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瑞,1922年1月生,河北省唐县人。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教授。华北联合大学第一期毕业。1937年冬参加敌后抗战,曾任晋察冀边区政府财政处税务科科长、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研究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财政部农业税司副司长、李先念同志秘书、国家统计局局长、第七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顾问。1981年起先后受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教授;曾当选为中国统计学会会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并曾当选国际统计学会副主席,是我国首次进入该学会领导机构的统计学家。撰写和主编了经济、社会、统计、人口以及诗词等方面的专著21种。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全国优秀统计图书奖等奖项,其中两部专著填补了国际学术界的空白。创作的诗词获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首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燕赵诗词协会国风奖。2009年冬,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单位评选的“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他是革命家,又是学者;他是战士,又是诗人。他十五岁参加革命,如今已九旬高龄,仍在为工农大众奔走呼号,奋斗不息。他为自己在年轻时就遇到了共产党,找到了马列主义的正确道路,并为伟大的中国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深感欣慰。他相信后人总会胜过前人,不论革命道路多么曲折,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能够实现。他在暮年不止一次说过,将来在自己生命的“晚霞”即将燃尽的时候,会哼着国际歌安详而乐观地告别人世,回归大自然——他,就是真正的共产党人、革命家李成瑞。
扎根群众的革命者 与领袖有缘的革命家庭
李成瑞于抗日战争之初参加革命。“七七事变”发生后,日寇很快就迫近了他的家乡。当时,他还是河北省立正定师范四年级的学生。在逃难中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景和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当他逃难归来,正处于报国无门的时候,听说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唐县人民抗日救国武装自卫会,就立即报名参加,成为一名宣传队员。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到群众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教唱救亡歌曲;宣传和推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政策;发动群众组织农会,为游击队动员新兵。虽然艰苦,但很愉快。
1945年,河北涞源,时任晋察冀边区政府财政处税务科科长的李成瑞,主管农业税征收工作
1939年春,李成瑞被调到晋察冀边区政府。先是做记者和编辑,后来从事征收救国公粮(农业税)工作。他在工作中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注重调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许多调查报告的初稿,就是在敌人炮楼附近的老乡家里写出来的,炮楼上敌人吆喝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李成瑞的父亲李登魁是一位乡村小学教师,为人正直,热爱祖国。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1年担任抗日村长。1942年秋,在完成征收30万斤救国公粮,向山区运送时被日寇逮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壮烈牺牲。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李成瑞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