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相对于毛泽东留下来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邓留下的这一篇"政治交代",显然是以完全不同的方针和逻辑来引导中国的走向。他的文选以他的这段讲话为终结,本身就有一锤定音的效果。后人又以这个讲话作为"新时代"的开始,亦发挥着"舍此无他途"的作用。
今天我们回看"后伟人时代"的第一个十年,举大体不论细节,可以发现几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不再折腾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把中国20余年的改革开放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那以前的整个80年代,是中国改革的第一次浪潮;从那以后,直到2001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这10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既没有出现80年代初期那种令人兴奋的腾飞,也没有出现80年代后期那种令人沮丧的坠落。总的看,经济总量实现了第二个翻番。商品短缺的历史也终于变成了商品相对过剩。13亿中国人当中,有大约1亿多人已经富裕或者比较富裕起来,成为中国人所说的"大款"、"高收入者"或者是"中产者"。另外1亿多贫困者中,也有90%的部分,能够在丰年得到温饱,遇灾年也不至于饿死道边。除了这最富裕的部分和最贫穷的部分,还有至少10亿人,按照官方的说法是实现了"小康"。这让老百姓有些不以为然,至少是觉得,这"小康"在当初成为"战略目标"的时候,是那么令人激动,及至说"实现了"的时候,方知不过如此。在我看来,这种淡漠的反映,要么是由于普通人当初把"小康"想得过于美好,要么是那些不普通的人后来把"小康"变得更加现实。无论哪一种,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确是进步了。
然而还有更加重要的。这10年的中国,在政治方面,没有左右摇摆;在经济方面,没有大起大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这种局面,那就是:我们终于不再折腾了。
这里所谓"没有左右摇摆"和"没有大起大落",首先是相对于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这一段历史说的。
1992年初,当邓小平巡视南方的时候,整个中国,无论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处在低谷。那种沉闷、彷徨、疑虑和无所适从的气氛,直到今天仍历历在目。
众所周知,在中国,北方以北京为中心,一向是政治的热闹所在,也是诸种方针和口号的发源地。南方靠沿海一线,则是经济格外活跃的地方,所以,中国有"北政南商"的说法。南边经济的阴晴,多由北方政治的风云来牵扯,所以,若论南北大局,大致为北呼而南应,北行而南效。但是,在1992年早春,这局面居然转了过来,变作"南呼北应","南行北效"。所有这些集合起来,南北东西,浩浩荡荡,由此也就令中国改革卷起了第二次浪潮。当时的舆论说,这种震撼整个中国的力量,乃是由南向北的"邓旋风"所推动。这并不是夸张之辞。
到今天,政治方面的中国,经历了1992年秋天的"十四大",1997年秋天的"十五大",1998年春天的"政府换届",大致上是始终如一的势头,没有重复80年代那种左右不定,起伏无常的毛病。这是了不起的一件事。
经济方面的中国,尽管有1993年的"过热"和"通胀",但其波动幅度明显小于80年代,以后的治理,也没有治出90年代初期那种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举的结果。然后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1年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中国竟然都没有跟着"风暴"和"衰退",这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也让我们自己人惊叹:过去几十年,是人家不动荡而我们动荡;最近这10年,是人家动荡而我们不动荡。这也是了不起的一件事。
经济方面种种数字的累加一如既往,当然,这其中有着过去几十年里建立起来的一切为基础,不能视作这10年的独有风骚,惟有"持续稳定"这4个字,当得起是前所未有的成功。
就此看来,这10年里中国的基本特征是持续稳定,而不是大跃进。然则对于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