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韩纪民(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后勤杂志社主编)>>正文
毛泽东与《汉书》
2018-07-16 16:10:40
作者:韩纪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汉书》亦称《前汉书》,班固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实。固字孟坚,后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汉书》,是《二十四史》“前四史”之一,也是毛泽东终生研读的一部大著作。

    赞开创,一代雄主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西汉第六代皇帝,16岁即皇帝位,在位54年之久。毛泽东在其著名词作《沁园春•雪》中,把他与秦始皇并列,称“秦皇汉武”。汉武帝上承“文景之治”,下启“昭宣之治”,在西汉王朝是唯一可与高祖刘邦比肩的帝王,成为典型的中兴之主,开拓之君。

    纵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汉武帝不愧是大有作为的一代帝王。他在开疆拓土、促进民族融合、形成大一统的大中华版图方面,留下了自己的深深足迹。在政治上,他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得以将邑户分封子弟为列侯,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且诸侯王及列侯在封地上仅得衣食租税,不得临事治民。这样,一举消除了诸侯王拥地过多、尾大不掉的隐患,削枝强干,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文化上,他采纳著名大儒董仲舒的建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彰“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文章歌赋,为一时之盛。他尊儒术但不废法家,常用酷吏,执法严苛,“外儒内法”的统治术影响了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军事上,他一改高祖刘邦以来对北方匈奴采取的“和亲”政策及金币笼络,采取主动出击、挫其锐气的战略方针,连续发动了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由卫青、霍去病等一代战将领军,打败了强悍的匈奴骑兵,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占据河西走廊,先后设立朔方、五原、酒泉、武威、张掖、敦煌等郡。他又以军事和外交两手,征服了闵越、南越、东瓯和西南夷,在那里设郡治民,使现今的福建、广东、四川西南等地归于汉朝的有效管理之下。他还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在经济上,他长期实行治水勉农政策,在关中一带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并亲自指挥治理黄河水患。为弥补常年征战带来的财政亏空,采纳桑弘羊等人的建议,实行盐铁专卖等经济措施,使财政状况有所改善。

    但是,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汉武帝在位长达50余年,期间连年用兵,民众徭役相继,苛税重重;他迷信神仙,重用方士,为求长生不老的“仙药”,大兴土木,兴建宫观楼台,百姓不堪其苦;由于朝廷迷信盛行,酿成“巫蛊之祸”,使朝政元气大伤;喜好到处巡游观瞻,耗费了大量的民力财力。到汉武帝晚年,大汉王朝已“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农民起义接连爆发。此时的汉武帝有所醒悟,终于萌生悔意,发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检讨了自己的种种失误,提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即将政策的重点转到减轻人民负担、恢复民力上来。

    纵观汉武帝的一生,他对民族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但是在一些传统史家眼里,往往对他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谈论得多,而对他的开疆拓土评价不足,对他英气勃发、横扫宇内的一生缺乏总体的、客观的评价。对此,毛泽东是相当不满的。1956年2月毛泽东在听取国务院各部委工作汇报时,有感而发,又讲到好大喜功问题。他说:“好大喜功好像是坏事,历来骂汉武帝好大喜功,可不名誉哩。木船变轮船,马车变汽车、火车,都是好大喜功,不加区别地说好大喜功都不好是不妥当的。” 1957年,他在和新闻界负责人吴冷西谈话时,深刻指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在这里,毛泽东既充分肯定由汉武帝的“雄才大略”造就了“鼎盛之世”,又中肯地指出了他“奢侈”“黩武”、迷信“方士”的错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大师一贯倡导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最能体现毛泽东坚持用“两点论”评价历史人物的事例,莫过于他对“大奸臣”王莽的评价。王莽是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的过渡性人物。他于公元8年篡汉建立新朝,在位16年。班固在《汉书•王莽传》中声讨王莽的罪行:“滔天虐民,穷凶极恶……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据《汉书》记载,王莽为了实现政治野心,以过人的心计、坚忍的意志,韬光养晦,恭敬谦让,沽名钓誉。一旦时机来临,便毫不犹豫地篡汉自立,留下了千古骂名。毛泽东对王莽的政治野心家本质、对他“影帝”级的作秀当然是嗤之以鼻的。但是,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向来不以个人好恶、不以成败论英雄。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两点论”知人论世,便常有出人意料的警言,惊世骇俗的评论。1926年,他在广东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农民问题》等教程。根据学员笔记,毛泽东当时对王莽就有这样的评价:“王莽:汉时一般做史的人—范晔、班固、班昭等—因为他们吃的是汉朝的饭,要给汉王朝说几句好话,把王莽说的怎样坏。其实王莽也不是怎么了不得的一个坏人。我们现在研究王莽,要拿很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的。均田制是王莽时倡的,可见他注意到农民问题了……以后地主阶级见王莽所行的政策,诸多不利于己,欲寻一代表本身利益之人,取而代之。而刘秀遂于是时起来了,倡人心思汉,以迷惑一般人之耳目。刘秀卒得胜利,此盖因王莽所代表者农民利益耳。刘秀则代表地主阶级之利益,故能得最后胜利。”毛泽东的这番话,肯定了王莽较早注意农民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农民利益,完全突破了传统史学的观念,给人以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之感。

    鄙平庸,守成之君不可取

    毛泽东个性刚毅,崇尚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早年他便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世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毛泽东这种喜竞争、喜变化、喜开创的独特个性,直接影响了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品评。例如他读《汉书》,对“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汉高祖刘邦,对征伐四方、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青眼有加,评价颇高,但对史家一致首肯的文景二帝,却与众议相左,评价一般。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前157年),为汉高祖刘邦与簿姬所生,在位23年;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9年—前141年),为汉文帝中子,在位16年。文帝、景帝前后执政近40年,史称“文景之治”。这也是我国封建王朝第一个著名的“盛世”。 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顺民之情、与民休息”的政策,在位7年,百废俱兴,老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文帝、景帝继位后,继续推崇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坚定地执行刘邦制定的既定政策,对内,“轻徭薄赋”“修德省刑”,尽量减轻人民负担;对外,继续实行和亲政策以求边境稳定,即使匈奴背约来犯,亦不发兵深入,以免耗费财力民力,烦苦百姓。文帝、景帝自奉甚严,他们俭省节约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文帝、景帝“无为而治”的结果是,到汉武帝即位时,“太仓之粟溢出仓外,府库之钱年久索断”,呈现一片太平盛世景象。但文帝、景帝在总体上给人的印象又有些循规蹈矩,求稳怕乱,甚至守成多于创新,继承重于发展,在治国的实践上也出了不少问题。例如:对同姓诸侯的坐大过于忍让,节制不力,优柔寡断,导致“七国之乱”的暴发;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治标不治本,苟安于一时,边患时有发生。但传统史家往往只留意文帝、景帝治国成功的一面而大加赞誉,对他们的墨守成规、封闭保守却视而不见。对此,一生力主开拓创新的毛泽东是大不以为然的。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及有关领导谈话时,结合他读汉朝的历史,谈到了对文帝、景帝的评价,强调指出:“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同年6月13日,毛泽东在与胡乔木、吴冷西等人的谈话时又重提他4月10日与原《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的内容,说:“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毛泽东的上述两次谈话,主要是谈《人民日报》的工作,说要政治家办报,不要书生办报,进而对汉代的几个皇帝作了一番评论。从毛泽东这些“随机”的评论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读史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约束、总能见人所未见,不喜平庸保守、总是鼓励蓬勃进取的伟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毛泽东读《汉书》,不喜欢平庸守成之君,对“败家”之主的批评更是入木三分。汉元帝刘奭(公元前76年—前33年),西汉第九代皇帝,在位16年。《汉书》称他“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是位多才多艺的皇帝。《汉书》记载,刘奭不仅精通文艺,还柔仁好儒。被立为太子后,看到父亲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心里难过,便向父亲进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听了很不高兴,愤然作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知子莫若父,以后的历史不幸为宣帝所言中,西汉由盛转衰自元帝始。元帝登基后,抛弃了“霸王道杂之”(即“外儒内法”,王道、霸道并用)的治国之术,热衷儒术,以《诗经》和儒学治国,不分良莠,重用儒生和宦官,使得朝政腐败,赋役繁重,社会动荡,加之自然灾害频发,西汉王朝自此走了下坡路。毛泽东在上述1957年4月10日、6月13日两次谈话,均提到了汉元帝,他说:“从元帝开始,(西汉)每况愈下。元帝‘牵制文意’,优游不断……到了哀(帝)平(帝),更是腐败。”“前汉自元帝始就每况愈下了。元帝好儒学,摈斥名、法,抛弃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优柔寡断,是非不分,贤佞并进,君权旁落。他父亲骂他‘乱我家者,太子也’”。 十年后,1966年3月18日在杭州的一次讲话中,毛泽东又提起这个话题:“汉元帝用《诗经》治国,‘儒学’治国。汉元帝的老子是汉宣帝,对他说汉朝要亡到你的手啊!班固说他优柔寡断。”

    毛泽东曾颇为幽默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中国历史上有三岁的皇帝,但没有过三岁的娃娃拉着车满街跑,六岁也不行。你说当皇帝与拉车哪个难啊?“当皇帝”的不如“拉车”的,真是莫大的讽刺!不要以为这仅是句玩笑。其实这真实地反映出一个经天纬地的伟人,对普通劳动者由衷的尊重,和对汉元帝一类无真才实学、仅靠“血统”当皇帝的祸国之君的极度鄙夷。汉元帝满腹诗书,但毫无治国经验又听不进不同意见,最终成了西汉王朝衰落的罪人,毛泽东对他的点评发人深省。

    重年少,贾生才调世无伦

    贾谊(公元前201年—前168年),河南洛阳人,西汉文帝时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18岁时,就以能诵诗书属文闻名于世。20多岁时,汉文帝召其为博士。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凡说到年轻才俊,便时常提及贾谊,誉为秦汉专家,“英俊天才”。1958年4月27日,毛泽东写信给他的秘书田家英,建议他:“如有时间,可一读班固的《贾谊传》。可略去《吊屈》《鵩鸟》二赋不阅。贾谊文章大半亡失,只存见于《史记》的二赋二文,班书略去其《过秦论》,存二赋一文。《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如伯达、乔木有兴趣,可给一阅。”

    《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是贾谊为国家长治久安提出的政治谋策。当时,从汉高祖到汉文帝,已历近40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繁荣。但贾谊却居安思危,从歌舞升平中看到潜伏的种种危机。他不屑当朝权贵一味鼓吹“天下已安已治矣”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做法,斥之为“非愚则谀”。他的《治安策》开宗明义,认为:“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流露出一个爱国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关注。所谓“可为痛哭者一”,是指当时异性诸侯虽去,但同姓诸侯趋强,相继发生了淮南王、济北王之乱,如果听任同姓诸侯坐大,则后患无穷。解决办法就是“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即削小诸侯领地,削弱诸侯权力。因为诸侯“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便于皇帝统治。所谓“可为流涕者二”,是指匈奴为患,边界长期不宁;皇帝在边界问题上求和心切,不敢碰硬。他建议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威慑力,严惩里通外族的官员。所谓“可为长叹息者六”,是指世风日趋奢靡,人民贫困,潜伏着不安定因素;亡秦的暴戾之气未能彻底涤荡;对太子的教育和为君之道未予重视。他建议制定礼仪、纲纪、法度,使上下有所遵循。《治安策》的上述分析,紧密结合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的放矢,切中时弊,而且有理有据,文笔朴素犀利,感情中肯真挚,说理层层深入,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毛泽东认为《治安策》不愧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但是,由于当朝权贵和老臣们的嫉妒反对,贾谊的正确主张并未被号称“明君”的汉文帝采纳,反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而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及汉武帝时期不得不大举讨伐匈奴,都证明了贾谊非同凡响的政治远见。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收藏寄初心,放飞理想寻梦人——记全国首位被官方媒体冠名的“红色收藏家金铁华”
·下一篇:无
·红色收藏寄初心,放飞理想寻梦人——记全国首位被官方媒体冠名的“红色收藏家金铁华”
·毛泽东与《史记》
·毛泽东读《三国志》
·从秋收起义中走出的赖毅中将
·坦荡胸襟秋水长——老红军谢华的革命情谊(组图)
·龙开富将军家风(组图)
·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毛泽东的警卫员龙开富(组图)
·韩纪民:毛泽东与《汉书》
·韩纪民:红色收藏寄初心,放飞理想寻梦人——记全国首位被官方媒体冠名的“红色收藏家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毛泽东与《汉书》
红色收藏寄初心,放飞理想寻梦人——记全国首位被官
毛泽东与《史记》
毛泽东读《三国志》
从秋收起义中走出的赖毅中将
坦荡胸襟秋水长——老红军谢华的革命情谊(组图)
龙开富将军家风(组图)
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毛泽东的警卫员龙开富(组图)
周宗胜、华德升:福建省连城县:创作红军“六进姑田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