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提到M4A4“谢尔曼”坦克,中国士兵在该型坦克上涂有老虎的标志:主炮管的两边是一对恶狠狠老虎眼睛,在正驾驶、副驾驶以及炮塔的前方是巨大的虎爪。(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大兵也对他们的M4A3“谢尔曼”和M46“巴顿”坦克作了类似的“手术”,希望以此能吓住那些勇敢的中国士兵。)
广东方面的坦克作战
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在1927年蒋介石掌握了国家政权后,在广东不断私人加强力量,以备将来和蒋介石对抗。1936年,陈济棠从英国进口了12辆轻型坦克和15辆装甲车,组建了一支新式的机械化部队——战车大队。
坦克是“维克斯”6t坦克,装甲车中有14辆是两吨半重型号,装轻重机枪各1挺,载员8~10人;另一种是指挥车,重5吨,装20毫米炮1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1挺,载员14人。12辆坦克编为一个战车中队,装甲车编为装甲车中队,总称战车大队,第一任大队长由邓鄂担任。1936年陈济棠反蒋不成,被迫下野,广东部队由余汉谋接掌,战车大队几易指挥官,1938年日军登陆广地步东时,战车大队大队长是曾留学德国的曹绍恩中校,战车队驻地在广州皇婆洞原中大试验农场。
1938年10月12日,日军登陆澳头、淡水,随即向广州方向前进,15日攻陷重镇惠阳,余汉谋决心在增城一线组织防御。
16日晚,战车大队受命驰援增城方向,17日晚到达增城附近,归186师指挥(186师完全没有提供任何的支援,诸如情报、通讯、补给等等),18、19日两天,战车大队都在构筑阵地和进行战斗准备。
20日晨,战车大队鉴于敌情严重,将6辆坦克布置在第一线,6辆在第二线,第二线是从装甲车上卸下的2O毫米炮和机枪,装甲车则隐蔽在树林中,全体人员进入阵地,准备作战。天刚破晓,日机开始空袭,炸毁装甲车5辆,人员伤亡数十人。随后日军出动数十辆轻型坦克冲击(186师仍然没有任何支援),战车大队撤退,但由于必经之路上的一条桥梁也被炸毁了,装甲车中队人员只好将车辆爆破后,向后撤退。战车中队则只有一辆坦克突围,后来作为教练车使用。广东军队的战车大队一战便全军覆没。
1939年,日本陆军省责成石川岛汽车制造所根据从中国广东缴获的“维克斯”6t坦克研制可水陆两栖使用的战车,最终出现了一种SRⅢ型水陆两用车。
注:中日“师”的不同
国民党政府军典型的步兵师编制一般在6000-8000人,而日本帝国陆军“师”的人数为26354人。在中国,人们容易对日本“师”的概念产生混淆。因此,最准确、直接的翻译名称应称之为“师团大队”或“师团”。
感谢新华军事博友“坦克装甲兵”提供。本文原载《坦克与装甲车辆》杂志2004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