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才,1930年7月生,黑龙江兰西县人。1946年2月参军,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一至五次战役,三次立功。1950年被志愿军50军评为模范党报通讯员。1988年被总工会授予“爱国立功标兵”称号。1992年离休后,编写了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汉江血痕》,再现了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和平的感人事迹,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他多次应邀为学校、机关做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曾荣获三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和十多枚国内奖章。
1950年10月8日,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做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决策。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 入朝参战时期的王顺才
为了保密,当时部队的一切行动都是在绝对机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吉林,一列列军用列车向东飞驰,又转而向南。 10月的东北大地,没有了绿色。军运专列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闷罐车厢。王顺才倚坐在车厢里,列车憋足了劲呼啸前进。 入朝后,王顺才所在部队奉命在西线迎敌。战前,志愿军指战员和战士都突击学英语,用以在战场上向敌喊话。 一份简易油印学习手册发到了王顺才手里。里面是对敌喊话的英文用语和中文音译。“友阿尔杀郎德老!”对应的英文是“You are surrounded now!”翻译成中文是“你们现在被包围了”。“Surrender quickly”(赶快投降吧)被音译成了“杀卵德尔魁克里”。“ Don't act”(不要动)成了“东特安克特”。“Hands up”(举起手来)是“喊支阿扑”等等。
■ 1955年4月回国前与朝鲜人民军崔明哲大尉(左)合影
学习手册还特意标注了一条:发音以北方话为标准。 这些在今天看来令人忍俊不禁的“土办法”,在朝鲜战场上,却真正派上了用场。每次和敌人短兵相接,“东特安克特”、“喊支阿扑”就此起彼伏。 其实志愿军战士们也都清楚,自己依葫芦画瓢描出来的“英语”不标准。何况,志愿军来自国内四面八方,有云南的,有四川的,喊出来的话也就难免南腔北调了。 “就这样的英语,听懂了的美军算是幸运,可以乖乖地及时举手投降,保住小命。听不懂的,傻愣愣地持枪负隅顽抗,最后遭殃的是他们自己。”讲述这些时,王顺才忍不住呵呵笑。
■ 朝鲜姑娘为王顺才歌唱
■ 王顺才为学校赠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