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里送儿下乡记 |
2008-08-15 14:03:34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孟红 |
浏览次数: |
|
|
|
|
回信告诫儿子说:“这不行,这太特殊了,8分钱的便宜不能占,还是应当由你自己来付这个邮费。”
1964年春节,万伯翱第一次得到父亲的允许,可以回家探亲了。临行前,他买了一大堆苹果、蜂蜜,还去农场酒厂专门买了两瓶好酒,带回家孝敬父母。品尝着儿子用辛勤汗水换来的这些劳动果实,万里非常高兴,满意得直点头,笑得合不拢嘴。
万里对儿子的生活非常关心,他不停地问这问那,了解农村的情况、农民的收入情况、农民对政策的态度及农村的收成等……万伯翱就一五一十地讲给父亲听。万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听得非常仔细,话题谈了很多,范围也很广泛。
1964年9月22日,万伯翱在《河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到生活的激流中去》的文章,谈了自己在艰苦劳动中的体会。同年10月至11月,万伯翱以下乡积极分子的身份参加了河南团省委组织的“河南省下乡、返乡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报告团”,到全省各地做报告。
万伯翱的事迹就这样在当时的社会上和青年中引起了相当的反响。后来,著名剧作家曹禺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此事时也说:“1962年他(指万伯翱)被父亲送到河南农村锻炼,首都知识青年支援农村,伯翱大约是第一人。”说是“第一人”,也许不太准确,但是,万伯翱作为北京最早一批到外地农场参加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又是市委书记的儿子,确实对当时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产生过重大影响,可以算得上是开风气之先的人。
一段遭遇,阅尽人间沧桑
万伯翱在河南黄泛区农场一干就是10年,期间,他主要以通信的方式和家人联络。但是到了1966年,联系突然中断。后来他才从报纸上看到父亲作为“刘少奇的黑干将”被打倒的消息。
“文化大革命”期间,万伯翱回过一次北京,那时候万里还是“留用者”之一。但是他家已经从原先那个大院子里搬了出来。万里见到儿子很高兴。他说:“啊,老大,你这个工农兵啊,用工农兵的思想把我们这个资产阶级批判批判。”听了父亲这句话,万伯翱心里一阵酸楚。
当万伯翱回到河南农场后不久,就得知父亲被解除了职务的消息。过了不久,他又听说,1966年12月4日深夜,父亲在家中被捕,被关进了秦城监狱,一关就是3年。由于父亲的关系,万伯翱也受到了牵连,他从一个受到周恩来表扬的模范人物,突然变成了“黑党委的宠儿”。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日子。偏在此时,女友又同他划清了界限,分道扬镳。他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痛苦。后来,万里知道了此事,便给痛苦中的儿子寄去一封信:
你的女朋友毅然地和你分了手,我看这不是一件值得痛苦的事,因为爱情是不能强求的,爱情的基础应该是志同道合、真心相爱的。假心还行吗?既然她不爱你,这样的女朋友你又何必再留恋她呢?更不应该为此悲观失望。爱情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
1972年,万伯翱28岁,他的人生出现了新的转机。农场分到两个上大学的名额,一个是农业大学,一个是河南大学(当时叫河南师范大学)。由于他在农场的出色表现,1972年春,在农场职工和党组织的一致推荐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河南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被分在郑州炮兵学院当了一名教员……
后来,每当万伯翱回忆起这段非同寻常的往事时总是说,在农场的10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受益的一段时期,使他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他对于服从父亲的决定从来没有后悔过。他还说,他的人生格言,是陶行知先生的那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祖上不能算是好汉。在此后的岁月里,万伯翱还多次回到当年的农场,在那里寻找当时的青春记忆。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