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泮池,1930年8月8日出生于胶东半岛文登一个贫农家庭。从小就是儿童团成员。1947年2月,他参军进入华东军区卫生学校胶东分校学习,不久又上了战场,参加过淮海战役,曾几次立功受奖,并在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在解放军第四军医中学(原贵州军区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曾担任学校学委会副主任、军队卫生与传染病学辅导员等,因辅导他人成绩显著而获得二等功。后来成为昆明军区卫生部规模最大、功能最综合的卫生科的科长。在建国后一系列革命和建设运动中得到进一步锻炼,确立了跟着毛主席、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坚定信仰。1990年代末,接触到《中流》杂志后,进一步打开了视野,明确了方向。2010年9月14日逝世。
恋恋不舍离开同志
2010年9月14日清晨6点,于泮池同志,这位平凡而又伟大、乐观而又坚强的革命战士,这位在昆明地区群众中享有崇高声望的离休老干部,在把接力棒交给中青年同志之后,离开了他所深爱和深爱着他的同志和亲友。
9月5日,莲花池公园召开昆明地区毛主席逝世34周年纪念大会,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的他没能来;9月9日,毛主席逝世纪念日那天,昆明群众在两个公园举办两场红歌演唱活动,已经几次告危的他没能来;9月11日,昆明地区纪念毛主席逝世34周年的最后一场大型红歌演唱活动,已经不时处于昏迷状态的他没能来。9月14日凌晨,经过短暂停止心跳和呼吸、已经不能言语的他,在儿子的陪伴下,睁大眼睛,流露出恋恋不舍的神情,在青年同志唱着他一生爱听的《国际歌》、《东方红》时,慢慢地闭上了双眼……
闪光的人生
于泮池,1930年8月8日生于胶东半岛文登一个贫农家庭。忠厚老实的父亲和刚毅坚强智慧而识大体的母亲让他从小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4月20日,于泮池(左一)、赵正彩(右一)在北京与魏巍合影
他亲眼目睹日本鬼子进村时的横行霸道、烧杀抢掠,也看到曾经非常麻木、分散的乡亲们在共产党、八路军到来之后焕发出的民族大义、团结合作。在母亲成为妇救会成员时他也成了儿童团员。11岁时他就知道了“中国有个共产党,延安有个毛泽东”,从此就有了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的朦胧意识和初步决心。1947年2月,在村里多个老乡参加革命军队并英勇牺牲之后,身为家里独子的他在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之下,坚定地选择了参军干革命的道路。
刚刚参军的于泮池,因为读过几年书而进入华东军区卫生学校胶东分校学习,不久又上了战场,在胶东军区野战医院转运站做战地卫生工作。这位年轻的革命战士参加了淮海战役,曾经几次立功受奖,并在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到了云南。
解放后,他到军校继续学习深造,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中学(原为贵州军区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并曾担任学校学委会副主任、本班俱乐部主任及军队卫生与传染病学辅导员,因辅导他人成绩显著而获得二等功。在学习和革命实践中,他懂得了更多革命道理、路线是非。学成后他回到昆明军区,负责卫生保健工作,并在1959年到1962年参加云南中医学院西医离职中医班学习,后来成为昆明军区卫生部规模最大、功能最综合的卫生科的科长。1960年代中期,他在云南杨林一个普通的村子里做了一年的“四清”工作队员。
文化大革命中,于泮池不仅很有路线觉悟,也很有政策水平,更有工作实绩。他始终努力学习领会与贯彻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以及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与领导、同事们一起,在贯彻毛主席关于“中西医结合”和“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中”的“6.26”指示中,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把昆明军区的卫生工作稳步搞了上去,得到了总后卫生部首长及兄弟军区的肯定与赞扬。
后来,于泮池被调离军区,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22分部担任卫生处处长。此后,他相继参与了二野及其四兵团卫生史的编撰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