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刚,1932年7月生于江苏淮安。幼年就读私塾,1949年入华东军大。1952年上半年入朝作战,曾任连队文化教员,后到团机关干部处工作。1953年参加了金城反击战,荣立三等功一次,获军功章一枚。1956年转业到南京华东航空学院生产实习科,任主任科员。后调回江苏,在县剧团担任舞美。1973年调入平桥文化站任站长。1984年调到淮城文化站任站长,同年被吸纳为县、市政协委员。1992年离休后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被市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2010年5月,被“大地丰碑——中华百业时代英模人物座谈会”主办者特邀至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会,会上被授予“共和国英雄”光荣称号,获奖牌、荣誉证书及镀金英雄纪念章。
1950年12月,马刚从华东军大结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华东工兵司令部政治部文化科工作。
抗美援朝开始,马刚所在部队一个工兵团先期入朝参战。不久团部从朝鲜派人回南京司令部机关要干部,他得知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是一次去朝鲜的机会,一定要争取。当他找到政治部夏同浩主任问此事时,夏主任并不承认有这么一回事,劝他安心工作。他想:首长一定不想放我走。他下定决心,写了一份请战血书,交给了夏主任。三天以后,组织部门找他谈话,同意了他的请求,他十分高兴。
1951年8月19日,他们一行20余人从浦口登上北上的列车。到了朝鲜,马刚被分配在机械连担任文化教员。他找了一首好听的《二郎山》教给战士们唱,战士们唱得很带劲,大大鼓舞了士气,在开凿金平山坑道作业时任务完成很出色。 一天早晨,因为工作需要,马刚到班排住地去,路上遇到五六架低空飞行的“野马式”战斗机骚扰。敌机来势凶猛,好像擦地而飞。他沉住气,躲到路边一块巨石旁,连敌机驾驶员的脸都看得一清二楚。不一会儿敌机向西山方向的矿山俯冲下去疯狂地轰炸。只见西山旁朝鲜老百姓房屋被炸起火,他赶紧和几个战士一起跑去救火。经过奋力抢救,救出了四五个朝鲜老百姓和一些粮食。
■ 青年军官马刚
1953年6、7月份,朝鲜战争进入到白热化的最后拼杀阶段,我军发动了夏季反击战,即金城反击战。团部派了两个营的兵力上了前线,执行金城钢铁运输线上的金刚川大桥抢架和保卫任务。他们的任务很艰巨。团政治处组织了赴前线慰问活动,慰问组一行20余人,主要成员为功臣模范代表,马刚也有幸被选入。6月下旬,他们出发开赴前线,目的地是金城前线工兵指挥所。
去金城前线的道路很艰难,沿途要通过两三道敌炮封锁区。这不是一般的炮击,而是平均每分钟要落下三四发榴弹,威力很大。除了敌炮的阻拦,敌机也很疯狂,老天还下起了大雷雨。他们的汽车快到金刚川附近时,由于滂沱大雨,又是天黑,迷了路。带队的政治处王助理号召党团员站出来去探路——寻找我前线指挥所。马刚自告奋勇站了出来,另外两位同志也主动站出来。这样他们一行三人,乘着夜幕雨雾踏上了西行的泥泞道路。
不知不觉走了3个多小时,肚子饿得慌,身上湿透。他们进了一个通天洞避雨,泥水从天而降,他们被泡在雨水中,忍饥受冻。好不容易挨过六七个小时,天蒙蒙亮,3个“落汤鸡”又踏上了西去的路。清晨7点多钟他们才到达金刚川,站在江边,望着涛涛江水。三人中只有马刚一人会游泳。经过一番通力协作,他们终于渡过了江,艰难找到了我军的高炮阵地,在首长们帮助下,晚上9点多终于到达工兵前线指挥所。
指挥所张参谋长见到他们的到来,十分高兴。自打他们慰问组从团部出发至今,已有三四天了,后方打电话到前方均沓无音讯,双方领导怎能不着急呢?现在才知慰问组迷了路。他们三人由于连续疲劳行军,再加上忍饥受饿,风吹雨淋,身体透支很厉害,有一个病了,另一个腿痛走路不方便,唯有马刚还能再坚持一下。当参谋长要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连夜返回将迷路的车队领回指挥所时,马刚立即表示一定担此重任。首长便让他带上两个全副武装的战士执行此任务。大概晚上10点半钟他们就动身了,还是走原路,从金刚川涉水过江直奔金刚山脚下,一直到第二天中午12点左右才到达。
■ 前排中为魏巍,后排中为马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