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里送儿下乡记 |
2008-08-15 14:03:34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孟红 |
浏览次数: |
|
|
|
|
万里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不仅以身作则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还对下一代言传身教。上世纪60年代,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的万里送长子万伯翱下乡劳动锻炼,便是最典型的一例。从1962年到1972年,万伯翱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在河南省黄泛区的国营农场劳动锻炼,度过了整整10年艰辛而愉快的日子。期间,他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苦,也经受了锻炼。他当过全国模范知青,也曾被当作黑五类受到冲击。他掉过眼泪,也体验到了很多的惊喜和收获。可以说,万里的这个决定改变了万伯翱的人生。
一场家庭会,改变命运
万里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对子女要求甚严,决不让孩子滋生高干子弟的纨绔习气。
1962年,18岁的万伯翱高中毕业,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那时,中国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困境,处于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时期。国家精简城市人口,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动员城市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北京也已经有一批中学毕业生被安置在近郊条件较好的国营农场。万里希望儿子响应国家的号召,离开家庭,到基层去,到更远的地方去,了解劳动人民,了解社会,一切从头学起。
就在这个时候,万里的一位老朋友潘复生结束了在农场的劳动改造,被分配到全国供销总社当主任。两位老友见面时谈到了孩子的安排问题。当万里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潘复生非常赞成,而且提议就让万伯翱去他劳动过的那个农场。他俩一拍即合,把这事基本商定了下来。
为此事,万里还专门召开了一次隆重的家庭会议,就连万里七八十岁高龄的老母亲也被请来参加。
万里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并不是不爱你,爱自己的孩子看怎么个爱法,是娇生惯养,把他放在暖房里头,还是让他到风雨中去锻炼,去吃苦?我还是决定送你到农业第一线,到很艰苦的农业第一线去锻炼。”
万伯翱听了父亲的话,一时感到有些突然,自己从小生活在条件不错的干部家庭,衣食无忧,要马上离开,感觉多少有些舍不得。而且,自己从未出过远门,却突然要去那么一个举目无亲的远方,独自一人能够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吗?父亲是不是“太无情”了?……可少年气盛的他没有多想,索性下了决心:要争气,去就去!后来提起这个事情时,万里还表扬说:“我还真的很喜欢老大这个骨气。”
其实,家里人因为不舍,也曾表示反对,但是没有人能够改变万里的决定。万里的老母亲心疼得哭了,流着泪说:“那个地方冷不冷啊?要冷的话,你把皮大衣送给他,别把他冻着了。”
万里笑着对母亲说:“不要,一毛钱也不要给他。你知道,就是要让他自力更生。不过,这个月的伙食费可以带着。”沉吟一下,他又说:“钱是不能给的。但是要书,可以给。爸爸大力支持。”
在这次家庭会议上,万里还郑重地给儿子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不要总想着回来,你要想逃跑是不行的,你逃到海外去,可能我管不着;你要逃跑回到这个家门,我是不会让你进的。”
万伯翱见父亲把话说得这么绝,把“路”堵得这么死,便死心塌地地听从父亲的安排和谆谆教导,决心下去好好干活。
1962年9月6日,万伯翱怀揣着父亲写给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的信,告别了家人,第一次出远门,奔赴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
万伯翱的行装非常简单:一床被子,一条毯子,几件换洗衣服,还有一只洗脸盆。其中有两样东西是妈妈边涛特意送给儿子的:一床万里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的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旧被子;一件万里穿了多年的灰军衣。当妈妈的对儿子的期望既含蓄又深沉。
除此之外,万伯翱身上就只带了两本书和15元钱。两本书是万里给儿子的,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万里还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