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就是这样。李军长被歼灭以后,后来追他,把他包围了。按照刘帅的说法,运动战就是看透敌人的弱点,更重要的是创造敌人的弱点。创造敌人的弱点,如果我们把敌人弱点抓住以后,集中优势兵力加以包围歼灭。这就是刚才你说的敌进我进的意思,这是讲的具体的战役战术上的。
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合作亲密无间,互为补充
[主持人]:刚才通过您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毛泽东和刘伯承在军事上是惺惺相惜。说到刘伯承的军事,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肯定就是邓小平。您也给我们介绍一下,首先他们两位如何组成“黄金搭档”的?
[薛洪兴]:刘邓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合作最早是1938年1月份,邓小平从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调到129师兼政委和办公室主任。刘帅原来就是129师师长,从1937年8月份,开始建立八路军三个师的时候,师长就是刘伯承,政委是张浩,后来张浩因病休养,邓小平来做政委。所以到1938年1月,到1950年10月,就是刘帅离开四川以后,当时邓小平是西南军区的政委,西南军区副主席,刘帅当到南京军事学校,13年的时间,他们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是师长,一个是政委。紧急路野战军,后来是第二野战军,一个是司令,一个是政委,他们的合作是亲密无间,互为补充。亲密无间是这样的,在艰苦的条件下,毛主席用人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从刘帅和邓小平这两个人来讲,当然他们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军事家,他们共性的地方很明显,但是他们还是有各自不同特点的。
[薛洪兴]:相对来说,小平同志从性格来说比较外向一点,刘伯承比较内向一点。他们两个人的特点,周总理曾经有一个比喻,周总理说:“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是举轻若重。”这是什么意思呢?按照我的理解,小平同志更有全局的胸怀,刘帅擅长的是组织具体的战役战斗。我刚才说他们两个互为补充,是讲在作战当中,刘帅负责军事,邓小平负责全面。当然还有党内工作、地方工作,这些方面他们两个都是互相支持。
[薛洪兴]:我举例子来说,挺进大别山,打完鲁西南战役以后,那次歼灭了敌人6万多人,当时歼灭敌人比较多。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情绪很高,觉得民心,军心可用,准备再组织一次大的战役。刘帅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说服大家,我们的任务是挺进大别山,在敌人的后方开辟根据地,把国民党的部队一部分引到我们的周围,减轻其他战场的压力。
[薛洪兴]:当时中央发电报给刘邓,询问鲁西南战役以后,有什么打算。那些指挥员要求打一仗,有些同志还是有保留意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给中央回电,我们挺进大别山,当时小平同志不在,刘帅就告诉参谋,就说署上刘邓的名字。小平同志回来以后,说你说的对,我完全支持,说明重大问题上,他们都是互相支持。
[薛洪兴]:再比如,在渡江战役,小平同志是二野、三野、渡江战役总前卫的书记,他负责整个指导,刘帅主要是指挥第二野战军在西线渡江。东线是第三野战军渡江,在这个过程当中,本来决定第二野战军的四中队和三野一起解放南京,但是刘帅不是从自己的任务出发,他是从大局出发,他觉得如果和三野的部队一起到南京,部队拥挤,粮食困难,再加上敌人渡江以后,敌人处前弦绷紧之势,他主动提出来,让四野到徽杭公路,扩大渡江战役的范围。当时小平同志在三野那边,具体指导三野渡江,但是他负责指挥整个二野、三野的渡江作战。刘帅对小平同志还是支持的。从资历上讲,小平同志比他年龄、资历低一点,可是一旦小平同志在他上面做领导的时候,他仍然给小平同志非常有力的支持。
刘帅的军事思想更面向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和具体的指导性
[主持人]:从您刚才介绍的事例,我们更详细了解到了他们两人的关系。因为时间关系,给您的最后一个问题
|