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当前,我们迎来了全面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工作的新时代和新的重要历史时期。重温历史,启示激励今人,再次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对我们推动新时代、新时期的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深化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学习和感受老一辈建设者们的革命精神,建设好绿水青山,2018年5月27日-6月2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和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的党员同志40多人专程来到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的红旗渠干部学院,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红旗渠精神学习培训活动。活动中,大家通过听取专题讲座,赴红旗渠、青年洞等实地参观,聆听红旗渠劳模现场讲述当年修渠故事,观看红旗渠纪录片,学唱红歌,以及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感受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使我们对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红旗渠精神确实永不过时,值得我们在新时代的改革和建设中学习践行。
事实上,不论我们是否是共产党员,我们每个人都是革命者,每个人、每一天都在通过学习、思考、选择和行动改变着自己的命运,革除旧我,成就新我。红旗渠是一个通过革命改变自身命运、创造奇迹的神奇地方。来红旗渠学习,是我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次洗礼,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次朝圣,是让灵魂与肉体再一次涅槃升华,是我们后辈再次向前辈学习,吸取前人成功和幸福秘诀的文化大餐。如果说思想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那么红旗渠的奇迹则告诉我们,伟大的理想、信念、目标铸就伟大的思想、精神和实践,伟大的思想、精神、实践铸就伟大的人物、事业和时代。红旗渠精神正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追求崇高理想、创造伟大事业的典型代表,过去、现在、未来,都将激励着我们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一、红旗渠是条什么渠?
(一)红旗渠是条富强之渠、民生之渠
为什么要修渠?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是生命之源。然而,紧靠巍峨壮美太行山而居的林县人,却因为这座大山阻隔水源受尽了穷苦。在红旗渠兴建前,林县一直是一个山穷水穷地穷人穷的贫瘠山区。1949年解放前的500多年来,林县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多达100多次,其中旱灾尤其严重,仅大旱绝收就有30次,每遇大旱,颗粒无收,衣食无着,四处乞讨,甚至卖儿卖女,“人相食(人吃人)”,饿殍满野,惨不忍睹。就是平常之年,人牲口庄稼也常常喝不上水,人一生只能洗三次脸,村里人娶不到媳妇。
山穷水尽疑无路,共产党来了晴了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4年杨贵同志担任林县县委书记后,为了彻底改变旧林县的穷困面貌,县委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作为主要矛盾抓住不放,兴建了许多小型水利工程,缓解了全县的缺水困难,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然而1959年的一场特大旱灾,让林县县委深刻意识到,最终还是必须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问题和贫困落后面貌。
然而,当时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而且技术落后、各种生产生活物质供给不足,跨越太行从邻省引水谈何容易。是继续苦熬,还是苦战?林县县委和全县人民用行动给出了答案。10万人,耗时10年(1960年上马,1969年完成),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终于修成了全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毛主席称赞杨贵“治水很有一套”,周恩来总理称赞红旗渠是一条“人工天河”,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
红旗渠建成前,林县全县共有91.8万亩地,仅1.2万亩水浇地,全县550个行政村,307个村长年要远道取水吃,近的跑三五公里,远的跑八九公里甚至更远去取水。而红旗渠建成后,水走群众家门前过,全县水浇地增加到60多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县人民的用水困难,辛苦一代,造福万代。
(二)红旗渠是条英雄之渠、智慧之渠
谁来修渠?应该说,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红旗渠的建设中,人民群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保证了工程的胜利建成,先后牺牲了81位建设者,重伤250多人,涌现了一大批建设英雄。有突遇塌方险情舍身救工友的妇女营长李改云,有父亲修渠牺牲后13岁就替父继续修渠历经生死的张买江,有自己用钳子拔掉门牙吐出口中石块继续在悬崖半空除险的除险英雄任羊成等等。
怎么修渠?苦干加巧干,才能取得更大成就。虽然当时技术条件落后,但也激发了红旗渠人的独特智慧。例如,由于缺少测量工具,红旗渠人就自己发明土方法,用洗脸盆、麻绳、皮尺测量这数百公里的渠线;为了炸山,红旗渠人自制炸药和点炮方法及装置;为了建渠,红旗渠人发明了大量自制石灰的土方法;为方便搬运石料,红旗渠人自制了人力滑轮土吊车;为了加快修渠进度,县委制定了分段施工的修渠战略;为了防止群众产生疲倦心理,县委又采取了“隔三修四”的修渠策略,跳过难度更大的第三阶段修渠工程,先修能更快见效的第四阶段修渠工程,让老百姓更快感受到实惠,看到希望,坚定继续修渠的信心。
十年磨一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不仅创造了伟大的物质文明成果,更是创造了伟大的精神文明成就,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和太行大山阻隔这“天时”、“地利”都极为不利的条件下,没有粮食就自带口粮,没有工具就自制工具,没有资金就自筹资金,自筹资金超过工程总投资的百分之八十五,硬是靠“人和”创造出古今中外都为之震撼的人间奇迹。这不仅仅是人类生产力的一次巨大解放,更是人类精神和思想的巨大解放,是后辈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三)红旗渠是条革命之渠、清廉之渠
为什么能修成渠?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人还是那方人。为什么过去500年祖祖辈辈都在苦熬、命运不曾改变,而自从有了共产党,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究其根本,就是大家对共产党领导的充分信任、坚决支持与忠心拥护。而人民群众的拥护,则完全是因为共产党执政领导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是这一宗旨使命忠诚坚定的捍卫者。因为有了共产党,中国大地面貌一新,因为有了共产党,林县山河重新安排,林县人民革了缺水的命,过上了幸福生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果说,林县县委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那么,建设红旗渠的策划者、组织者、指挥者——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就是这个核心的班长。他为建成红旗渠呕心沥血,亲自调研,亲自协调,亲自劳动,一干就是十年;群众不理解,组织有反对,他就多方沟通协调全力做工作,受尽委屈不退缩;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当指挥,又当战士,不搞特殊;他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冲击,在粉碎“四人帮”后,又受到错误审查,依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灰心,不丧气,不计较个人得失,依然坚持实事求是,不屈不挠,表现出了卓越的人格胸襟。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修渠十年,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人挪用建筑物资,没有一次挥霍浪费。红旗渠既是伟大的革命之渠,又是伟大的清廉之渠。
(四)红旗渠是条锻炼之渠、育才之渠
修渠给林县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杨贵书记回答说,是林县人的精气神变了。风风雨雨50多年过去了,红旗渠给林县人留下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更是人民群众自信和才干,是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林县人自信,咱连红旗渠都能修成,还有什么干不成?红旗渠修的不是一条渠,更是林县人强大的内心,这才是红旗渠给林县,甚至全国人民留下的更为宝贵的财富。
在修渠10年中,林县全县参加修渠建设的不少于30万人。县里各级干部群众都在修渠大战中锻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10年修渠培养锻炼了至少5万多名石匠,3000多名懂技术、会管理、能领导施工的队长和技术员,这些人后来成为林县建筑大军和走出去的中坚力量,河南省拥有一级资质的建筑企业,林县企业就占据了半壁江山。红旗渠成了林县人能吃苦,能耐劳的闪亮名片。在红旗渠的精神影响下,如今的林县人,顽强拼搏、奋发图强,正续写着“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新的创业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