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热情、自律的作家
1986年清明后,葛文的老伴——诗人田间的骨灰被送回老家,安葬在无为县羊山乡的羊山头,葛文第一次踏上羊山这片美丽的土地,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民,哺育了诗人田间。在北方农村做了一辈子群众工作的葛文,来到这江南的山乡,她怎能不去接近那里的人民?她冒着细雨,走访了老贫农孔发鱼;她以一位革命工作者的心态,结交了当地众多爱诗的青年学生。
赵同峰当时在羊山完全中学担任团委书记,完中校长听说诗人田间的夫人葛文回羊山老家,就想请葛文为完中作一场报告,安排赵同峰去请。4月7日,诗人田间的骨灰在羊山头安葬。下午,赵同峰和同事一道去羊山头,在田间的墓地找到葛文,她爽快地答应了为完中作报告。赵同峰十分高兴,并安排第二天早晨派车来接。谁知,葛文却不同意要车接。4月8日早晨,赵同峰还是叫了一辆车去羊山头接葛文,却得知葛文和田间的亲属共6人已经坐三轮车去会场了。
1943年田间、葛文夫妇在保定阜平农村留影
从上午的8点到中午11点三个小时,葛文满腔热情地作了“田间生平事迹报告”。报告会结束后,校领导请葛文到办公室休息。不知是哪个老师带的头,拿来笔和本子,要葛文题字留念。葛文毫不犹豫地拿起毛笔就写,这一写不要紧,不仅是老师要题字,学生也来了。葛文默默地写着,赵同峰看已经过了12点,实在不忍心,多次劝葛文不要再写了,但葛文坚持把要求题字的人都题完了才休息。
12点多了,校领导请葛文到饭店吃中饭。葛文说,不要你们招待。校领导坚持要招待,葛文无法,同意一道去饭店吃饭。他们随意走到路边一个小饭铺,里边全是老式的木头桌椅,完全是武松打店式的朴实淳厚、乡村美。葛文甚爱其美,她说:“咱们就在这儿吃吧,站着吃更有一种气势。”他们一个菜没要,10个人一共吃了21元钱的面条。赵同峰的面条还没吃完,葛文已经结清了饭钱。
疾呼做革命事业不染灰尘的螺丝钉
2011年5月22日上午9点,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纪念建党90周年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9周年座谈会”。90高龄的葛文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革命文艺和革命文艺工作者——不染灰尘的螺丝钉》的发言。
她说,“在当今文坛、历史研究者等诸文笔下,否定《讲话》、否认文艺为工农兵、为政治服务,高唱人性、人本性、爱之大,就是不讲阶级性等等,已习以为常。”“我的战友、伴侣田间说:诗是战斗的利刃,诗是人的品格。”“当今,对工农兵、对人民,有种种的谬论和不公。有人把劳动力当成物件,可以买,可以卖;而他们自己也可以卖灵魂、买肉体,甚至卖国。在广东富士康那个台商开办的大工厂,短短的时间里,就有十几位青年工人跳楼自杀。”“对这样的社会怪状,除了互联网上的声讨,怎么没有看到常常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的号称文艺家的人士站出来秉笔直书呢?是把人民群众看作土,还是看作金,这是一个世界观问题、立场问题。不同的世界观和立场,决定着文艺工作者的走向。”“毛主席说:对压迫者、剥削者的罪行,不去揭露,不去批判,不去为人民呐喊,这,第一是失去了作为革命‘螺丝钉’的职责。一个真正闪光的文艺战线上的‘螺丝钉’,就要敢于运用钉子似的利器,去挑开、冲破、斩断种种阻拦曝光的网和绳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希望,反映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利益的文艺工作者,仍然要学习《讲话》、实践《讲话》,做继续革命事业的不染灰尘的螺丝钉。”
葛文与大学生亲切交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