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黄埔三杰”之一 是常胜将军 是开国大将
他身经百战,智勇双全 中央红军长征中 他率部参加强渡乌江、争夺土城镇 巧渡金沙江等重要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 他任八路军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等职 参与创建晋冀豫、冀南抗日根据地 他所率领的386旅令日军闻风丧胆 他还是中共建立情报网 开展秘密斗争的开拓者之一 创造了红色特工的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 他是抗美援朝的副总司令 是胡志明亲自点将的 抗法援越总指挥
作为哈军工创建者、首任院长,
他是新中国国防科技 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培养出大批军队高级科技人才

在他四十余载军旅生涯中 负伤六次,四次重伤、六次中毒…… 他就是陈赓大将!
1961年3月16日, 陈赓在上海病逝 今天,是他离开我们61周年的日子 让我们一起从61张珍贵的老照片中 走近这位为民族为国家立下了 不朽功勋的开国大将!
一、将门之后,戎马一生
1903年 陈赓出生在湖南湘乡 陈赓乃将门之后 其祖父为湘军名将 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图片来源:哈工程)
他自幼聪慧顽皮 不仅跟祖父学了一身拳脚功夫 还养成了机灵善变 幽默诙谐的乐观性格
凭着练过武功 他“统率”着前村后巷 许许多多的“娃娃兵” 经常打抱不平、惩恶扶弱 早在青少年时期 他就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活动 追求进步,立志从戎
陈赓刚满13岁 就偷偷跑出家门投奔湘军 开始了闯荡江湖的生活 一杆比他高出半头的大枪 一扛就是4年
在旧军阀部队的4年中 陈赓满腹失望 当他意识到在旧军队 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 为国为民的抱负时 便毅然离开

1925年2月1日,黄埔军校“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陈赓为代表之一,这是与会代表合影。(图片来源:哈工程)
1921年 陈赓来到长沙 他徘徊在何叔衡的书店中 阅读进步书籍 后由何叔衡介绍接触到毛泽东 思想上深受毛泽东、蔡和森 何叔衡的熏陶和影响
1922年12月 陈赓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开始了为共产主义理想 而奋斗的革命生涯

抗日战争时期的陈赓
二、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
1924年5月 陈赓与其他300多名学员一道 步入了黄埔军校的大门

黄埔军校有“三杰” 蒋先云、贺衷寒、陈赓 当年曾经有这样的说法: “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 快不过陈赓的腿!”
1925年第二次东征时 蒋介石曾到前线督战 一次陈炯明叛军突然反击 总指挥部的人都逃跑了 只丢下蒋介石一人
情形万分危急 这时,身为连长的陈赓跑来 一面组织散兵抵抗 一面要背起蒋介石突围

见蒋介石不愿走 陈赓背起他且战且走,突出重围
陈赓又接受蒋介石的委派 化装成农民 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 一夜步行了160多里送信 与一师党代表周恩来取得联系 得到支援后 最终救了蒋介石 陈赓的“飞毛腿”也因此名声大振

蒋介石曾经在黄埔军校 向师生训话时说道: “什么是黄埔精神? 陈赓就是黄埔精神”
1926年3月 “中山舰”事件后 陈赓公开了共产党员身份 蒋介石知道后仍劝他跟着自己 依陈赓的特殊条件 投奔国民党不愁没有高官厚禄 他却退出国民党,离开黄埔

陈赓(左)
1926年 党中央派陈赓等人 前往苏联学习特工工作 他们先在伯力学习侦探、审讯工作 又到海参崴学习暴动 劫牢以及爆破、射击 秘密通讯等各种技术 陈赓学习刻苦 成绩相当优异
三、“抓住了共产党,兄弟们请我的客”
1927年秋 周恩来向党中央提议 成立中央特务科 中央政治局决定在“红队”的基础上 组建行动科和专门打探敌人情报的情报科 25岁的陈赓奉周恩来之命 化名“王庸”进入特科任情报科科长 并成为隐蔽战线的奠基者 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陈赓会说几种方言 能根据身份变换形象 “王庸先生”风趣亲和、交友广泛 与国民党特务机关、警察局、党部 巡捕房的探目、包打听 乃至上海各帮会地痞均有往来
很快 豪爽风趣、世情练达的 “王庸先生”名声鹊起 他和上海特务头子 与青帮头子杜月笙交朋友 和英法租界巡捕房头目周旋 获取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多次使地下工作化险为夷

在特科时,陈赓化装成工人的便装照
一次,由于叛徒告密 特务和巡捕突然包围了 位于法租界内的一家戏院 一批共产党员正在里边开会 特务们正准备行动 “王先生”恰好路过此地 特务和巡捕连忙同他打招呼
“王先生”立即露出好奇的神情: “抓共产党,太好了 弟兄们,算我一个! 抓住了共产党 兄弟们请我的客” 可是当特务们冲进去后 所有的共产党都不见了

陈赓(中)李克农(右)
他们扑了个大空 原来在分头行动时 “王先生”主动提出把守一个出口 许多被包围的共产党员 就是通过他“把守”的这个出口 平安撤离了
四、走过长征 刀锋淬火显英雄
1934年10月长征前夕 中革军委将红军大学、公略步兵学校 彭杨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编成干部团 下设4个营和1个上级干部队 共千余人 这是一支极为特殊的部队 其成员都是从部队选调上来的 战斗经验丰富的军政干部 这支队伍既要为红军培训后备干部 也要保证行军途中 中央和军委机关的安全 是一支重要战斗力量

1937年,陈赓与毛泽东、朱德等在延安红军大学
行军时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 久经沙场的高级干部 经常走在这支队伍中 这支精锐之师的指挥者 就是经历传奇、鼎鼎大名的战将陈赓
长征途中 他率领干部团突破乌江天堑 飞越皎平渡、走过雪山草地 书写了许多生死关头 力挽狂澜的精彩篇章

1943年,陈赓(中)在延安中央党校与莫文华(右)、陈郁在一起
刀锋淬火显英雄 陈赓 就是这样的英雄
五、曾逼得日军写下“专打386旅”的标语
为提高第386旅的战斗力 陈赓大抓部队军事训练 从一则日记中可见一斑: 9月21日 “早餐后,仍到十一连 到时该连已全部在野外 准备班进攻动作的演习 因连排干部无准备,动作无秩序 我认为这样演习必无结果 当由我亲自指导,以一班作示范演习 一面动作,一面讲解 动作一段,讲评一段 ……”

由于坚持“战略藐敌,战术重敌”的策略 第386旅捷报频传 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卡尔逊 到第386旅访问 他由衷地赞扬说: “第386旅战略、战术卓越 及善于联系人民 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神头岭伏击战中,我军进入伏击区
1938年3月3日 386旅召开会议讨论作战计划 地图显示 神头岭位于山西省 潞城县东北约15公里 山势险峻 邯长公路从两侧山梁之间的山谷中通过 是个理想的伏击地点
然而 当陈赓带领旅团干部到神头岭一看 却发现和地图上完全不一样 神头岭的地形 明显不适合常规伏击

1937年,陈赓在山西抗日战场前线
但陈赓再三考虑认为 这种不理想 正是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的好地方
正如陈赓所预料的 敌人只注意了远处 对于脚下那些见惯了的工事 根本没有放在眼里

1937年,陈赓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在晋东南前线。(图片来源:哈工程)

抗战时期,陈赓还有摄影的爱好
战斗打响后,日军被分成几块 各个方向都是我军战士 就在这时 108师团笹尾少佐抽出指挥刀 对身边的日军叫喊道: “大家一块死的地方 就在这里!好好的干!” 刚喊完话 一枚迫击炮弹在他的身边爆炸 指挥官笹尾的当场死亡 让日军顿时乱作一团
抗日战争时期 自“长生口夜袭”开始 第二次“长生口之战”“血战神头岭” “长乐村大捷”“响堂铺歼敌” 冀南“香城固诱歼敌军” “百团大战”等一系列战役

1937年9月6日陈赓在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第一二九师召开的抗日誓师大会上担任总指挥,雨中留影。(图片来源:哈工程)

1943年,陈赓在太行山战斗胜利后的留影

1945年七大期间,毛泽东和部分代表在一起。左起叶剑英、 毛泽东、邓发、陆定一、聂荣臻、周恩来、陈赓。
386旅在陈赓的率领下 于华北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战绩 日军专门用汉字 在自己的装甲车上写下 “专打386旅”的标语 可见陈赓率领的386旅 对日军造成的伤害和威慑
六、呕心沥血,献身国防
陈赓大将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 一心扑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 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中 他一手创办了哈军工 是新中国国防科技 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1952年,陈赓(左二)在北京清华大学参观时与学校负责同志合影。左一周培源,左三何东昌。(图片来源:哈工程)
在朝鲜战场时 陈赓大将亲眼看到 我们的战士用手榴弹打榴弹炮 用燃烧弹打坦克车 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想法 早就在他的心中落地生根了

抗美援朝时期的陈赓(左)与彭德怀(中)和邓华(右)的合影(图片来源:哈工程)

1952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大军区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会议后合影。毛泽东与朱德之间后排为陈赓。(图片来源:哈工程)

哈军工第一任院长陈赓在开学典礼上阅兵(图片来源:哈工程)
1952年 毛泽东主席点将陈赓筹建哈军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陈赓大将欣然受命

1953年9月1日,军工开学典礼上的学员分列式进行中。(图片来源:哈工程)

陈赓在1954年军事工程学院野营入营仪式上讲话 (图片来源:哈工程)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 他为这个新生的院校 延揽了大批优秀的专家教授 求贤若渴、爱才护才
在哈军工 陈赓从来不以领导自居 他和学校里 来自全国各知名大学的教授平等相处 推心置腹

1954年10月1日,陈赓(中)与萧华(左)在天安门上,参加国庆五周年庆典。(图片来源:哈工程)

1955年9月27日,周恩来签发的授予陈赓大将军衔的命令。(图片来源:哈工程)

1955年国庆节,陈赓同粟裕大将(左三)、萧华上将(左二)、洪学智上将(左一)在天安门上。(图片来源:哈工程)

1955年国庆节,陈赓同萧劲光大将(左二)、宋任穷上将(左一)在天安门城楼上。(图片来源:哈工程)
他曾对学校政治部主任张衍将军说: “从中国历史上看 知识分子和你相交 不是看你的官位多大、地位多高 而是看你是否把他视为知己,真诚相待 所以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 每次有新来的教授 陈赓都亲自登门去看望

陈赓与张衍接见第一批入伍的教授、副教授(图片来源:哈工程)

1956年,军工院领导住的小平房。(图片来源:哈工程)

1956年建成的军工教学楼,在房顶的设计上,采用了陈赓的建议,以“骑马军官”和各系的代表武器形象取代了传统屋脊上的仙人走兽。正脊两端的吻兽采用老虎形象以示军威。(图片来源:哈工程)

1956年,水塔是军工最早的建筑,军工初建时陈赓曾亲自爬上去视察。(图片来源:哈工程)
哈军工有一大批 经历过长征和抗战的干部 资格很老 老干部中的一些同志一提起老教授 就想起资产阶级
陈赓给他们讲道理 要他们主动跟知识分子搞好团结 他还专门要政治部 请省京剧团来院演出《将相和》
陈赓对老干部说: “你戴过八角帽 他戴过四角帽(指博士帽) 我们既要承认两万五 也要承认十年寒窗苦 你是老资格 他在科学技术上奋斗了几十年 也是老资格”

为专家教授盖的老红楼。(图片来源:哈工程)

1955年,陈赓(左一)与军工青年教师亲切交谈。(图片来源:哈工程)

1954年9月,陈赓(二排中)、彭德怀(前排左五)、刘伯承(前排左三)、粟裕(前排左六)所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实兵演习时的合影。(图片来源:哈工大)
“老资格光荣 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就更光荣” 他把“四角帽”和“八角帽” 把“两万五”和“十年寒窗苦”相提并论 使许多人都感到吃惊 在他的领导下 短短几年时间 哈军工就发展成了 当时远东最大的军事技术院校

1955年11月,陈赓与萧劲光(左)在演习现场。(图片来源:哈工大)

1955年12月,陈赓(右一)陪同武元甲(前中)在军工参观实验室。

1957年6月陈赓陪同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招待苏联驻华总军事顾问彼得罗夫斯基(左二)。
哈军工 成就了他传奇人生中的 又一传奇故事 而他所创办的哈军工 也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批 治国治军的英才
七、带病依然坚持工作
亲爱的涯: 在南京整整工作十一天,检查了军事学院、总高级步校及南京军区的工作。收获确是不少,但是没有得到休息。失眠又发作,只好恢复吃水药,吃水药后又可以每夜睡到六小时了,只是没有水药就不行。明天准备去长江两岸及沪宁线上作实际勘察,预料半个月后才能到达上海,这样的勘察旅行,可能对我的身体有好处。这次在南京,曾乘暇去雨花台凭吊烈士,在许多陈列的照片中,发现了很多是我过去的老战友和难友,一时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因此,想到我还活着,较之他们(烈士)占了大便宜,若果我还不振作,如今有些疲惫感的话,那我太对不起他们了。 这几天总是想着您和儿女们,涯子的活泼天真时时绕着我的心灵,有时竟想早些言归,但我不能这样做。你们的情况希望得到您的报知,到上海后无论如何要通一次电话。我这次准备到宁波,我很想去沥海所一游。到上海再写信给您。 祝你好! 吻你并建、进、庶、涯! 您的赓 三月八日
由于陈赓经常因公外出 便和妻子约定 一地一信或半月一信

陈赓与夫人傅涯

陈赓与家人合影

陈赓与家人合影

陈赓与夫人傅涯

陈赓与夫人傅涯及五个子女

1959年春节,陈赓和家人在北京的合影
陈赓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大将 但对待妻子和孩子 就像一张张照片里 他总是轻轻搂着妻子的肩 紧紧抱着孩子们……
对于牺牲的战友们 他更是常常记挂在心上 去雨花台凭吊烈士时 他看到许多与自己一道 出生入死的老战友的照片 “一时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铁汉柔情的一面跃然纸上

解放战争时期的陈赓

1948年3月,陈赓(左)和 陈士榘(右) 在洛阳战役前线的合影
陈赓的一生中 他的理想信念从未懈怠 早在1933年春 他被捕关在国民党南京宪兵司令部时 曾写过一首小诗: “沙场驰驱南北游,横枪跃马几春秋 为扫人间忧患事,小住南牢试作囚” 慷慨豪迈,视死如归 这是始终坚守 共产党人信念和担当的陈赓

1951年,大连,陈赓与周恩来等在一起

1955年11月,陈赓(左二)在军工会见苏联首席顾问奥列霍夫空军中将(左一)、副顾问诺维克(左三)、叶果洛夫(左四)(图片来源:哈工大)

1957年9月,陈赓作为代表团副团长赴苏联商谈引进原子弹、导弹技术时在莫斯科留影。左起:李强、陈赓、聂荣臻、刘晓(中国驻苏联大使)、宋任穷。(图片来源:哈工大)
据陈赓的夫人傅涯回忆 1957年 陈赓因劳累过度 患心肌梗塞住院

1959年秋,陈赓第二次心肌梗塞发作后到广州养病,1960年春节后于留园留影。(图片来源:哈工大)
一次 国防科委有一个 新的科研项目在郊外试验 陈赓非要参加 主治医生怎么拦都拦不住 只好跟他约法三章 规定最多“只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工作”

1959年,陈赓(中)接见八一电影制片厂《林海雪原》摄制组演职人员
陈赓说: “会不能开三分之一休会 话不能讲三分之一停下了 人家来汇报工作 你不能只听三分之一就叫人家走 所以要工作只能是全班 百分之百” 疾病在身 陈赓的胸口经常发痛 每逢疼痛的时候 他就一面工作 一面不停地用手抚摸胸口 久而久之 衬衣那块地方都被磨破了

1960年10月19日,以张治中名义在颐和园介寿堂宴请第一批释放的战犯杜聿明等人。陈赓陪同周总理与旧日黄埔同学、同事参加聚会。前排左起:周恩来、陈赓、邵力子、张治中、郑洞国;中排左起:李奇中、黄雍、唐生明、覃异之、侯镜如、杜聿明、郑庭笈;后排:王耀武(左一)、周嘉彬(左三)、宋希濂(左五)。(图片来源:哈工大)
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痛 长期艰苦的生活和超负荷的工作 使陈赓的身体每况愈下 1961年 陈赓因突发心肌梗塞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