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持续稳定"是比"大跃进"更加令人激动的。在这之前,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10年,是政治上的反右派和经济上的大跃进;第二个10年和第三个10年,是3000万人死于饥荒,以及至少3亿人受到政治牵累;然后是第四个10年,尽管有了改革开放的大政,也没有了大折腾,但小折腾还是隔三年就来一次-1983年、1986年和1989年。现在,我们终于有了"10年不折腾"的历史,不容易!
"不折腾"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少有自己的创造。过去10年里面,举凡最重要的方针,无论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内政的还是外交的,都是继承前人的。比如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至最终放弃计划经济;比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至最终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比如以一国两制之方针收回香港和澳门;比如面对国际争端的韬光养晦;比如申办奥运的成功和中国足球的冲出亚洲……以上种种情节,若说全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似有崇古抑今之嫌,但若说是前人开场后人做戏,则有充分的根据。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的时候就说过:"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他还说,"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今天回头再看,这话表面上委婉从容,但却大有深意可鉴,实在是切中"中国病"的一剂良药。
第二个特征:没有权威
中国不再需要权威,邓小平虽然毕其一生没有直截了当地这样说,但看他晚年的为数不多的公开讲话,里面是包含着这个含义的。1989年11月他公开宣布"告别政治"的时候,似乎是要下决心不再过问台前的事。他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制度。"1992年南巡的时候,他又讲到这件事,反复地说,不要迷信老人。
当邓小平的辞职公开之日,不少老百姓认为,他辞职却不一定会辞事。中国的新任领导者也在多种场合宣布,中国的方向仍要由他来把握。然而,邓小平公开宣布他"告别政治",似乎是要下决心不再过问台前的事。用他自己的话说,退就要真退,他今后不再代表集体、党和国家,亦不再插手于领导中国的事。
然而邓小平的"告别政治"是有条件的。有如他自己在最后一次会见外国代表团时说的,中国近10年来所执行的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战略不会变,中国要发展。这话与其说是讲给外国人听的,不如说是讲给他的后继者听的。他的想法,无疑是要中国在他已经开辟的道路上走下去。倘若真的能够如此,那么,中国的政坛上有他没他都是一样。但若出现偏离这条道路的征兆,那就要出来说一说,这也就是1992年他的南巡讲话的背景。直到多年以后,党内一位很高层的理论家还对我谈起这件事。"为什么小平同志要讲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呢?"他自问自答道:"就是因为那时候有动摇的现象。"
当初毛泽东选择接班人费尽心机,前后历时近20年,选了4人,都不对头。第一个被他自己打倒了,第二个背叛了他,第三个被第四个抓了起来,第四个在邓小平崛起之时辞了职。邓小平的接班并非毛的选择,但却非常对头。后来轮到邓小平来选接班人。前后10年,选了两个人,又不对头。邓在南巡的时候曾经感叹这件事。他说,靠一代人解决不了长治久安的问题,要找第三代。今天回头看,"长治久安"这件事,邓小平做得更好。
毛泽东的后人把他留在了天安门广场,让中国人世代瞻仰;邓小平的后人却把他撒向了大海,让他杳无踪迹。看来,邓小平是不愿为自己身后的中国留下权威的。到如今,他不在人世已经整整5年。我们的国家仍在进步着。没有留下权威的人却留下了"长治久安",这是值得后人好好想一想的。
第三个特征:不搞争论
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不久,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在那里面,我提到,尽管邓小平说过"不争论",但方方面面的争论仍然沸沸扬扬。我还把那些年发生在中国的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