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对林州团市委副书记进行采访
实践团与林州团市委开展交换共建协议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周总理在接见外宾时曾非常自豪的说:“当代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则是河南林县的红旗渠。” ——引言
在中原大地,太行山谷间,一条蓝色飘带,历经林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的艰苦奋斗,最终缠绕在悬崖峭壁之上,穿梭于险滩峡谷之间。这,便是红旗渠这项英雄工程。
红旗精神历来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而闻名。7月22日,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团委暑期社会实践团5位同学,从徐州市奔赴林州市,探索红旗精神。在到达林州之前,成员们已经对红旗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了解,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联系好当地团委组织,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在学院与当地团委之间建立起基地联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总书记也曾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党性质与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都不会过时。”在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它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也是一项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应牢记的民族精神使命。 下午三点左右,实践团全体成员抵达林州市政府,在其团委副书记刘昭同志的带领下,交换了共建协议。随后,实践团代表共青团公共管理学院委员会将“共建基地”牌匾交付与林州市团委。伴随着挂牌仪式的落幕,共建基地也正式成立。
随后,实践团成员对林州市团委副书记刘昭同志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专访。
附:采访内容
(S:实践团 L:刘昭)
S:请问近年以来,红旗渠精神是如何在林州市活动各方面中得到体现?
L:首先,从红旗渠精神上来看,红旗渠精神可以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而其中的每一个词,又都代表着其特有的含义。艰苦奋斗是指在当初艰苦条件下林州人民的坚持,自力更生则是林州市人民对修建红旗渠的自发主动积极性,团结协作是指在红旗渠的建造,是广大人民融为一体而相互帮助促进的结果,无私奉献则是不求回报的人民奉献精神。林州市在近年来文体活动、学生教育等方面都在逐步发扬红旗渠精神。包括最近,也在修建从高速直通红旗渠的路,促进红旗渠旅游业的方便与发展。林州曾总结出发展四部曲“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也可以概括为伴随着红旗渠从吃水问题、富裕问题到旅游环境问题的转变,在近年来的建设中,林州也曾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所以说各个方面的林州建设都与红旗渠精神息息相关。
S:那在建造红旗渠之前的多年中,用水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
L:靠天吃饭。当时由于旱涝而导致的粮食减产,导致闹饥荒被饿死的人是特别多的,在纪念馆处有具体数字的记载,数量的确是很多。当时有一个事情就是,有一年除夕,公公为了过年吃顿饺子,一大旱就去挑水,直到太阳落山也没有回来。刚过门的儿媳着急就去村头等。接到公公后,儿媳想帮着担水,可不小心碰翻了桶,把水洒了个净光。回来后,儿媳又羞又愧,当晚就上吊自杀了,当时的那种悲痛欲绝的确是我们现在可能无法感受到的。这种不确定的用水因素,让林州人民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背水一战,创建了这个红旗渠奇迹。但其实当时修建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水之间的落差非常小,需要精准度极高。当时杨贵书记也曾说,若修好后无法引水,他便从太行山上跳下去,这种决心与魄力是的确受到人敬佩的。
S:在之前查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红旗渠的建造没有得到中央的较多财力支持,那当时的建造是如何进行的呢?
L:这个情况当时确实是存在的,在当时特殊情况下,真的是没有办法,就有许多林州老乡给予支持,红旗渠的建造完全是依靠我们自己的,当时修渠花费大约八千万人民币,这还是得益于林州人民在建造过程中无私奉献,艰苦付出。可能到现在这些经费是无法建造成如此大的水利工程设施的,所以这也是杨贵书记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
S:那在建造过程中所用的主要工具是什么呢?
L:主要是当地的一种特殊工具,还有凿石头用的锤子、锥子与炸药。当时比较出名的就是那个“小推车”,在乡间小路上把握这个独轮车的平衡,运到山上一堆又一堆的石头,也是他们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了。林州现在的市歌是《推车歌》和这个也是有关联的。
S:当时住宿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L:当时条件确实比较差,基本就是在山洞中铺凉席然后就地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