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
谢华与夫人、老八路胡晓安合影
谢华,1918年出生在江西于都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30年12岁参加红军,16岁参加长征。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嫩江军分区卫生处长、第44军后勤部卫生处长。抗美援朝战争中任志愿军铁道兵团后勤部卫生处长。1961年起,先后任铁道兵后勤部副部长兼西南铁路建设工程指挥部后勤部长、铁道兵后勤部顾问。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3年正军职离休。2012年2月20日在北京逝世。
情谊,多指人与人相互关切、爱护的感情。情谊之于人,像空气,时时离不得;像水分,须臾少不了。谢华,12岁参加红军,在他身上体现出的革命情谊,朴实厚重,多彩缤纷,像秋水般澄澈明净,光影照人!
不惧牵连,恭敬如初向彭总敬礼
那是1967年春节前的一天。谢华时任西南铁路建设工程指挥部后勤部长,老伴探亲住成都东风宾馆,大儿子谢江阳在成都军区卫校学习。一家人汽车刚驶进宾馆大门,谢华突然大喊一声:停车!只见谢华快步走到甬道上一位正散步的老人身边,“啪”地一个立正,恭恭敬敬行了一个标准的举手礼。过了半个多小时,谢华才进屋。江阳好奇地说:那个老头是谁啊?谢华只淡淡回了句:彭老总。江阳不解地问:彭德怀不是犯了严重错误吗?你还给他敬礼!谢华面色凝重地瞪了儿子一眼,说:你小孩子懂什么!过了一会,他叹了口气,缓缓地像是解释又像是自言自语:要说彭总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我理解,但说他反党、反毛泽东思想我就想不通。以后,江阳断断续续听爸爸讲,长征他就是跟彭总走过来的。那时他在红三军团卫生部任卫生员,几乎天天见彭总。彭总看他年纪小,还时不时跟他唠两句,鼓励他克服困难,千万别掉队。彭总平反后,谢华跟儿子谈及给彭总敬礼的往事,动情地说:长征时他是军团长,我是他麾下的兵,首长脾气火爆,但对战士很亲,我永远忘不了他对我的关怀。那天,我向多年不见的首长汇报了工作和家庭情况,并劝慰他放宽心,首长很高兴。我觉得我做的对,什么“政治风险”,我才管不了那么多呢!
廖诗权,延安时期任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是谢华的老上级,后转业地方,“文革”时任成都铁路局局长,后被造反派关押。谢华任职的部门,也在搞运动,他被贴了满墙大字报,罚扫厕所,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但当他得知廖诗权的境况,着急地说:“我要去看看。”他带着警卫员和大儿子来到关押处。廖诗权一见,眼圈红了,说这个时候你还敢来看我?谢华说:你是老领导,你是什么人我还不清楚?!你的问题将来组织会有结论。今天我来看你,明天也可能被关,但我不怕。告别时,谢华问:老领导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老伴和孩子在哪儿?廖诗权说:我最担心两个女儿,如可能,帮我安排一下吧!谢华二话不说,马上赶到廖家,对他老伴说:“大姐,我把闺女带走了,我会安排好的。家里有难处尽管说。”后来谢华把廖诗权的女儿都安排当了兵。“文革”后,廖诗权夫妇每见谢华,总免不了一番感谢,但谢华却说:“如果当时我俩换个位置,我遭难,你一定也会关照我。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这份情谊你我一辈子都变不了。”
情深义重,数十年回赠感恩布鞋
万里长征,几乎天天走路,“鞋子”最珍贵。谢华回忆:长征时,许多战友因没鞋穿,双脚磨得鲜血淋漓,再一感染,就走不动了,不少人因此倒下。谢华年纪小,草鞋编不好,遇到大麻烦。此时,战友刘惠农帮了大忙。刘惠农大谢华几岁,他像大哥哥一样在行军和战斗间隙手把手教谢华编草鞋,看到谢华鞋穿烂了,就把自己也舍不得穿的鞋递过来。建国后,刘惠农转业任武汉市市长,谢华随部队进驻北京。此后,每年谢华都给刘惠农寄两双内联升布鞋。这种布鞋当时很贵。每年开人大,刘惠农如到北京,谢华就亲自送鞋上门。有一次大儿子陪谢华送鞋,听到如下对话。
刘惠农:“老谢啊,可别再给我送鞋,你给我的鞋一辈子都穿不完了。” 谢华:“长征时如果不是你给我送鞋,我早就躺在雪山草地啦。以前你管我穿鞋,现在我管你鞋穿。” 刘惠农:“那要送到什么时候?” 谢华:“要一直送到我不在了或你不在了。这是我谢华的一份情谊!”
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两双眼睛闪着泪光。就这样,谢华每年都送两双内联升精品布鞋,直到刘惠农过世。
落实政策,平等关爱解放过来的敌方人员
解放战争时期,谢华曾任第44军132师卫生部长。每次战斗结束,他都下到团卫生队、营卫生所,层层检查指导,对医务人员极其关爱体贴,被称作“亲兵之官”。不惟如此,谢华着眼夺取战争胜利大局,对解放过来的敌方医务人员也充满感情,敢于重用。当时部队奇缺高级医疗专家。日本投降后,恰恰投降人员中就有一些医疗专家。如:关东军陆军医院外科专家彬古外科手术精湛,内科专家山本诊治伤寒、回归热有一手。如何对待他们,师部意见不一。时任师卫生部长的谢华认为,这些医疗专家过去为日寇服务只是履行医生职责;现在投降了,就要用真情感化他们,为我所用。他顶着压力,指示生活上给予彬古和山本特殊优待,按师干伙食标准吃小灶,还为其各配一匹马,并有马夫为其服务。这大出日本专家意外,深受感动。在解放战争中,他们用精湛的医术为我军不少危重伤员做手术,减少了死亡,降低了因残致伤等级。由于工作出色,后来彬古和山本直接调军卫生部,为我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医疗骨干。
1947年新邱战斗中解放过来的国民党军中校军医杨柏光,经审查无任何政治背景。谢华把他安排在师休养所任医务主任,他夫人原是国民党军司药仍任原职。谢华指示:杨柏光夫妇按团干伙食标准吃中灶,行军要有马骑。杨柏光万没想到解放军对他会如此重用,激动万分。带着“士为知己则死”的一份精神,亲临前线抢救伤员,做出突出贡献,成为师野战医院的业务领军人物。
家教严明,对孩子们的另种关爱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爱孩子,人之常情。但是,谢华对孩子却是“另种关爱”。
谢江阳,谢华的大儿子,四医大毕业。当时,北京地区铁道兵医疗单位不下一二十个。江阳大着胆子求爸爸:我好不容易从四川回来了,你能不能在北京地区给我找个地方?谢华说:别人的孩子可以留京,但你是谢华的儿子,你不行!由于没人打招呼,江阳被分到铁道兵驻河北承德山沟里的团卫生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