政府的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基地,如果过早地放弃,会使政府的财政和物资受到很大影响。会后宣布撤销撤退命令,各部队坚守原先阵地。新命令传到阵地上,部队一片哗然,短短两天内,命令两次反复!中国守军士气大受影响,一些已经卷好铺盖要走的士兵,只好又匆匆返回阵地,队伍秩序开始出现混乱。

    5日拂晓,日本新组建的第10军在柳川平助指挥下,由舰队护送,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之漕泾镇、全公亭、金丝娘桥等处突然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南方的背后。防守这里的,原先有张发奎第8集团军所属的4个师1个旅数万人的兵力,因蒋介石一直认为日军全力进攻上海正面,不会有从杭州湾登陆的可能,故在战事趋于激烈、兵源枯竭之时,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一一投入前方战场。待日军登陆时,在杭州湾北岸从全公亭至乍浦数十千米长的海岸线上,仅有陶广第62师的2 个步兵连、炮兵第2旅2团6连及少数地方武装防守。既无重炮,也无像样工事,面对10万装备精良的日本生力军,中国守军迅速即被日军击溃。日军登陆成功后,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合编成立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统一指挥,日大本营规定其作战地域为联结苏州-嘉兴一线以东,任务以挫伤中国军队战斗意志,获得以结束上海战局为目的,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守军。日军第6、第18师团按照预先部署,分别向松江、沪杭铁路扑去。

    当蒋介石得知日军登陆金山卫的消息时,不禁大吃一惊,立即命令淞沪战场前敌指挥官陈诚作出应变处置。陈诚急令右翼军的东北军吴克仁第67军前往增援松江。殊知,这个军刚从豫北调来,在松江附近未及集结完毕,即遭遇日军凶猛攻击,苦战3天3夜,未能退敌。11月8日夜,日军凭借强大火力从东、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守军死亡殆尽,吴克仁率残兵据守西门,兀自死战不退,最后壮烈殉国,年仅43岁。第67军全军覆没,日军遂占松江。随即兵分两路,一部沿太湖东岸,经浙江、安徽直趋南京,主力则指向枫泾镇、嘉兴、平望。9日,切断沪杭铁路及公路。

    与此同时,日第16师团在中岛今朝吾指挥下,于江苏太仓境内的白茆口登陆成功,前锋直指京沪铁路和公路,形成合拢之势。苏州河北岸的日军第6师团早在10月31日已强渡苏州河,这时迅速向两路登陆日军靠拢。淞沪地区中国70万大军顿陷危险境地,再不撤退,将成瓮中之鳖,被日军一网打尽。此时的南京统帅部和淞沪战场各个高级指挥部,已经方寸大乱,是撤是守,争执不下。蒋介石仍死抱“九国公约”国家会出面制裁日本。白崇禧告诉他,再不撤退,70万人只有白白等死了。于是蒋介石不再坚持,在11月8日晚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

    由于命令仓促,指挥失控,大撤退演变成大溃退,各部队完全没有章法,陷入极度紊乱。日军飞机在天上轰炸扫射,地面部队则穷追不舍,势如破竹地一一攻占上海各镇。本来中国军队计划撤到吴福线、锡澄线、乍嘉线和海嘉线一带,依托原有坚固国防工事,作持久抵抗,但当部队进入工事后,才发现混凝土用手可以捏碎,机枪射口大如门窗,各个碉堡间无交通壕连接,修建的300多个机枪掩体有一半不可用,甚至闹出了部队进入工事“一找不到钥匙,二没有工事图纸”的惊天笑话。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于是门户大开、危在旦夕。

    9日起,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11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南市及浦东担任掩护任务的中国部队奉令撤出阵地。当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书中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中国军队向吴福、澄锡国防线撤退,江阴保卫战开始;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中国出兵75万,未能抵挡30万日军。上海沦陷。淞沪会战拉下帷幕。

    【四行保卫战】

杨养正

上海四行仓库

谢晋元

    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中,国军在上海闸北区的抵抗,日渐艰难。蒋介石命令该区所有军队撤出上海西部郊区,同时令第88师单独留守。88师师长孙元良最后决定只留1个加强营---第72军88师524团第1营为基干,配属必要的特种部队,组成一个414人的加强营,由中校副团长谢晋元带兵坚守。当晚10点,驻扎在上海北站的第524团,接到命令,要求撤回位于四行仓库的师部。第1营营长杨瑞符,面对这条要求撤出已坚守两个多月的阵地的命令,一时难以接受,但在得知孙元良是让第1营防守四行仓库后,便同意撤退。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闸北区苏州河西岸。一座混凝土建筑,是由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家银行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建于1931年,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是该地区最高的建筑。由于先前被当作第88师师部,因此仓库中贮存了大量食物、救护用品及弹药。 524团团长谢晋元,陆军中校;团副,上官志标,陆军少校;1营营长杨瑞符,陆军少校。1连连长,陆军上尉,陶杏春;2连连长,陆军上尉,邓英;3连连长,陆军上尉,石美豪(负伤),连长,陆军上尉,唐棣;机枪连连长,陆军上尉,雷雄。第1营作为一支加强营,最初接近800人,但经整个淞沪会战的消耗,到该次战斗前,包括军官只有453人。部队从北站转移到四行仓库的过程中,人数又降为414人。经过2个月的艰苦战斗,国军损失了大量原经过德式训练的士兵,通过5次兵员补充后,此时的士兵大多为原周围省份的驻军。他们大多来自湖北驻军第5团第1营。湖北方面不愿意将他们训练最好的军队送到上海。因此,被送到上海的都是些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招募的、尚未完成训练的新兵。为迷惑日军,中国军队在正式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1营”,让日军以为有1个团防守四行仓库。该团每人装备一支中国仿造88或98式步枪、300发8毫米毛瑟子弹、2箱手榴弹、1顶德式头盔,1副防毒面具及食物袋。守军共装备有27挺轻机枪,大部分为捷克式轻机枪,接近每班1挺,4挺24式水冷马克沁机枪、以及1个迫击炮排。

    日本陆军上海派遣军的松井石根第3师团,是日本帝国陆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在整个淞沪会战中,受到国民革命军第88师的重创。他们称88师为闸北可恨之敌。尽管如此,日军3师团指挥系统尚属完整,同时拥有空军、海军的炮火支援。该师团装备有94式轻装坦克及89式迫击炮,步兵使用38式步枪。

    27日晚,国军88师524团第1营各连分批穿过前线。杨瑞符命令1连去四行仓库,他自己带领2连前进。而3连、机枪连和1连第3排的士兵却无法联络。那天夜里,苏州河对岸公共租界的2名英国军官,悄悄向四行仓库走来。因为他们发现整个上海的中国军队都在后撤,只有这里还有中国军队坚守着,他们怕把战火引向租界。为了自身的安全,想来探个究竟。“贵国的军队不是都撤退了吗?你们为什么不撤?”一名英国军官问道。“我们奉命死守上海。”谢晋元回答他。“如果你们愿意交出武装,我们将准许你们撤入租界,”另一名英国军官提议道,“我们将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谢晋元毅然拒绝。他说:“我们中国军人宁愿战死,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我们的生命可以不顾,但枪决不能离开我们的双手,阵地决不能丢。”两个英国军官对谢晋元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深表敬佩。临离开前,一个军官又问道:“你能告诉我,你们有多少人吗?”当时这个团在四行仓库的兵力实际上只有400多人,但为了壮大声势,谢晋元大声回答道:“有八百人。”第二天,“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消息,不胫而走,到下午就传遍了整个上海。这便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第二日早上,有关中国军队仍在四行仓库保卫闸北的消息在上海传开,引起了中国童子军杨惠敏的关注。她将在整个保卫战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凌晨4点左右,杨惠敏听到枪声,沿苏州河行走,发现英国士兵向仓库丢了一袋香烟。她问新垃圾桥头的英国士兵,对岸发生了什么。英军回答四行仓库有中国守军。于是她要求附上自己的纸条。不久,仓库传回纸条,说明他们需要弹药与食物。杨惠敏向上海商会求助,对方并不相信。上午9时,随大部队撤退途中,得到有关1营留守四行仓库消息的3连、机枪连和1连3排才到达四行仓库。谢晋元将1连沿西藏路部署在四行仓库右翼,3连在左翼交通银行仓库大楼对面,2连在中央担任四行仓库外围守备。机枪连除以两挺布置在楼顶,担任防空,其余分配1、3两连,完成全营火力网的编成。苏州河北路有原为防御租界内欧美军队的防御工事,但工事的枪眼是向现在中国守军方向开的。为了防止日军利用,中国守军便在其中埋下炸药,后日军进入其中,中国守军引爆炸药而对日军造成伤亡。守军用仓库内的沙袋装玉米、大豆和其他货物,构筑工事,并将楼内电灯全部破坏,以便隐蔽,焚烧四行仓库周围房屋。

    上午7时,日军第3师团开至上海北站,午后1时,开至四行仓库附近。约10名日军接近防御工事,进行侦查,很快被击毙。午后2点,由第3连排长尹求成带领的一队中国侦察兵与约50名日军交火。之后不久,1个连的日军从西侧发动进攻,3连连长石美豪面部中弹,继续指挥战斗,直到腿部再次中弹。大约70名日军进入仓库西南墙根---中国军队的火力死角。守军爬上楼顶,向其投掷迫击炮弹及手榴弹,炸死日军7名、伤数十名。

    四行仓库是钢筋水泥结构,有五层。一条大马路对面是英租界,背后是苏州河。日军坦克就在马路那端,对着国军狂打,头上还有飞机扔炸弹。谢晋元团长命令1连1排守住紧挨仓库的一栋三层砖瓦房。这房很容易被炸垮。排长杨养正安排2架轻机枪守1楼、3楼,重机枪守2楼,他自己守在3楼。杨养正,原名杨得余,杨德余,1914年生于湖北随州,19岁入伍,后从湖北调防南京。1937年10月,他作为88师524团2营1连1排排长,参加了松沪抗战,守卫四行仓库,成为著名的“八百壮士”之一。团长谢晋元不断巡视,告诫大家,不能让日本人把仓库攻下来!

    在第一波攻击失败后,日军向储有燃料及木材的仓库西区放火。下午5时大火被扑灭。同时日军在闸北进行抢掠纵火。晚上9时,营长杨瑞符判断当日日军不会再发动进攻,便下令做饭并加固防御工事。那天有2名守军阵亡、4人受伤。28日,中国守军连夜抢筑工事,没人睡觉。早上,谢晋元用杨惠敏得到的上海商会电话号码,进行联系。四行仓库的位置及建筑结构对守军相当有利。四行仓库临近公共租界,日军不敢用海军炮火攻击。他们怕炮弹落入公共租界内。因为日本此时不愿同欧美开战。日军也不敢像在上海其他地方那样,使用芥子毒气。怕其罪行暴露在全世界面前。7时,1架日军轰炸机在仓库上方盘旋,因怕误中公共租界,并未投弹。在遭到守军防空火力攻击后,日军轰炸机离去。8时,营长杨瑞符召集全营干部讲话,鼓舞士气。10时,谢晋元与杨瑞符共同视察工事,观察日军动向。他们在楼顶上发现一队日军沿苏州河北路移动,大约在1000米外。谢晋元拿起一支枪,向其射击,当场击毙日军宪兵1名。四行仓库西侧,布满弹痕。新垃圾桥在四行仓库右侧。下午3时,开始下雨,仓库周围的火逐渐熄灭。日军在西侧发动另一次主攻,他们占领了交通银行大楼,并在四行仓库北面部署加农炮进行攻击。加农炮对四行仓库厚重的墙壁,无法造成致命伤害,而在交通银行大楼内的日军,又很容易被占领制高点的中国守军压制住。两小时后,日军放弃进攻,但切断了四行仓库的供电及供水。当日由1连陶杏春连长、营部军官汤聘梓和机枪连杨排长带领的一小队中国士兵,加入了战斗。

    这期间,上海商会得到了中国守军仍在闸北的消息后,相当激动,很快通过电台传遍全城。雨中人们聚集在苏州河南岸,为守军助威。上海市民向守军捐献了10多卡车给养。卡车于夜间抵达四行仓库附近,守军用沙袋筑墙到卡车旁,将给养拖至仓库。搬运给养用了4个小时。3名守军阵亡。守军收到了食物、水果、衣物、器具和来自市民的慰问信。杨惠敏领着一队记者也来到了四行仓库。谢晋元与杨瑞符因事繁忙,由机枪连雷连长代为接见。通过上海商会,守军要求美军送10名重伤员离开战场。美军趁夜将伤员抬离出去。同晚,上海商会决定向守军送一面中华民国国旗。杨惠敏将国旗送入四行仓库时,由最高指挥官谢晋元亲自接旗。当杨惠敏问及守军的作战计划时,守军回答誓死保卫四行仓库。杨惠敏十分感动,向谢晋元索取所有守军的名册,将其通告全国。但为了迷惑日军,同时又不使杨惠敏失望,谢晋元让人根据原524团的名册伪造了一份800人的名单,包括之前送出就医的伤员。谢晋元告知大家,若外界问起仓库中有多少守军时,要回答有“八百壮士”。

    29日早上,上海市民发现四行仓库楼顶升起一面中华民国国旗。苏州河对岸聚集欢呼的群众超过3万人。日军气急败坏,对中华民国国旗发动空袭。由于密集的防空炮火,顾忌误伤公共租界,日军飞机没能摧毁中国国旗就撤退了。经过两天的战斗,四行仓库外的防御工事和仓库本身都遭到了破坏。中午,日军发动了最大规模的攻击。加农炮和轻装坦克从各个方向发动进攻,迫使中国守军第3连从仓库外的工事中撤回仓库内。四行仓库西侧本来没什么窗户,而日军的炮击却给守军打开了许多射击孔。一队日军试图通过梯子爬入仓库2楼,谢晋元当时恰好在2楼窗户前。他一手夺过第一个上来的日本兵的枪,另一只手将其推下,之后向第二名日军射击,最后推倒了梯子。一名在战斗中负伤的士兵将自己绑上手榴弹跳下仓库,与20名日军同归于尽。战斗持续到天黑。此时日军的进攻都有装甲车和加农炮掩护。日军再次失败后,用挖掘机向四行仓库挖隧道。河对岸的市民用大字报通知日军的行动。有个人发现日军准备再一次发动进攻的情报,立即打电话通知四行仓库内的守军。

    30日早上7时,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本次进攻只有少数步兵参加,大部分时间用加农炮进行攻击。因为四行仓库建筑坚固,又有充足的沙袋和修理材料。在日军试图摧毁仓库的同时,守军时刻对仓库进行修复。加农炮炮火相当密集,平均每秒都有炮弹落下。傍晚时,日军用数盏探照灯照亮四行仓库,便于炮击。30日的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守军摧毁了日军数辆装甲车。上海租界的外籍人士,不愿意战斗地点与他们如此接近。面对日本的压力,他们同意劝说中国军队停止作战。29日外籍人士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蒋介石看到绝大部分中国军队已经撤离,并重新部署到了新的位置,战斗本身已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所以下令部队31日撤离四行仓库。上海警备司令杨虎被安排与英军将军斯马莱特会面,决定第524团撤至公共租界,并和正在上海西部战斗的第88师汇合。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也表示同意,并保证允许中国守军撤退,但事后很快就反悔了。谢晋元希望能够继续留守四行仓库,直到战至最后一人。张柏亭最终劝说其同意撤退。午夜,11月1日,谢晋元带领376人分小队、分批次通过新垃圾桥撤入公共租界。约10人在撤退中被日军机枪打伤。

    保卫四行的战斗打了4天5夜。战士们有时趴在机枪上,闭一会儿眼就算睡过了。仓库里有些糯米和小麦,饿了就熬点来吃。他们互相鼓励说:“死也不愿做亡国奴!”后来接到上级命令撤退到英租界。有的战友牺牲在飞奔过马路的途中。为了掩护战友,排长杨养正抢过1架轻机枪:“让,我来打!”历经生死战斗磨难的他们,没有倒下!杨养正说:“不正因为我们是正义的么?我们是在养天地之正气啊!所以,我把杨德余改名为杨养正。”凌晨2时,所有守军完成撤退。

    撤退完毕,524团1营马上又被租界内的英军拦截,没收武器,限制自由。因为日军威胁:如果让他们离开,就要入侵租界。他们被送至公共租界西部、意大利防区的胶州路进行隔离。蒋中正提升了所有参加保卫战的军人的军衔(各晋一级),并授予谢晋元与杨瑞符青天白日勋章。在他们被软禁期间,上海市民经常探访他们,进行文娱表演。军官为士兵开设了多种课程,如外语、数学,甚至还有基督教神学。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者陈望道也经常到营地探望。士兵继续进行每日的军事训练,并保持高昂的斗志。他们抵住外界的压力,坚持升国旗、唱国歌。

    四行仓库保卫战,524团谢晋元以下414人,27人受伤, 10人阵亡,而大日本帝国陆军第3师团松井石根部,超过200人阵亡。这个消息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向外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人决不当亡国奴!

    战后,由夏之秋作曲、桂涛声填词的《歌八百壮士》传遍上海,传向四方:“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分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我们的行动威烈,我们的志节豪壮。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走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吴克仁军长】

吴克仁

 邓玉琢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

    1937年11月9日,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而完成阻击任务的67军,已经伤亡大半。军长吴克仁率余部从北门突围西撤。在泅渡苏州河时,被日军便衣队射击,不幸中弹牺牲。他以身殉国,成为抗日战争初期,最早牺牲在正面战场的高级将领之一,也是东北军以至整个淞沪战场上牺牲的唯一一位中将军长。

    吴克仁,1894年-1937年,满族人,出生于吉林省(现黑龙江省)宁安县三道湾一个农民家庭。1915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后入皖系边防军,后转投奉军,由排长累迁至营长。1925年,赴日本学习炮兵。回国后,任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导队上校队长,后改任东北炮兵第18团团长。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突然发动侵吞中国东北的侵略战争,驻守沈阳北大营的第7旅官兵受不抵抗命令之掣肘,含愤撤出沈阳城。设在东山咀子的各兵种研究班、教导队也接到不得抵抗的命令。吴克仁目睹日寇横行暴虐,人民遭受蹂躏,深感痛心,满怀遗恨,率领研究班辗转进入关内。之后研究班撤消,吴克仁受任东北炮兵第8旅旅长。他深以不能杀敌卫国为耻辱,积极主张抗击日寇、收复失地,成为东北军中抗日激进派将领之一。

    1933年3月,日本继侵占东三省后,又侵吞热河,炮轰榆关,兵逼长城,华北局势顿呈危急。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声下,国民党被迫命令张学良调集东北军在长城御敌,又调集3个中央师北上,长城抗战拉开序幕。此时,吴克仁已由炮兵第8旅旅长调任第67军(军长王以哲)第117师副师长,师长是原第十九路军抗日名将翁照垣。翁、吴二人志同道合,相处甚好,见杀敌之机已到,动员全师官兵奋起投入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打响后,参战的中国军队奋勇抵御,以相当代价给来犯之敌以沉重打击,扼止了日军长驱直入的攻势。进入4月,日军攻势加强,而蒋介石却忙于江西剿共,对喋血长城的中国军队不再作实质性的援助,致使中国军队后援不济,日军终于突破长城的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要隘,兵逼华北。为挽救战局,第67军奉命撤至滦河右岸,阻日进犯。当时,第67军正面之敌有日军第6、14两个师团、一个骑兵联队及一部分伪军配合。4月28日第107师619团首开战绩,团长赵镇藩率两营敢死队乘夜幕由滦河上游偷渡,突袭河东岸桃马渡村的敌营,斩杀日军145人。消息传开,轰动平津,也给吴克仁和第117师官兵极大鼓舞。这时师长翁照垣因张学良下野而辞职,师长一职由吴克仁继任。吴克仁临危受命,为鼓舞士气,他身先士卒,号召全师官兵学习友师的拼杀精神,为守土御侮建树战功。5月初,第117师在抚宁一线与敌接战。参战官兵同仇敌忾,一鼓作气截获敌军弹药车23辆,第649团一个排的士兵为掩护大部队全部壮烈牺牲。5月9日,3000余日军围攻抚宁城,守城的第117师一个连官兵誓与城池共存亡。面对强敌英勇无畏,鏖战一昼夜,除生还一名排长和10余名士兵外,余皆殉难。在守士卫国的战场上,吴克仁和他的第117师,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在第67军广大官兵的拼死抵御下,日军一时无力进展,双方处于胶着状态。之后,由于冷口方面守军溃败,情况发生逆转,日军进至滦河上游,从中央突破守军防线,造成第67军腹背受敌,应战不支,被迫撤离战场,退至丰润县城。日军尾随追击。为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吴克仁奉命占领丰润县城外南北之线,构筑工事,阻敌前进,并担负收容任务。但工事未及完成,日军便在飞机、装甲车掩护下,气势汹汹扑来。吴克仁指挥全师官兵死顶硬拼,多次打退敌人的迭次进攻。日本侵略军不甘罢手,组织援军,连续发起凶猛的攻势。第117师伤亡严重,却没有一个人退却。就这样,吴克仁指挥全师官兵,与优势之敌殊死拼杀,在丰润城外坚守整整一日,成功掩护了大部队的撤退。5月31日,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签定,日本要求中国军队立即撤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之地区,不再前进。国民政府已在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的占领,拱手把察北、冀东等地让给日本侵略者。消息传来,吴克仁同东北军广大爱国官兵一样,无不气愤填膺,却又无力回天。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第67军奉调河南参加剿共。吴克仁对不能抗日反而把枪口对内,深感与自己的夙愿相违。

    1934年春,张学良自欧回国,受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影响,高唱“拥护领袖”口号,接受蒋介石所委鄂豫皖剿匪副总司令一职,调东北军南下剿共。吴克仁任117师师长。9月红25军自鄂豫皖西撤,进入陕南。张学良奉蒋介石令,派王以哲率67军开赴陕南追击。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蒋介石委张学良为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督率王以哲等部进攻陕北。王一哲在榆林桥、直罗镇两次战斗中被红军歼灭近3个师。张学良既遭到红军的沉重打击,又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争取下,认识逐步转变,终于在1935年底又移驻陕北。

    1936年春,吴克仁参加了张学良为首的东北爱国进步军官秘密组织“抗日同志会”。4月在洛川与周恩来会谈,达成东北军与红军合作抗日的协定。此时吴克仁已升任67军副军长,随王以哲进驻延安,与参谋长赵镇藩共同协助王以哲执行张学良与红军达成的协定,负责对陕北红军输送弹药物资,保护红军人员来往的安全。东北军虽然是支军阀部队,但通过和红军的频繁接触,思想很快发生了变化,许多爱国军官和广大士兵强烈要求停止内战,打回东北老家去。西安事变爆发后,王以哲留西安协助张学良处理军政大计,吴克仁则率67军移驻陇东平凉地区,监视蒋军朱绍良部的行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到南京,被蒋扣留,东北军内部因此发生混乱。王以哲竟被孙铭久等少壮派所杀。67军官兵闻耗,极为愤激,纷纷要求进兵西安为王以哲报仇。吴克仁与王以哲友谊素笃,虽极悲痛,但为顾全大局,力予劝阻,使东北军避免了一场更大的自相残杀的灾难。王以哲遇害后,吴克仁经西安抗日联军总部委为67军军长。

    1937年2月,东北军调离陕甘,东移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67军军部移驻界首,各部分驻阜阳、涡阳、沈丘等地,所辖5个师经过整编,合并为107、108两个乙种师。东调期间,吴克仁赴奉化接受了张学良的门见后,对报界发表谈话,表示决心秉承张学良将军和平解决陕事、团结抗日的初衷,将部队带成一支抗日劲旅。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吴克仁愤慨万分,昂然请缨上阵杀敌。1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布动员令,东北军刘多荃、吴克仁皆在动员之列。7月末,吴克仁接到北进沧县增援宋哲元第29军的命令,迅即集结部队,乘敞篷货车冒雨向沧县进发。到达沧县后,又接第一战区电令驰赴大城附近,接替29军正面阵地,在姚马渡、大城、文安一线之防务。时值华北各地连降暴雨,平地水深过膝,一片汪洋,汽车无法通行,只好将辎重改为驮载和人担。这样,每个官兵都增加数十斤的重负。但自一二.九救亡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即派刘景希(谷牧)、杨西光等一批共产党员在该军开展工作,官兵都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开到前方后,中共东北特委又派于毅夫等人以东北救亡总会名义前去慰问、鼓动,全军上下斗志昂扬。吴克仁鼓励官兵们战胜困难,守土杀敌。情绪激昂的全军将士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子牙河前线,受到第一战区的通令嘉奖。部队到达前线后,立即在泥水中赶修工事。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官兵们克服时间紧、建材缺的困难,很快筑起初具规模的工事。8月21日,日军向津浦线发动新的攻势。吴克仁率67军对沿子牙河南下之日军中岛师团进行了顽强的阻击。8月下旬开始,日军小股骑队开始出现在姚马渡以北地带。吴克仁部署各部队寻机出击,歼灭日军骑队一部。

    9月1日,日军对中国军队的华北防线展开了全面攻势。日军第16师团在飞机、重炮掩护下,沿子牙河攻击第67军防守的大城防线。吴克仁指挥全军奋勇抵御,连战数日,使来犯日寇屡屡受挫,不得前进。双方一直僵持10日之久。11日,日军增派援军发起更猛的攻势,防守马厂附近的29军渐感不支,撤离战场南退,使第67军右翼暴露。日军转而对第67军右翼东辛庄、东西次河等地猛攻,战局呈现险恶。为保证正面阵地,吴克仁决定夜袭东辛庄之敌,同时出动主力反攻姚马渡。战斗打响后,将士们奋勇拼杀,斩获甚多。战至次日凌晨,日军又出动20余艘汽艇,载有山炮、机枪等重武器,溯子牙河逆水而上。吴克仁早有预料,部署部队埋伏在姚马渡附近,待日军船队驶来时,首先以优势火力将第一艘敌艇击沉,然后对后续敌艇分段截击。此役,67军击沉敌艇5艘,毙伤日军官兵300余人。直到9月下旬,大城防线依然在第67军的控制之下,得到了南京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电令嘉奖。

    之后,日军发动更大攻势,吴克仁率67军放弃姚马渡,辗转经献县到达邯郸,拨归商震指挥,担任防守临名关的任务。10月15日,日军土肥原师团猛攻临名关,67军在敌军猛烈炮击下,死伤惨重,渐不能支,要求商震增援,商震拒不派援。16日,吴克仁被迫统军南撤,到达新乡休整。吴克仁对河北前线各军将领保存实力,怠于作战,致被日军各个击破,非常痛心,前往南京向蒋介石陈述,要求调离北战场。这时上海战局吃紧,蒋介石正苦于无兵可调,遂将该军迅速运至安亭,参加淞沪大会战。

    10月底,日军在淞沪战场攻破大场防线,国军战局急剧恶化。吴克仁再次请缨,蒋介石即令第67军连夜开赴江苏,编为右翼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指挥的总预备队,进驻青浦。11月5日,日军第10军(辖3个师团)从杭州湾的金山卫大举登陆,直扑松江县,从西线迂回中国守军的后方,战局骤然呈危。张发奎急令第67军“轻装向松江急进,痛击敌人,以保我上海右翼军之安全为要”。与此同时,右翼军代总司令黄琪翔也给松江保安司令下了手令:“该保安司令协同43军郭军长汝栋,67军吴军长克仁死守松江县城三日,违即军法严惩”。松江县城距金山卫仅30千米,松江保安司令王公玛的手下只有少数地方部队,43军郭汝栋此时也仅剩数百人的残部。王公玛接令后焦虑万分,吴克仁更是急如星火,他深知战局危急,任务严峻。为了争取时间抢夺战机,吴克仁来不及督统全军一同出发,而是率先偕军部参谋长及部分参谋人员寅夜进入松江县城,随即部署第107师师长金奎壁率部占领松江以北,出新东门迎击北犯之敌;第108师师长张文清率部占领松江南,防堵城西之敌,相机迎头痛击敌人,以保证上海友军安全撤退。

    7日,由金山卫登陆的日军已窜到黄浦江对岸,随即以凶猛的火力掩护,出动橡皮艇及木帆船强行登陆。第107师官兵以平射炮压住敌人火力,猛袭强渡的日军,当即毙伤日军5、6百人。黄浦江面敌尸累累,橡皮艇及木帆船几乎全被击沉。代总司令黄琪翔闻报后亲到战场,对该师官兵的英勇之举倍加赞赏。8日下午,日援军陆续开至,攻势加强。第107师在金鹤浜、得胜巷一线与敌激战,损失惨重。最后,日军谷寿夫师团将金师击溃,师参谋长邓玉琢战死,319旅旅长吴骞负重伤,321旅旅长朱之荣光荣牺牲,团、营长亦伤亡多人。余部直趋苏州河左岸撤退。

    与此同时,张文清率108师开出城外,敌人崎登旅团即已接近松江城垣。张文倩令322旅旅长刘启文率部占领松江城至石湖荡之线。108师在松江与石湖荡之间的三十号桥与敌遭遇,激战中322旅旅长刘启文殉国。日军趁机迁回到第108师的后面,第324旅旅长夏树勋率残部死守松江西关,阻敌迫近松江县城。傍晚时分,日军后续部队源源开至,双方演成巷战,战斗极为残酷。由于忪江城外两翼作战伤亡惨重,日军大部队如潮水般涌至松江县城,东、南、西三面被围,情势万分危急。为完成“死守三日”军令,吴克仁数次出城督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终将敌势压下,战局渐呈稳定。8日夜半,死守松江三日的军令已经胜利完成。夜10时到11时之间,一些军官主张立即撤出松江,以争取主动,减少伤亡。但吴克仁坚持一定要守到午夜12时,否则不算圆满完成军命。9日凌晨,吴克仁才下令突围,他让郭汝栋军长先行撤离后,才率指挥部人员和王公玛从北门突击,分别向昆山方向、金山方向急进。此时,我方上海守军已纷纷撤下,大量人群车马拥上公路,加之日军迂回部队堵截要道,情况极度混乱。吴克仁拒绝了随行人员另择小路的建议,坚持指挥部队攻下敌军阵地,打通公路,使人群得以通过。9日下午,吴克仁率余部抵达青浦和昆山交界的白鹤港,准备从这里越苏州河西去昆山,但桥已被敌机炸毁。吴克仁当机立断,指挥部队涉泅渡河。这时天上敌机屡来轰炸骚扰,日军地面部队迂回在附近搜索。吴克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沉着指挥。傍晚时分,正当部队渡河即将完毕,在白鹤港遭到日军便衣队袭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43岁。同时殉难的还有军参谋长吴桐岗等。

    邓玉琢,1903年-1937年,辽宁省东沟县前阳镇石门村邓家堡人。早年考入东北讲武堂。1935年,张学良集训东北军高中级军官时,他被聘为战术课教官。1936年,邓玉琢出任西北抗日联军总部参谋处处长。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他积极协助张学良,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军政措施,亲自到雁门关布防,指挥东北军官兵,防止了何应钦派兵进攻西安,从而为推动全国人民联军抗日、防止内战,做出了贡献。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后,为维护和坚持抗日大业,邓玉琢临危受命,出任东北军第67军107师少将参谋长。

    1937年11月5日,侵华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企图切断中国守军的后路。危难时刻,67军受命担负掩护上海主战场中国军队撤退的任务。邓玉琢率领107师官兵冒雨进军,抢占了松江县城。11月6日晚,在松江东南米市渡附近约30米正面的阵地上与登录日军浴血奋战,打退日军多次进攻。11月8日夜12时许,107师已完成了阻击任务,上海主战场中国军队大部队已安全撤离。此时,侵华日军已将松江县城三面包围,仅剩一面的苏州河大桥又被敌机炸毁。11月9日傍晚,邓玉琢在白鹤港租住部队渡河突围,他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正在这时,突遭日本便衣队袭击,邓玉琢和军长吴克仁、军参谋长吴桐岗等人壮烈殉国,他所率领的107师将士英勇不屈地为国捐躯。

蔡炳炎

黄梅兴

路景荣 

杨杰

庞汉祯 

秦霖

官惠民

吴继光

    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另2个旅团30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另9个旅75余万人。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淞沪会战,国军阵亡军长1人、师长副师长4人、团长28人、营长44人、校尉级以上军官近千名。

    蔡炳炎,1902年-1937年,安徽合肥人,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1937年8月率所部由常州洪庙赶赴上海郊区,参加松沪抗战。21、22日蔡炳炎写给妻子两封信,表达了对妻子和家人的关爱。家书还写道:“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赤诚的爱国情怀令妻感动。家书寄出后的第4天,蔡炳炎血洒疆场,为国捐躯。

    黄梅兴,1897年-1937年,广东梅县人,第9集团军第88师第264旅旅长。1937年8月14日下午3时许,他亲临前线指挥,在连续攻破10余个日军坚固堡垒后,不幸在爱国女校附近被日军迫击炮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0岁。一同殉国的还有旅部参谋主任邓洸及通讯排官兵30余人。黄梅兴将军是淞沪抗战国军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后追授陆军中将。

    路景荣,江苏武进人,1902年生,国军第98师583团团长,师部少将参谋长。1937年9月10号在上海月浦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5岁。

    杨杰,河北容城人,1895年生,国军第1军第1师第1旅副旅长。1937年10月11日,在淞沪会战顾家宅之役中牺牲,时年41岁。

    庞汉祯,广西靖西县人,壮族,1899年生,国军第7军第170师第510旅旅长。1937年10月18日,他率部抵沪参战,19日夜进入阵地,接替517旅守备谈家头至陈家行一线。22日,日军集中第3、13 、101 三个师团主力进攻国军第21集团军,在庙行与陈家行之间突破守军阵地,战斗惨烈。10月23日下午3时,在陈家行指挥战斗中,庞汉祯被日寇火炮击中牺牲,时年38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秦霖,广西桂林人,1900年生,国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旅旅长。1937年10月率部抵沪参战,驻守南翔,初在张家楼、湖里宅、季项宅、苏家宅一带二线布防,为预备队,后入一线参战,所部作战勇猛。10月23日,秦霖在日机轰炸中中弹牺牲,时年37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官惠民,广东曲江人,国军第4军第90师第270旅旅长。1937年10月28日在嘉定清水显牺牲,时年36岁。

    吴继光,江苏盱眙人,1903年生,国军第58师第174旅旅长,1937年11月11日在白鹤港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4岁,后追授陆军中将。(以下殉国将领,尚未搜到照片)

    朱耀华,湖南长沙人,国军第78军第18师师长。1937年10月24日拂晓,日军在150架轰炸机、10余辆坦克掩护下,集中兵力猛攻18师驻守的大场镇。18师官兵苦战3日,万余官兵几乎全部牺牲,大场镇失守。朱耀华悲愤交集,举枪自尽殉国。

    李伯蛟,湖南邵阳人,早年投军,国军第28军第63师第187旅旅长。1937年11月在上海金山卫阻击日军登陆部队,激战中牺牲。

    吴桐岗,辽宁人,国军67军参谋长,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刘启文,河南南阳人,国军67军第108师第322旅旅长。1937年11月8日在石湖荡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朱之荣,辽宁人,国军67军107师321旅旅长。1937年11月10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关山长城谣】

宋哲元

万里长城

宋哲元书

    短短数个月,平津沦陷,上海沦陷。浴血奋战的中国军队节节抵抗,没能挡住日本侵略军在长城内外的肆虐和蹂躏。《松花江上》的悲歌,《义勇军》的怒吼,手举《大刀》的拼杀,充满了破碎的山河!听!又一首长城悲歌,搅乱了中国人的心。

    《长城谣》这首歌是潘孑农、刘雪庵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的,原是为华艺影片公司所拍摄的电影剧本《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1937年春,潘孑农的电影剧本《关山万里》投入拍摄。影片讲述一位东北的京剧艺人,“九•一八”事变后,携妻带女流亡关内,在颠沛流离中,自编小曲,教育幼女牢记国仇家恨的故事。故事里,幼女在流亡途中走失,被一音乐家收养。后来,在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募捐演唱会上,幼女演唱了一首《长城谣》。这是音乐家根据幼女父亲编的小曲谱成的。这首歌使他们父女团圆,却仍然回不了家乡。潘孑农请刘雪庵为全剧配乐并为《长城谣》歌词谱曲。不料“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影片未能拍成。潘孑农和刘雪庵各奔他方,失去了联系。

    同年九月,潘孑农在赴武汉的轮渡上,遇见一支青年抗日宣传队,他们正在演唱的歌曲是那么熟悉;仔细一听,原来就是他写的《长城谣》。他不禁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影片虽未拍成,刘雪庵却已将歌词谱了曲,传唱开了。当时,一个19岁的周小燕在新加坡,用《长城谣》激昂演唱,感动了广大侨胞。他们踊跃捐款、捐物,有的愤然回国参加抗战,支援祖国打击日本侵略者。

    歌词中的“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赞美我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奸淫掳掠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控诉日寇的暴行,反映大众的苦难;“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表现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团结斗争必胜的信心;“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反映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奔向延安,奔赴抗日战场,要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组建八路军】

林彪

 彭德怀.朱德

贺龙

刘伯承

    淞沪会战吃紧,抗日形势高涨。1937年8月22日,蒋介石终于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设立总指挥部,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下辖3个师,每师2个旅,每旅2个团,每师定员1.5万人。

    22-25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健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委员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张浩,并把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指挥部。

    25日,毛泽东发布中央军委命令: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下辖115师、120师、129师;以红一方面军为班底,组建115师,林彪任师长;以红二方面军为班底,组建120师,贺龙任师长;以红四方面军为班底,组建129师,刘伯承任师长;全军编制4.5万人。

    红一方面军第1、15军团和陕南红74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周昆(后叛变)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训处主任,肖华任副主任;辖343旅、344旅和独立团、骑兵营、炮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共1.5万人。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辖685团、686团;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辖687团、688团。

    红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红军总部直属队各一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0师,贺龙任师长,肖克任副师长,周士第任参谋长,关向应任政训处主任,甘泗淇任副主任;下辖358旅、359旅、教导团和骑兵、工兵、炮兵、辎重、特务等营。全师共 1.4万人。358旅由红2军团和西北红28军编成,旅长张宗逊(原为卢冬生,未到职),副旅长李井泉,下辖715团、716团;359旅由红6军团和红32军等部编成,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下辖717团、718团。

    红四方面军第4、31军,西北红29军、红30军和独立第1至第4团以及第15军团的骑兵团等,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共1.3万人。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辖385、386旅、教导团和特务、工兵、炮兵、辎重、骑兵等营。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下辖769、770团。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下辖771、772团。

    早在西安事变刚刚和平解决,蒋介石虽接受了“停止剿共,联合抗日”的口号,但对红军编制、红军番号、红军人数、红军军饷、干部配备、朱毛去向、陕甘特区等问题,却迟迟不愿松口。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先后在西安、在杭州、在庐山、在南京,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中共提出:“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组成一路军,设总指挥部,配正副总司令,下辖4个军、12个师、36个旅、108个团,军官由延安委派。而国民党蒋介石只给2个师、8个团的编制,不设军和总指挥部,除师长外,其他军官均由南京配备,直属国民党军政委员会领导。双方围绕人员编制和领导权问题僵持不下。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只要蒋介石同意改编红军,就是我们的一大胜利。”

    为此中共再作让步。3月8日,谈判达成5条意见,上报蒋介石审批。主要内容是: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服从国民政府及蒋介石统一指挥;红军的军饷、军械与国军享有同等待遇;编3个师、6个旅、12个团及直属队共4.5万人;设总指挥部,干部由中共推选。没想到由蒋介石指导下产生的这个协议,又反悔了。蒋介石先是同意红军改编为3个师,设总部,军官由延安派,但总司令由蒋委派;后又提出红军师以上干部全部出国考察,半年之后回国重新安排,师副职由国民党派;毛泽东、朱德离开红军到国民政府中“做事”。但中共中央坚持对红军改编后的领导权,反对国民党派人到部队任职。

    就在这个时候,卢沟桥事变爆发了。第二天,中共通电全国,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请缨杀敌。7月17日,周恩来到庐山同蒋介石举行第4次会谈。由于蒋介石幻想日本人不扩大事态,并想和日本再次媾和,谈判无果。但是,全国的抗战形势使红军的整编不能再拖下去了。毛泽东在命令部队做好自行整编的同时,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他亲笔给蔡元培等70余名学者写信,通报两党会谈情况和红军急于上前线的决心。年近古稀的蔡元培赶赴南京,绝食静待3天,逼蒋答复红军改编。8月上旬,周恩来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举行两党第5次谈判,期间拜会了冯玉祥等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阐明了共同抗日和改编红军的原则立场。冯玉祥以辞副委员长相劝,蒋介石才同意了红军编为3个师。蒋介石深知:不同意共产党的整编方案,红军上不了前线,自己罪责难逃;给了红军番号,让其名正言顺地抗日又无异于放虎归山。在内外压力下,蒋介石只好答应给红军番号,尽快让其改编。

    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蒋介石慌了。江浙是蒋介石发家之地,也是英美等国在华重要利益所在地,非东北、华北可比。再三权衡后,蒋介石终于同意整编红军。红军整编后的番号是桂系空出的第八路军,3个师的番号则是吃败仗被撤销的东北军115、120、129师。

八路军臂章

 

八路军服装

八路军臂章

    为了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八路军顺理成章地于1937年8月,在国民党统治区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这些办事机构一般称办事处,有的称通讯处或交通站,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主张,开展统一战线,推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联络友军、商讨国军正面战场和共军游击战场的配合战法,采购与转运军需物资,接待中共过往人员,输送爱国人士参加八路军,掩护中共地方组织的活动,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等。这些办事处是: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地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七贤庄1号。林伯渠任中共中央代表,伍云甫任办事处处长。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等多次到办事处指导工作,会见各界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同国民党当局商讨抗战事宜。

    驻晋办事处是由“彭公馆”改称的。早在1936年10月,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就同意中共派全权代表驻太原与其秘密联系。3月,彭雪枫化名彭雨峰,以中共中央代表身分到太原,于新满城西街30号设联络站,对外称“彭公馆”。8月,改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兼任办事处主任。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领导人常来活动,举行重要会议。中共山西地下省委机关也在此办公。

    驻南京办事处,地址在南京市傅厚岗66号。博古为中共中央代表,叶剑英为八路军代表,李克农为办事处主任。办事处代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继续同国民党当局谈判,联络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下山、组编新四军,营救被国民党关押在南京的共产党人出狱,恢复与建立长江流域和华南各地的中共组织等。

    驻沪办事处在上海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多福里21号。潘汉年任主任。

    驻豫北办事处,八路军总部在河南省新乡地区设立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联络处,朱瑞任处长。

    驻甘办事处在兰州市南滩街54号前院,谢觉哉任中共中央代表,彭加伦任办事处处长。办事处进行了营救和收容西路军被俘与失散人员,协助中共甘肃省工委扩大中共地下组织,承担通向苏联国际交通线上的人员接待等大量工作。
驻新疆办事处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八户梁大院,对外称“八户梁第三招待所”。陈云任中共中央代表兼办事处负责人。

    驻武汉办事处在湖北省汉口市府西一路安仁里2号,董必武任中共中央代表,李涛任处长。

    驻湘办事处,徐特立任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议、驻湘代表,王凌波任办事处主任。办事处先设在长沙市东长街(今蔡锷中路)徐家祠堂,不久迁至寿星街2号。

    【八路军赴晋】

     

周恩来         朱德        彭德怀        林彪      红军服装 八路服装

    1937年8月,日本侵略军在东战上海的同时,继续沿长城西进,欲取山西太原,进而占领整个华北。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于华北战况日趋严重,未及整编补充就绪的八路军115师343旅,作为东进抗日先遣队,于8月22日从陕西省三原地区誓师出征。要红军脱下红军军服,摘掉八角军帽,取下红五角星,很多指战员都想不通。当改编的命令一下达,很多红军战士都留下了眼泪。他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朱德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宣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要求全军干部下到连队,去给红军战士做思想工作。经过教育,广大红军明白了团结抗战的重大意义,坚决服从改编命令,穿上国民党军服。31日,343旅经韩城县川镇东渡黄河,至侯马乘火车沿同蒲路北上,日夜兼程直赴晋察冀交界地区。

    8月25日,八路军总指挥部和115师344旅在三原云阳镇大操场,举行了红军改编和开赴抗日前线誓师大会。会场上悬挂着“坚决拥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幅标语。人们举着小红旗,高唱抗战歌曲。大会由邓小平主持。参加大会的除驻云阳地区红军全体指战员外,还有云阳镇各界代表及云阳、培英两所小学的全体师生。大会向红军指战员颁发了红军建军10周年纪念章。朱德总指挥在会上作了红军改编和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动员讲话,并带领与会指战员高声宣读《八路军出师抗日誓词》:“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死敌。它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杀害我们父母兄弟,奸淫我们母妻姊妹,烧我们的庄稼房屋,毁我们的耕具牲口,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为了抗日救国,我们已经奋斗了六年。现在,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成功。我们改名为国民革命军,上前线去杀敌。我们拥护国民政府及蒋委员长领导全国抗日,服从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严守纪律,勇敢作战,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完全肃清,誓不回家。我们是工农出身,不侵犯召集人一针一线,替民众谋利益,对友军要亲爱,对革命要忠实。如果违犯民族利益,愿受革命纪律的制裁,同志的指责,谨此宣誓。”

八路军陕西三原宣誓.出征山西抗日

八路军赶赴长城抗日前线

    9月3日,第120师主力也由陕西省富平县庄甲镇出发,沿先遣队线向华北前线挺进。

    4日,八路军总指挥部由陕西省泾阳县云南镇,东进前线,指挥作战。与此同时,八路军总部对各师发出电文指出:日军华北作战计划,以占领平津、南口、张家口之线为第一步,占领沧州、保定、涞源、大同之线为第二步,进占德州、石家庄、太原、归绥为第三步;但敌兵力疲劳,进入山区后,部队供应困难,重炮、坦克均不能发挥其威力;八路军为坚持华北局面,尽可能保障山西持久战,争取民主政治的实现。为此,八路军在各方面须起积极模范作用:应以机动灵活的袭击战术,求得消灭敌之小部,兴奋友军,转变其死守、呆板之战术,造成持久胜利的发展局面;模范遵守纪律,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对一切友军政权,取尊重合作态度;扩大本身,利用时间加紧必要之训练。具体部署:120师主力以灵活的游击战向左云方向袭击,并发动晋西北及绥东群众,首先组织宁武、朔县、神池、五寨、平鲁、右玉、林格尔、清水河、偏关、河曲、保德地域的游击队;王震率718团进至五台东北豆村镇、台怀镇地区,开展五台以北、以东等地区之群众工作;115师343旅控制上寨附近,以小部袭扰灵丘、涞源之敌;344旅位于阜平东北,随时协助343旅相机袭击由灵丘向平型关西进、或由涞源向平汉路南进之敌,在可能条件下,组织有力游击队深入紫荆关、蔚县、涿鹿之间活动。预计:129师抵正太路以南,在辽县设后方机关,开展太行山脉工作。遵照上述指示和部署,9月中旬,第115师主力进至五台、繁峙、灵丘等晋东北地区和冀西阜平地区;第120师主力于9月下旬进至宁武、神澉等晋西北地区。总部和第120师358旅也于是月末进入五台山。

    5日,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周宜即赴太原、大同晤阎,商好红军入晋后各事”的指示,与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115师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副师长肖克、129副师长徐向前以及程子华、南汉宸等先期到达太原。此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已前往雁门关一带的太和岭口前线指挥晋北军事。7日凌晨,周恩来、彭德怀等人在梁化之的陪同下,赶到太和岭口同阎锡山会商八路军入晋后的活动区域、作战原则、指挥等事宜。阎答应将以五台、阜平一线的八县划为八路军活动地区,并经阎同意成立统一战线性质的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总动员委员会。12日,根据全国战区编制规划,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24日,周恩来电告张闻天、毛泽东,汇报八路军开进预定地区的地理形势时说:晋西北山势较薄,转向吕梁山脉倒更好;恒山山脉绵延至桑干河右岸,颇利敌后游击;五台山脉势最高峻、蔓延极广,南北东西均不易突入,机械兵团尤难;太行山脉沿正太路两侧山势极险,亦极利游击,与太岳山脉连接最便转移。这说明周恩来与阎锡山商定八路军115师开赴晋东北、120师开赴晋西北、随后129师开往晋东南,达到了中央独立自主地在山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目的。

    6日,八路军总部从陕西三原县云阳镇随120师余部出发东进。16日由芝川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荣河县(今万荣县荣河镇),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侯马,八路军总部领导人乘坐火车,经太原于24日到达五台县南茹村。南茹村是八路军总部出征以来第一个驻扎地。在南茹村的30天时间里,八路军总部指挥115师首战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寇最精锐的板垣师团千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缴获机枪20挺、步枪千余支,首战告捷,戳穿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八路军成了国人皆知的军队。接着,又指挥120师伏击雁门关,129师夜袭阳明堡飞机场等战斗,收复了宁武、阳阳、平鲁等地。根据前线和战争的需要,彭德怀、任弼时在这里就八路军恢复红军时期的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向中央提出了建议,并得到中央肯定和实施。

    同在9月6日,第129师在泾阳县桥底镇三里村一片空旷的田野上,召开改编誓师抗日大会。指战员们借用群众的桌凳、木板和椽皮,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检阅台。全师万余人列队在检阅台前。师部把号兵集合起来,组成了临时军乐队。大会由陈赓主持。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刘伯承检阅了部队,并作了讲话。30日,八路军第129师整装完毕,由韩城、芝川渡过黄河,向山西抗日前线进发。刚刚组建的八路军3个师分批从陕西驻地出征,经富平、澄城、合阳,由韩城县芸川镇渡过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在长城脚下点燃了抗日烽火。

    【林彪追部队】

林彪 

井冈山的同志们 

聂荣臻

    1937年8月22日-2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洛川会议。洛川,北距延安城90千米,南距国统区10-15千米,处于西安与延安之间。选择洛川作为开会地点,是为了便于军队负责人参加。当时,红军各部大多驻在西安附近地区,好应对西安事变。而林彪是在抗大卸任、赴115师供职的途中接到开会通知的。洛川会议一结束,林彪和老搭档---新任115师政委聂荣臻立即追赶部队。8月下旬,115师分为两个梯队进入山西对日作战。适逢黄土高原雨季来临,暴雨普降,连日兼旬。从洛川到西安的道路上一片泥泞,马蹄溅起的泥浆,溅得满身都是。当林彪、聂荣臻赶到西安时,浑身上下成了泥人。聂荣臻在西安小停几天。林彪继续东行,他搭火车到潼关,然后换木船过渡,越过黄河。雨季的黄河,浊浪滔天,湍急的河水滚滚而来,咆哮而去。渡船在激流中颠簸,时而跃上浪尖,时而跌入谷底,惊心动魄。只有在此时此境,渡客才能领略到黄河的雄壮,聆听到黄河的脉搏和呼吸。过了黄河,便是山西风陵渡。这里已是一片喧嚣。所有进入山西的部队均得换乘山西特有的小火车,否则只有徒步行军。山西铺设的铁轨与外省不同,均是窄轨。这是阎锡山在军阀混战时期的“发明创造”,藉以防范外省军阀乘火车长驱直入、奔袭山西省会---太原市。

    日军攻取居庸关、大同后,兵分三路: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沿平绥线(北平-包头)、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沿平汉线(北平-汉口)和津浦线(天津-浦口)展开进攻。9月11日,日军第5师团进至河北蔚县,一部西向山西广灵、灵丘进犯。广灵、灵丘一线的中国军队与日军鏖战8天之后,撤至平型关一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随即在平型关一线部署部队设立防线。这时红军刚刚改编为第八路军,归入第二战区序列,正在向山西前线开进。115师于9月14日抵达平型关以南的大营镇待命。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多次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等人会谈,确定八路军不用于正面阵地防御,主要使用于敌军侧后进行游击战。于此,115师20日向灵丘急进,22日从平型关南翼潜出,隐蔽于灵丘以南的太白山区。22日,日军第5师团21旅团开始向平型关进攻,双方随即展开激战。23日阎锡山决定使用8个团的兵力,由内长城外侧公路以北地区向东泡池、西跑池、小寨间迂回,侧击日军右侧背;同时电告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决歼平型关之敌,希电林师夹击敌之侧背。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抗日战争中的毛泽东(组图)
·下一篇:无
·抗日战争中的毛泽东(组图)
·特稿:文化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优秀新编沪剧《赵一曼》在京巡演(组图)
·文化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优秀新编沪剧《赵一曼》在京巡演(组图)
·江山、张伊:文化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优秀新编沪剧《赵一曼》在京巡演(组图)
·特稿:文化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优秀新编沪剧《赵一曼》在京巡演(组图)
·去世前一天收到抗战胜利纪念章 老人拿着放大镜看了又看
·七绝 抗战丰碑(二首)
·青州召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座谈会暨抗战纪录片评奖会
·樊光湘:青州召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座谈会暨抗战纪录片评奖会
·特稿:青州召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座谈会暨抗战纪录片评奖会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毛泽东:抗日战争(上)
抗日战争中的毛泽东(组图)
朝阳沟特大桥与现代经典豫剧《朝阳沟》(组图)
温新建:朝阳沟特大桥与现代经典豫剧《朝阳沟》(组
特稿:朝阳沟特大桥与现代经典豫剧《朝阳沟》(组图
特稿:父亲和毛主席难忘的会面(组图)
王伟伟:父亲和毛主席难忘的会面(组图)
特稿:父亲和毛主席难忘的会面(组图)
《西路军鏖战永昌》连载(八十六)(图)
袁永涛:《西路军鏖战永昌》连载(八十六)(图)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语录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开国上将李达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组
特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暨慰问新四
特稿:祝贺女红军王定国103岁寿辰活动在京举行(组
特稿:猴场会议:伟大转折的前夜——朱德外孙刘建
特稿:山西昔阳大寨举行纪念陈永贵诞辰百年活动(
特稿:旷伏兆中将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2014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
特稿:“人民情•公仆颂”首都各界集会隆重纪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